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

2020-08-26 08:24欧阳纯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使用者景观设计感官

欧阳纯烈,贾 霞

(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高品位景观环境需求的增加,重形式轻功能的景观很难再满足现代人的追求,该种景观存在体验感和归属感缺失、使用率低等问题,容易被孤立甚至被荒废.国外互动景观研究开始较早,最初研究听觉设计,此后以视听为首,综合其它感官的景观设计得到发展.国外的研究偏向人在景观中的参与体验,注重科技结合景观,进行产品化设计.然而缺少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控,存在过分依赖互动装置的问题[1].国内在该方面研究开始较晚,但其实互动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早已出现,例如家喻户晓的曲水流觞,或是在园林中钓鱼、听雨.但若仅将古典造园手法生搬硬套于现代景观,或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符,与现代人产生距离感,这样的景观是缺乏互动的.因此如何将参与思想、中国传统理念与现代景观结合,形成适合现代人的互动景观有重大研究意义.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对互动景观进行探索,总结出现代互动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列出景观的教育、参与等类型.最后对当下互动景观设计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将来的互动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1 概念解析

1.1 互动的概念

互动由英语单词interactive翻译而来,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较早阐述了互动的概念,说明能量守衡定律,为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互动”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社会学在19世纪就应用互动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学现象,并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社会互动论”学说.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空间中同时存在的物质决定着互动形式的产生[2].一般而言是两个具有相互作用力的主体彼此作用的持续动态过程,两者在相互影响和改变中共同进步,抑或互有得失[3].由此可见,互动不是单方面的影响,双方相辅相成.

1.2 互动景观的概念

互动景观符合景观设计的要求,但它侧重“互动”,即景观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更关注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瓦多雷认为,对于一处风景的根本享受,源自人们在其中动起来之后不断变化的体验.盖瑞特·埃克博在他的著作《为生活的景观》中也提到,无视人的三维空间体验的形式都无生命力.一处好的景观不仅能供人欣赏,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参与进来,引发情感共鸣,使人获得更多独特体验.互动能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而互动景观设计追求积极影响最大化.互动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使人通过多感官参与体验景观,极大加强了人与景观的联系.

2 互动景观设计

2.1 互动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与景观能够相互影响,积极影响使人与景观都得到积极反馈,从而使人心情愉悦,使景观更具活力与意义.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明人或其他生物与景观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由此可见,互动景观设计十分重要.在进行互动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人的参与体验原则;二是多感官参与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原则.

2.1.1 人的参与体验原则 景观设计师约翰·O·西蒙兹提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4].体验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当代人们喜欢科技产品,在人机互动中体验趣味与新奇,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枯燥无聊的问题.同理,如果现代景观将传统景观与现代科技结合,或能吸引人们走向室外,积极参与景观.人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及情感共鸣,景观也更具实际意义.

2.1.2 多感官参与原则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认为:“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感官的一个分支,或多或少能相互替代,一个感官响了,其余感官作为和声、回忆或无形的象征产生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感官也会发挥作用”.多感官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多维度的感受,从而使人对景观记忆深刻、认知全面,并以此达到身心愉悦.在互动景观设计中视觉、听觉占有重要地位,但除此以外,嗅觉、触觉等其他感觉也不可忽视,多感官同时参与,可产生深刻体验.如嗅觉让人参与其中,产生联想与想象,气味在人记忆中停留时间较长,甚至可能超过视觉记忆,多年之后闻到相同的味道记忆也会被勾起[5].由此可见,多感官参与是互动景观设计的一大重要原则.

2.1.3 “以人为本”原则 王向荣教授提出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首先要满足社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需遵循生态原则和自然规律,且不可忽视人的审美需要[6].切不可为了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与尺度,这样便得不偿失.景观主要为人服务,强调“以人为本”原则,更多关注人的心灵感悟和身体感觉,尽量满足最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同时考虑无障碍设计,向广大使用者提供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的环境,有利于其情绪安宁和身体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2 互动景观的设计方法

2.2.1 加强参与体验 景观设计是一门追求新颖、钟情创新的职业,设计师在负责设计一个场所时要大胆打破陈规,创造新的形式.而使用者参与设计易于创新,所创造的景观更受欢迎,有利于提高景观使用率.许多设计师在设计景观时,把道路交给使用者来“设计”.使用者在景观中的绿地上行走,留下踩踏痕迹,设计师通过观察人们穿越绿地时留下的土路,便能得出一条最合理的路径.使用者参与景观规划设计,为景观增添更多人情味.

景观结合现代科技,更易产生互动.现在较为盛行的植物识别app“形色”“花伴侣”等,通过手机拍照就能了解植物品种及其它相关知识,有效提高人们对景观的认知.这促使人们积极与景观互动,了解植物,拉近人与景观的距离.苏州博物馆为人们提供“DIY山水画”“明式家具拼装”等小游戏,新奇的体验吸引游客积极参与.随着科技发展,博物馆利用将藏品数字化的新阐释手段,通过互动吸引更多游客,推进博物馆文化传播.法国普瓦捷“水光涂鸦”墙,布满感应控制的LED,人们可用任何潮湿的东西与之互动,嵌入生动的数字信息(图1).

图1 普瓦捷水光涂鸦墙Fig.1 Water light graffiti wall of Poitiers

2.2.2 多感官结合 钱钟书先生在对通感的研究中提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7].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以视觉感受为主的景观设计,很难再满足人们对多重景观感受的高要求.运用多感官结合的方式营造互动景观,不仅能丰富正常人群对景观的体验,还能让特殊人群利用其它感官体验景观(表1).

佩雷公园利用多感官参与产生互动,将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多种色调、声音和材质巧妙融合,以营造静谧轻松的氛围.公园里能射出霓虹灯光的水幕墙瀑布具有优美的声音和很好的观赏效果,大理石桌台、铁丝网椅子、方形粗糙蘑菇面铺装等为人们提供独特的触觉感受,公园两侧开满五颜六色花朵的藤本植物墙给人以视觉、嗅觉等感受.佩雷公园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深受人们喜爱(图2).

图2 佩雷公园Fig.2 Paley Park

上海辰山盲人植物园针对盲人视力缺陷,设计触觉感知、嗅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等活动.针对沿途不同植物的特性,布置各有特色的科普知识点和体验区,为盲人提供除视觉外的丰富感受.在这里,他们通过触摸、听、闻等了解各种植物,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然体验.

2.2.3 意境营造 互动景观不仅要重视人的参与体验,还需注重意境营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可能产生高层次需要,所以营造有意境的互动景观十分有必要.互动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主要体现在意境上,是园林设计、营建之后,人们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产生的[8].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而意境是前两者所触发的丰富艺术想象与联想.三者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景观品质由此得到升华.

使用者对某些文化认知存在不足、与设计者认知存在差异都将导致人与景观产生距离感.而环境解说向使用者提供更多相关知识,搭建人与景观间的桥梁,拉近两者距离.例如游赏苏州园林时,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等播放相应节点的解说音频和音乐,更好地融入景观,感受其意境美.又如某些景观中造型独特的休憩座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也具有环境解说功能,既向使用者传递相应知识,又增加趣味性,通过沉浸的方式让人感受景观意境[9].

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游客体验,使其更易感受景观意境.Google Arts & Culture实验室推出基于TensorFlow的“智绘甲骨”项目,使用者根据提示在屏幕上绘制的甲骨文,会融入图画中成为动画元素.传统文化与技术结合,为使用者提供更多趣味性体验.将此技术应用于景观,使人们通过亲自参与深刻了解景观及其中文化,或能更好地营造景观意境.

景观的命名也很讲究,如我国古典园林中就常用到此种方法.通过节点命名让游人进行联想,积极与景观互动.游人在游园时观景吟诗,感受其中意境,也是一桩美事(表2).

3 互动景观类型

3.1 宣传教育型

宣传教育类型的景观是指能为人们带来身体和心理双重感受的景观.景观中的交流互动使人在有限空间内了解更多内容,以此增加认知,提高思想觉悟,寓教于乐于此得到实现.

3.1.1 文化教育亚型 文化需要传承,将相关地域性活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互动使人们在享受景观之余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10].如望丛祠的东歌台等,为人们提供举行赛歌会或其他演出的场地,人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沟通,热闹非凡.通过互动有趣的方式深刻了解祠内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又如青海藏文化博物馆,馆内设计结合科技,将传统信息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视频、游戏等,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人们积极了解藏文化,获得独特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1.2 科普教育亚型 无论是从我国古典造园理论讲究“天人合一”来看,还是从西方景观设计的生态主义思想“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来看,都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11].生态环保理念需要传承,自然需要被了解.很多景观开始承担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任务,建立完善的标志牌和解说系统,通过互动的形式发挥教育作用.芝加哥雷根斯坦学园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自然游乐场和环境探索中心.使用者在园内与自然世界充分互动,通过自由开放的学习场景,对生态系统和当地植物进行深入了解.又如成都云朵乐园,将水的环境教育功能与儿童活动功能结合,形成一个寓教于乐的露天自然博物馆.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有利于引发思考,锻炼思维,深入了解有关水的三态知识,更好地实现自然教育.人们因此更加亲近自然,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

3.2 参与型

实现景观互动的前提是参与,人与景观的互动可分为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和激励参与.人在不同的参与状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互动设计时,要创造能把使用者被动参与意识转化为积极参与或激励参与意识的景观,拉近人与景观的距离.

3.2.1 积极参与亚型 积极参与是主动自发去了解景观的内涵,此时人们是有推理和思考的,这样的参与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和丰富体验.有趣新奇的景观能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不仅可以通过视觉体验参与,还可以通过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积极参与,与景观产生互动.例如在阿那亚儿童农庄,人们能通过互动装置很好地享受与景观元素的互动,在积极参与体验农庄生活的同时,学习有关动植物、农业灌溉的知识,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3.2.2 被动参与亚型 被动参与亚型景观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导致人们主观上没有想去感受景观内涵的意愿.但当人们漫不经心地在空间中游赏时,注意力会被意想不到的有趣景观吸引过去,此时人们更愿意主动参与景观,与之形成良好互动.例如街头的大型3D针雕互动装置,人们通过与之互动,轻松复制出千姿百态的造型.充满隐藏趣味的装置立刻激发人们的好奇,使人们乐于与景观互动.

3.2.3 激励参与亚型 在激励参与型互动景观中,游人的动作、形态会明显使景观产生变化,变化又再次吸引、激励人们参与.如美国名叫“脉冲”的发光跷跷板就能很好地激励人们参与.随着人们在跷跷板上的动作变化,跷跷板上的音乐声和灯的亮度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变化又激励人们再次参与.景观与人相互影响,让景观充满趣味和活力.

3.3 高科技型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互动景观中高科技的运用逐渐增多,例如引进AR技术或VR技术等.图像、声音和灯光等元素融入景观,创造具有多重感官体验、独特有趣的人性化景观空间,向人们传达一种象征性的语言[12].高科技在景观中的应用分以下两种:一是科技占辅助地位的景观,二是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景观.

3.3.1 科技占辅助地位亚型 在该类景观中,科技辅助景观,使之更具互动性.如一般的景墙,只有周围植物陪衬,与人的互动较少.而将科技与景墙结合,融入光、声音等元素,能更好地表现地域文化,渲染气氛,增加人与景观的交流互动.景观中景墙占主导地位,辅助部分是光和声音,离开辅助部分,该景墙景观形式依然存在.

3.3.2 科技占主导地位亚型 在此类景观中,科技必不可少,否则景观将不复存在.例如,以科技为支撑的“神奇的海上互动装置”,参与者的声音、动作及相关影像等可传送到装置处理器,使水幕随参与者的信息变化,产生酷炫的云雾效果.但离开科技之后,只能看到毫无特色的海面.互动装置拉近人与景观的距离,人与景观充分互动,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这样的景观更具趣味性,能丰富观众的体验感.

4 结语

在互动景观中,人与景观相辅相成,产生积极影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设计,你就无法维护你的作品”.设计者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切不可只为设计而设计,落入“形而上”的陷阱.文章从使用者的参与、感受等方面出发论述互动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通过其不同功能和设计手法等进行互动景观类型研究.并结合多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展示了现代互动理念应用于景观中,有利于营造热闹悠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互动景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突破,对满足人们高品质需求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互动景观设计应更多结合科技与新兴事物,不断创新,营造符合时代需求且极具吸引力的互动景观空间.现阶段景观设计对互动理念的实际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打破局限,将互动理念与景观设计更好融合,是当代景观设计师应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使用者景观设计感官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感官训练纸模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感官训练纸膜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