叶平
存在了276年的大明帝国,到嘉靖一朝已经进入日暮的黄昏,尽管距离这轮残阳沉没还有122年的里程。嘉靖在位45年,有一半时间不上班,沉迷于炼丹的道场和温柔的床帷之间。后来的几任皇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末代皇帝朱由检倒是想干一番事业,却已经没有机会和时间了。
屈指算来,明朝似乎没有什么“明主”,整个一群杀人如麻、纵色无度的“流氓集团”,既没有明主,哪里又会有贤臣?著名奸臣严嵩、魏忠贤的出现就很自然。事情又很奇怪,偏偏在明朝的政治集团,出了大批才华横溢、文武兼备,气节和人格丰盈的贤良之士。
这里要说的杨升庵,就是一个有血性和個性的名字。
书法家最爱写的诗词中,有一首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明白,这是卷首的那首名词。
书家爱写的,自然是诗词中的上品,这首词更是上品中之极品,可滋养浩然之气,也滋润淡定之心,人生到此已经说透,成功和失败者都很受用。这样的好词,由神来之笔书成,悬于中堂或书房,日日面对,如与圣贤促膝而谈,心中畅亮自不必说。更如红袖相伴,风轻云淡,赏心悦目,惬意油然而生。
可是,有几人知道这首词中极品是谁写的?不约而同的回答当是罗贯中。这也难怪,作为一部千古名著的卷头词,哪里会有版权之争?可见历史的误区实在太多,一旦进入史册,荒谬即变成真理。
事实是,这首经典之词的作者是杨升庵,由评点《三国演义》的毛氏父子,将它录入这部名著的卷首,才造成后人的误读,并将继续误读下去。这首词选自杨升庵所著《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该书上起鸿蒙初辟之时,下至元代,共分十部分,以禅词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就是这首《临江仙》。
如今看来,倘若没有这首词,《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史诗就没有诗眼。它似乎就是为这部传世大作而写的广告词,贴切而精彩,不可有二。它的魅力又何止于此,对苍生尘世,何不贴心知己?一个“空”字,一个“笑”字,使迷茫的人生变得澄明,让混沌的世象变得清澈。看“空”更从容,谈“笑”更自信。酒浊神清,意浓词淡。说它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平分秋色绝无夸张。但凡诗词中的极品,没有悲天怆地的生命体验,是绝然写不出来的。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才得到这样的契机,杨升庵从37岁遭贬边野,直到72岁谢世也没被召回,他更有资格写出这样的杰作。
然而,能写出这般好词的杨升庵如今又有几个人知道?怎能不让人替这位先贤抹一把心酸泪?
杨升庵,本名杨慎,号升庵,大概是诗文中常以升庵署名,更被人熟识。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后,官翰林院修撰。他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有《升庵集》《江陵别内》《宝井篇》《滇池涸》等。
提起王阳明,知道的人应该不少。小王阳明16岁的杨升庵,才情和智慧绝不输给王阳明,他的名字的暗淡,是历史的不公平,是政治需求的视觉出了问题,与个人素质无关。两位都是鸿儒,都是巨人,但无师承关系,自成体系,各为江河。杨升庵对王阳明的“心学”不以为然,批评其为虚言无实,“使人领会于涉茫恍惚之间而不可捉摸。”但两人有着同样刚直不阿,不畏强权的秉性,亦有相同的贬谪流放的悲惨人生。治学风格的差异,无关人格,同为君子,形离而神似。
满腹经纶的杨升庵为何鲜为人知?是他著述不丰,建树不高吗?恰恰相反,他一生著书四百余种,写诗作词近三千首,被史家誉为“古来著书最富第一人”。除文、哲、史“拔戟自成一队”,他在天文、地理、语言、戏曲、书画、医学、金石、博物等方面均有建树。有明以来,在流放边野的鸿儒巨学中,“论化育多士、敷扬文教、学术交流的善行来说,当首推杨升庵。”他的大名在四川、云南妇幼皆知,一时,求学问道者“塞满山麓,肩摩踵接”。显然,他的名气在当时绝不在王阳明之下。之所以越来越陌生,与他所犯“罪行”的性质有关,同样是“政治上不成熟”,皇权可以容忍一个浑身长刺的海瑞,却不会原谅给皇权难堪的杨升庵。他的名字在史册中越来越模糊是很自然的事。还好,《明史》中还有几句关于他的文字,“壮心不堪牢落,投荒多服事,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撰写者是有良心的,可能对这个鸿儒巨学有景仰之情,用少而精的语气,使一位在逆境中苦渡学海,大器晚成,愈老弥坚的精神巨人跃然纸上,巧妙躲过皇权的封杀,为后世留下仰望的风景。
说起来,杨升庵的坚持有些迂腐,为此而丢掉锦绣前程,使丰富的生命潜质损耗于蛮荒谪戎中太不值得。他出生官宦之家,父亲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位居宰辅十八年。这个天资超群的豪门子弟,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和经延讲官,满朝侧目,前途不可限量。谁也想不到在他二十六岁那年命运发生拐点,一颗耀眼的新星从此坠落。那只命运的“拦路虎”似乎是冲他而来的,在前方已经等待多时,怎么也避不过去。
事情本来就很不正常,好色纵欲的明武宗,日夜“耕耘”于后宫拥雪推玉的“沃野”里,直到累死也没弄出一个继承皇位的儿子来。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明文规定,皇权只能旁落在同辈子庶兄弟手中。这人便是没有理朝习惯,以阴毒霸恶见长的嘉靖皇帝。祖训说得明白:弟继兄位,便是兄之后嗣,不再为生父之子。嘉靖却不想作这个不很体面的皇帝,要做就作得正统,既为天子,一切自己说了算,改一下祖训有什么了不得。于是,追尊其生父为兴献皇帝,把自己装扮成名正言顺的皇帝承传人,一场“承认皇统”还是“尊奉家系”的争论由此展开。自古以来,乱礼制则乱天下,与礼制过不去的多是执政者,在此关口,敢站出来说“不”的,往往是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良知和人格魅力也由此彰显。
此时的杨升庵胸怀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当仁不让地推上历史潮头,成为这场争论的领袖,矛头直指大独裁者嘉靖。他登高一呼,率群臣撞撼宫门,声彻皇廷:“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明白对一个听不进任何批评声音的暴君,挑战的结果会是什么。但对一个笑向刀丛、舍生取义的勇士又何所畏惧。
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流氓成性的嘉靖怎会让步。他抬头看时,见是杨升庵,绷紧的肌肉稍稍放松一点,潜意识告诉他:这个人太有才了,而且年轻,国家会用得着,溜到嘴边的“杀”字变成了“打”字。十天内,数施杖刑,仍不认“罪”。嘉靖一挥手,杨升庵被驱出京城,充军云南永昌卫,从此再未复还。望着才华盖世的杨状元踉跄的背影,满朝文武脸色腊黄,京城的光亮突然黯淡许多。
流放,对物欲之人无疑是一种苦役,对精神囚徒却是一种释放。去云南途中,杨升庵一路感怀赋诗。在湘西,想起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
杨升庵在放逐滇南的三十多年中,从未因生境恶劣而颓废,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不肯向邪恶势力低头,奋发有为。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他像苏轼一样,“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悉心著述、寄情山水之余,还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其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詠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人格是一种光照,公道自在人心。流放中的杨升庵,不管在哪里,均会得到地方官员善待。朱厚熜记恨杨升庵父子,又畏其德才,常问及杨升庵近况,大臣总以“老病”回复,才稍觉宽慰。杨升庵早已看透皇权的阴暗,常游历名胜,纵酒自娱,放浪形骸。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独杨升庵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想来踌躇满志的青年状元杨升庵真是书生意气,不论嘉靖认谁为父,还是做着皇帝,不管礼制如何作贱,江山还是人家的,自己一个打工仔,为悍卫皇家尊严,固执到不惜前程和生命的程度,真是傻得可爱。如果是大事还好,皇帝自乱朝纲的事情太常见了。何况所为只是人家的家庭琐事,不过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权贵们憎恨的正是这样的迂腐和认真。上行下效,连流放地的贪官污吏也嫉恨他的刚直和固执,后世皇帝封杀打压,便很自然。
然而,杨升庵并不孤单。
在这个阵容整齐的志士仁人群体中,有沈炼、杨继盛、阎应元、孙兆奎等等这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小人物,也有方孝孺、史可法、海瑞等等这样的大人物,还有一腔书生意气的文化名流黄宗羲、顾炎武、刘宗周,他们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甚至不惜生命,乃至“诛灭十族”,为朱氏王朝尽忠效力,其精神日月可鉴,事迹感天动地。比如阎应元率六万义民,坚守孤城八十一天,使二十四万清军久攻不得,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后,幸存仅五十三口,无一降者。
有这些可称国之栋梁的士大夫出身的吏臣,真是朱氏王朝的幸运。其实,在“皇帝多混帐”,“朝臣多忠诚”的明代,像杨升庵一样的风骨之士和文化精英还有许多。可以说他们是“政治上不成熟”,可是,历代杰出的学者型官员有几个是“成熟”的?
在杨升庵的诗文中,始终没有看到对命运沉落有反悔之意,一个至死都不向庸俗缴械乞降的人,在封建官场注定不会功德圆满,被损毁是早晚的事,对命运的成全又有何怨言?远离富贵虚浮,才可能接近人生大境界。精神上沉实的果实,总是要物质的贫乏和心灵的巨痛去兑换。事实正是如此,权力巅峰上的跌落,使杨升庵有幸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从而抛弃速朽,与永恒相伴。因为他的存在,中国文化少了一个盲点,多了一份亮色。
晚年的杨升庵,终于完成了不成圣贤便成名士的转身,使人格形象愈加丰满,被世人称颂,为史典侧目。有达官贵人为得到他的诗文墨宝,绞尽脑计,“常常遣使歌妓身裹白绫,当筵侑酒,就便乞书,杨即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裙袖”。这种潇洒和荣耀足以让无数人惊叹和羡慕——真是奇怪,在杨升庵面前,一向高高在上、霸气十足的官僚们,怎么一下就矮了半截,甚至有些卑鄙龌龊?不仅仅因为他曾是有“仙根”的京官和学问大家,重要的是他那满腔血性不言自威。官僚们明白,若正面向他讨要墨宝,一定会自讨没趣,纵横打量这个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身,也只有一根软肋——奢饮好色。说奢饮不错,好色也未必准确。杨升庵显然不是柳永、唐寅那样的情种,但一个有真性情的大才子,又怎能过得了美人关?一群婀娜多姿、身着洁白衣裳的粉丽佳黛围着他敬酒、献歌、起舞,他自然会江河奔流般一醉方休,然后以玉体作案,锦缎作纸,纵情泼墨。曲终之后,他醉眼朦胧地看着那些被他涂抹的活鬼似的妙人,在后台急急脱下衣裙,从隐身暗处的官员手里换取银子,官员们如获至宝,作贼似慌忙逃逸。那时刻,他会放声狂笑,内心有一种大痛快!
更出格的是,他有时在半醉不醉中,脸上使粉,头上插花,由门生艺妓拥簇着乘轿于闹市游逛。情形与魏晋名士阮籍相似。阮籍坐在小木车上,车上放一酒坛,且走且饮,任牛随意往前走,走到无路处,大哭一场,调头返回。杨升庵醉酒后却往热闹处,天高皇帝远,我行我素。两位遗世独立的名士,走在一条路的两边,以脱俗的大境界,向皇权挑战,隐而不发,异曲而同工。
阮籍是拿俸禄的朝臣,杨升庵是贬谪边野的罪臣,身份不同,却都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逆反心态,对杨升庵又多了一层含义,即对其终生罪废边野过苛处罚的顽强反抗。没有话语权,或不屑与当局同流合污,“故自贬损,以污其迹”,用放诞不羁、佯狂作态的方式与现世对话总该可以吧!但这也不是任谁都可以模仿的,没有泼天之才、盖世之名,以及独立思想和强大人格的支撑,只能被世人耻笑。
幸运的是,上帝派送给这位天才两位红颜知己,她们一前一后来到杨升庵身边,患难与共,生死不渝,以如花青春,似水柔情,抚摸着爱人的切肤伤痛,慰籍着天才的惨淡人生。应该说,没有她们的大情大爱,就没有文化巨人杨升庵。自古天才被毁灭荒泽大野的实在太多,杨升庵是幸运的。美丽、贤惠的才女黄娥,在与夫君分别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中,痴情不变,吟诗作赋,以寄相思。一首《寄外》足见其才其爱: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发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真是“天佑奇才”,没有令人惊羡的爱情滋养,从金字塔顶坠落人间底层的杨状元,怎能写出车拉船载的绵绣文章,怎能于边陲蛮荒之地度过风刀霜剑的人生长旅,从而得享古稀上寿,让大明皇帝们望尘不及。我们由衷地向历史上无数个黄娥深深地鞠躬,正是她们以如月大爱,挽救了一代又一代绝世之才,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留下了璀璨灼目的光亮。
杨升庵的存在,应该灼痛我们的眼睛——把目光从华丽似锦的史册,投向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那里有封尘已久的赤金,有真正不朽的锦绣文章,有风骨凛然的先贤圣哲。
责任编辑:张天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