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现状调查分析

2020-08-26 06:08焦德超冯广森韩新巍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病房科室

焦德超 冯广森 韩新巍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内外科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1999年河南省率先在国内成立河南省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在韩新巍教授的带领下,经过技术推广、学科建设、临床带教、社会科普等30年的探索,逐渐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介入发展的六位一体的“河南模式”,并走在国内学科发展前列[2]。但由于技术、历史、政策等原因,河南各地区水平参差不齐。肿瘤介入治疗是介入医学的中坚技术力量,充分了解省内介入开展现状可为下一步肿瘤介入学科发展制定中远期计划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尚未见此类省级肿瘤介入发展现状问卷调查相关报道,本研究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的基础上,为省内未来介入学科一体化建设提供原始资料。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河南省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9月制定了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现状调查表(表1),并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以微信群发布网上电子问卷形式对河南省297家会员医院行实名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级别、科室分布、职称构成、年龄构成、手术设备、病房情况、年手术量、手术类别、学习途径、远程医疗情况、期望技术扶持方法以及个人建议等14个方面。

二、统计分析

调查资料录入Excel表格,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医院级别(三级和非三级)进行分层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问卷有效回复率为89.2%(265/297),其中三级医院67家,非三级医院198家。(1)全省肿瘤介入从业者(含医师和护士)2 201人,每医院平均8.3人;主要来源为介入科159家,占60%;肿瘤 科66家,占24.9%;血 管外 科19家,占7.2%;其他科室21家,占7.9%。(2)全省高级职称218人,占9.9%;中级职称937人,占42.6%;初级职称1 046人,占47.5%。(3)年龄结构,50岁以上286人,占13.0%;35~50岁1 035人,占47.0%;20~35岁880人,占40%。(4)手术设备为平板DSA导 向207家,占78.1%;CT导 向165家,占62.3%;US导 向 107家,占40.4%;影 增DSA导 向93家,占35.1%;MR导 向1家,占0.4%。(5)有病房(独立介入病房、联合介入病房、内科介入病房、外科介入病房、中医介入病房、影像病区)155家,占58.5%。(6)年手术量大于1 000台的医 院 有33家,占12.5%;500~1 000台 的55家,占22.8%;100~500台 的127家,占47.9%;100台以内的50家,占18.8%。(7)常开展的手术类别前6名分别为TACE 246家,占92.4%;穿刺活检213家,占80.4%;置管治疗178家,占67.2%;腔道支架151家,占56.9%;TAE术125家,占47.2%;热消融术82家,占30.9%。(8)学习途径方面,省内学习进修209家,占78.9%;省外进修学习49家,占18.5%;其他形式7家,占2.6%。(9)有网络会诊中心的208家,占78.5%。(10)希望上级医院技术扶持形式,面对面手把手教学的占93.2%;网络微信视频的占84.1%;建立远程会诊中心的占73.6%;技术推广讲座的占35.2%。(11)对省肿瘤介入专委会发展建议前3名分别是走进基层,帮扶基层;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扩大介入学科影响力;为中青年介入力量提供平台。

表1 2020年河南省肿瘤介入开展现状调查表

以三级和非三级医院进行分层分析科室构成、职称构成、年龄结构、病房设置情况、年手术量、主要学习途径、是否有远程会诊中心,发现除主要学习途径外,其余6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2。

讨 论

介入医学是一门以影像学(DSA、CT、US、MR)为基础,并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疾病诊疗的新兴交叉性学科,经过40年在国内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临床内外科诊疗体系的有益补充,而且在血管疾病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一无二作用[3]。2012年国家综合介入诊疗规范颁布,卫健委提出“优秀医疗技术资源向县域医院下沉”的号召;2016年,国家取消了3~4级介入手术审批制度;2017年国家取消了DSA配置证申请制度;2019年介入放射学获得《专科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代码2202[4],国家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学科建设等多方面为介入微创事业的发展扫平了障碍。

表2 部分调查信息分层分析(n=265)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介入医学起步阶段照搬了国外放射科的发展模式,但在随后的40年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介入发展新模式,即在脱离放射科变成临床科室的基础上,在知识普及、病房亚专业设置、开设门诊、手术室建设、本科教育、基础研究所等多层次发展为六位一体的“河南模式”[5]。研究结果显示省内从业人员2 201,平均每院8.3人,较1999年学会成立之初的176人,增长了12倍。由最初的放射科逐渐转变为介入专科、肿瘤科(两者占比84.9%)等作为主导力量的肿瘤介入团队,且在三级医院内介入专科更加普遍,占83.6%,意味着肿瘤介入专科已转变成临床科室。三级医院在职称结构(初级、中级、高级)和年龄结构(<35岁、35~50岁、>50岁)构成比分别为1.4∶1.3∶1.0和2.8∶2.5∶1.0,初级和中级比例欠佳(最佳比率为2∶1)[6],初级人员仍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大介入基础人才储备。非三级医院职称和年龄结构构成比分别为为16.0∶14.0∶1.0和3.1∶4.3∶1.0,初中级人员比例太高,考虑与二级医院晋级压力大有关,需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进而提高3~4级介入手术比例。介入手术导向设备更新较快,且DSA、CT、US 全面发展,MR引导肿瘤介入尚处于起步阶段,省内只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MR引导下介入治疗,可能与MR兼容耗材和手术室建设费用高,加之省内医疗资源分配紧缺有关[7]。该调查显示省内竟还有93家(35.1%)仍在使用老式影增DSA,影增DSA设备老化,射线量高,视野局限,更新换代势在必行。省内年手术量超1 000台的医院有33家,全部为三级医院,其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量超2万台,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大部分省内非三级医院年手术量在500台以内,且主要开展常规3级以下介入手术,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省内非三级医院的介入技术普及,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年手术量,降低省内三级医院压力[8]。手术类别方面DSA下血管治疗肝肿瘤占第一位,但CT/US引导下非血管穿刺诊疗发展迅猛,已经成为肿瘤介入治疗的中坚技术力量。非三级医院介入技术的学习仍然以省内学会和省内三甲医院介入培训基地获得为主,并更加倾向面对面手把手教学(占比93.2%),这为学会下步依托网络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普及指明了方向。

分层分析中显示科室构成、高级职称、年龄结构、病房设置、网络远程会诊、年手术量方面,三级医院仍然具有较大优势(P<0.01),这与国家政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技术力量培养参差不齐、人才自由流动大等主客观原因有关[9],伴随着国家多点职业的合法化和技术力量的基层下沉,势必将进一步激发人才深成次流动和融合,进而实现介入技术在全省的提高。对省肿瘤介入专委会发展建议多达40多条,总结如下:围绕基层介入基本技术建设,利用网络、学会、会议、远程会诊立体化手段,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尤其是青年介入医师的培养,贮备介入后备人才力量;围绕学科建设,利用省内三甲医院资源,实现技术和人员融合,建县级研究所分中心,构成垂直技术、管理、科研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非血管介入在省内的普及宣传,加快血管和非血管介入技术整合,进一步强化介入医学学科的临床地位。

本研究表明河南介入整体发展事态良好,业务以DSA下血管介入为主,CT/US导向介入增长迅猛,同时应加强二级医院介入学科建设。

作者贡献声明:焦德超负责文章撰写和资料收集;冯广森、韩新巍负责审核修改。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病房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病房
基层组织增活力“两学一做”促发展
基于人口红利缩减的我国经济增长对策探讨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