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轲亮,余杰颖,薛文鹏,李添群、文永超、耿 坤
(1.贵阳市植保植检站,贵州 贵阳 550081;2.修文县植保植检站,贵州 修文 550200;3.贵阳市南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贵阳 550002)
近年来,随着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贵阳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病虫害种类随之增多,危害加重。其中,膜小叶蝉在猕猴桃园发生为害逐年加重,成片发生蔓延,一般危害率为46.7%,最高达76%,已经成为当前猕猴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造成叶片苍白、焦黄、干枯,导致猕猴桃早期落叶,树势衰退,严重影响猕猴桃植株生长。龙友华等[1]对猕猴桃叶蝉种类及防治作了报道,宋晓斌等[2~4]进行了猕猴桃叶蝉发生规律的调查,但国内对膜小叶蝉害虫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对猕猴桃害虫防治缺乏科学指导,严重影响猕猴桃生产发展。为掌握膜小叶蝉生活史及发生规律,有效控制膜小叶蝉发生为害,保障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2015-2017年在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园对膜小叶蝉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调查地点在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和折溪村、龙场镇平坝村三个猕猴桃种植基地进行,树龄:15龄以上,树高2 m,冠幅2.5 m,株距:3 m×4 m,植株生长一致、虫情一致,历年猕猴桃膜小叶蝉发生较重,试验期间不使用杀虫剂,其余管理和农事操作按常规进行。调查品种为贵长。
从2015-2017年4-11月,在猕猴桃园定点定时开展系统调查,每个猕猴桃园随机选取20株调查,每株调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调查叶片5张,每7d调查一次,记录猕猴桃叶片正反面膜小叶蝉种群数量[5~9]。
在贵阳修文平滩村猕猴桃园,膜小叶蝉1年发生4代(见表1),4月中旬左右进入猕猴桃园开始为害,5月上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高峰期,5月中旬前后开始出现第1代成虫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第2代若虫开始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期,7月上旬第1代成虫开始出现,此时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代数难分清;8月上旬若虫和成虫大量孵化,与第2代有世代重叠现象;9月上旬第4代若虫孵化,9月下旬若虫孵化达到高峰,随着气温降低,成虫逐步迁入落叶、杂草、其他绿色植物等开始进行越冬。
表1 膜小叶蝉生活史(2016年)
从图1调查结果显示,膜小叶蝉成虫在猕猴桃园危害一年有4次危害高峰期(见表2),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4月下旬膜小叶蝉越冬代成虫开始进入猕猴桃园危害,随着气温升高猕猴桃嫩叶展开,越冬代成虫也开始大量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一次危害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主要以成、若虫群集在叶背面取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叶蝉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平均虫量120头/片,达到发生危害盛期,叶片正反面被取食成苍白、焦黄、干枯易脱落。10月下旬后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叶蝉种群密度下降,开始进入越冬场所,田间基本看到不叶蝉。
表2 不同区域猕猴桃园膜小叶蝉田间消长情况
在5月中旬膜小叶蝉主要群集在嫩叶上面取食,早上9~11点是危害高峰期,随着温度升高,在阳光照射下隐藏在阴凉处,主要取食叶背面,中午温度高时可见成虫飞翔。进入5月下旬时成虫开始产卵,卵产在枝条树皮上,损伤枝干,水分蒸发量增加,被害植株生长受阻。一般在陡坡地势低洼背阴地方,叶蝉发生危害较重。
膜小叶蝉以成虫在落叶、树皮缝、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10月底至11月初进入越冬场所,翌年春季开始活动,在3月下旬时迁出越冬场所,在发芽较早的其他植物上面寄主取食,4月中旬猕猴桃发芽展叶后逐渐迁入猕猴桃园危害,在猕猴桃整个生长季都能危害。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及发生规律的研究,猕猴桃膜小叶蝉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4代,4月中旬开始进入猕猴桃园危害,10月下旬进入越冬。5月上旬第1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进入孵化盛期,全年有4次危害高峰期,9月下旬达到危害高峰, 6月中旬和7月下旬2次叶蝉种群密度发生危害差异较小,虫量在42头/片,虫量大、危害较重的种群是在9月下旬,虫量在102头/片。成虫、若虫发生较集中,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活动较频繁,大量迁飞扩散,遍布整个果园,危害较重时叶片呈苍白、干枯,很难防治。所以6月初和8月底是叶蝉防治的最佳时期,若要开展绿色防控,可于5月中下旬在果园悬挂黄板诱杀叶蝉,每月更换一次;若开展化学防治,在5月下旬和8月底各喷施一次防治药剂,可有效降低叶蝉虫口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