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4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和民政服务工作情况。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说,虽然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得到化解,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按时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然而新年伊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的脱贫攻坚增加了新的难度。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增的脱贫攻坚决胜之战,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七个专题会议。2015年在延安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6年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17年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18年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每次座谈会都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提出工作要求。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脱贫攻坚也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我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我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目前, 我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有数据显示,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同时,稳定住、巩固好已取得的成绩也非易事,如:有适龄儿童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还存在季节性缺水。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受阻。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涉及2/3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虽然目前我国疫情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三是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四是帮扶工作受到影响。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
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
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疫情下的脱贫工作
在4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制约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二是加大了农户生产经营的困难,因为物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推迟了扶贫项目开工的时间。
该负责人介绍说,针对这些困难,前一段时间国务院扶贫办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产业、就业、资金、金融等10多个政策文件。现在看来,这些政策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发挥作用,也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现在除了湖北省以外,各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已经全部到位,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已经全额拨付到位,超过协议数,而且还在持续增加。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扶贫车间、扶贫项目开工复工这些工作都在进一步提速。
据介绍,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强化政策落地落实,加大指导力度,督促各地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工作赶上去,确保今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具体有六项工作:一是要推动贫困劳动力尽快外出务工。出不去的安排就近就地的就业机会;二是推动生产发展和扶贫产品销售,特别是要重点把消费扶贫行动做好;三是开展挂牌督战。对52个县和1113个村开展挂牌督战,这些县村是深度贫困的堡垒,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今年上半年要把一些短板补上。四是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短板,今年 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五是督促各地尽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六是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现在已经搬出去的有将近1000万人,同步搬迁500万人,要确保他们不仅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月14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网信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国资委、工商联等7个部委一起下发了《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動的通知》。这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响应。截至3月27日,中西部的22个省份一共认定了22566个扶贫产品,涉及1000个县和10269个供应商,商品价值总额是2152.42亿元;而东部的9省市已经购买了扶贫协作地区的农副产品21.21亿元。
根据统计,有2/3的贫困家庭有外出务工,在有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中,2/3左右的家庭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就业扶贫是“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办通过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会同人社部重点抓了一系列工作。经过努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总体向好,全国25个省已经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有2000多万人,而且还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同时还有561多万人暂时没有出去,他们有意愿出去,要积极引导,同时给他们创造条件,尽快帮助他们外出务工。
目前,扶贫项目的开工率继续上升,中西部22个省份安排扶贫项目37万个,开工的有22万个,开工率超过60%。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率继续提高。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企业2.8万个,复工2.7万个,复工率超过了95%;扶贫车间中西部22个省份有2.8万个,复工的有2.6万个,复工率超过了90%。就已复工的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情况看,扶贫车间吸纳就业30万人,扶贫企业吸纳70万人,加在一起有100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扶贫产业的生产加快步伐。各地都在积极化解疫情影响,努力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主要是在产业链上发力,把握好几个环节,包括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
各地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内蒙古所有贫困旗县实现“清零”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3月上旬消息,经旗县申请、盟市初审、自治区专项核查评估、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通过、自治区政府网站公示和公示征求意见核查处理等程序,鄂伦春自治旗等20个国家级贫困旗县达到贫困旗县退出条件,正式退出贫困旗县序列。这20个国贫旗县是内蒙古最后一批退出贫困序列的旗县。至此,全区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
据了解,这20个国贫旗县贫困人口综合发生率全部低于3%,漏评率和错退率均低于2%,群众综合认可度均高于90%以上,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据悉,贫困旗县摘帽后,将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内蒙古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推动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已经由2013年的157万人减少至2019年年底的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0.11%。2019年,剩余的67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全年实现14.1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区57个贫困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9%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甘肃确保6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2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古浪县、天祝县、靖远县等31个县区摘帽退出。至此,甘肃75个贫困县已累计退出67个,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基础弱、底子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难度大、任务重。此次摘帽退出的31个贫困县分别分布在甘肃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的9个市州,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均占到全省的55%以上,深度贫困村占全省的60%,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甘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019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扛起政治责任,紧紧围绕提高脱贫质量,着力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狠抓问题整改落实,持续抓好“一户一策”,全力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基本实现清零,“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基本完成,全省贫困人口由2018年年底的111万减少到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介绍,为聚焦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着力解决产业扶贫方面影响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接下来,甘肃将紧盯全省未摘帽的8个贫困县、未退出的394个贫困村和17.5万名未脱贫人口,紧扣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级挂牌督战,确保剩余17.5万名贫困人口中的约6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确保未退出的贫困村达到行业验收退出标准如期退出,助推未脱贫县如期摘帽。
在抓好8个未摘帽贫困县督战工作落实的同时,甘肃省将全力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一是坚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和“五小”产业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快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二是坚持“五挂钩”原则,用好直接补助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资金;按照“明确权属、股权到户、逐步规范”的原则,规范管理到户产业入股资金;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扶持农民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贫益贫能力;四是加大龙头企业引培力度,不断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实现贫困县区每个脱贫主导产业至少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的目标;五是按照“能保尽保、愿保必保”的原则,实现农业保险“对有投保意愿贫困户的主要增收产业全覆盖”;六是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村集体制度产权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万元的目标。
四川打好脱贫攻坚“五场战役”
据四川省近日举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今年,四川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打好深度贫困的“歼灭战”、问题整改“突击战”、巩固成果的“持久战”、总结宣传“阵地战”和相对贫困的“破局战”。
据悉,2019年年底,四川省贫困县减少到7个,贫困村减少到300个,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0.3万。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7个县300个村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20万余人中有近90%在凉山州,而且其中4个县贫困发生率都高于10%。
疫情发生后,四川省积极应对,及时摸清贫困地区疫情发生情况,作出了疫情对脱贫攻坚产生一定影响,但情况可控困难可克服的研判。相关部门紧盯痛点,因病施策,大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狠抓扶贫产品的产销对接,加快扶贫项目的开工复工,将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春节以来,四川省加大扶贫产业支持力度,全省帮助销售扶贫产品近3.6亿元,小额信贷已累计办理延期5000多萬元、1700多户,新增贷款1万多户、3.4亿元,驻村帮扶干部到岗率目前已基本接近100%。据统计,目前,凉山州农民工外出务工返岗累计61.76万人,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为打好深度贫困的“歼灭战”,四川省从人力和资金方面全力支持凉山州。目前,有几千名干部被选派到凉山脱贫攻坚一线。今年已向凉山州拨款46亿元,高于全省拨付中央财政资金的1/3。
四川省已对凉山州7个县304个村制定了挂牌作战方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人社厅、发改委等10余个省直部门已经抽调人员组成专班,深入凉山7个未摘帽县,分别就农业产业扶贫、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异地扶贫搬迁等不同专项展开挂牌督战。
据介绍,此次挂牌督战实行省、州、县联动,省级领导带队,省级部门集中参战,其他市(州)已摘帽县参与,一项项整改清零,一户户对账销号,把扶贫措施细化到户。
为了打好巩固成果的“持久战”,四川省还将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开展及时帮扶,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得到巩固。
广西全力推进产业扶贫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六个聚焦”,强化“六项保障”,全力推进产业扶贫。2016年至2019年,在广西已脱贫的445万人口中,有产业帮扶措施的占83.2%。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为打牢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聚焦制度供给,强化政策保障。在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广西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30多份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产业扶贫工作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强化资金保障。2016年以来,广西共落实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0多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10多亿元,贫困县可统筹用于产业发展。
三是聚焦科技服务,强化人才保障。汇聚全区各级农业科技人才,组建100个自治区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33个国定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服务组、133个产业扶贫培训讲师团和29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3.27万人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形成了“一个扶贫特色产业、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产业发展指导员覆盖”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四是聚焦引领带动,强化主体保障。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示范推进等措施,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开展“央企名企进广西”“千企扶千村”“千企进千村”等活动,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五是聚焦品牌培育,强化销售保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响“广西好嘢”特色农业品牌。54个贫困县累计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807个,全区评审认定的4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 17个属于贫困县品牌。
六是聚焦粤桂协作,强化平台保障。落实13条粤桂扶贫协作优惠政策,制定《广西贫困县特色产业投资地图》,在广东举办专题招商活动。2019年广东帮助采购、销售广西特色农产品196亿元,带动23.18万贫困人口增收。
以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2019年6月,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就“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主题赴甘肃、云南两省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扶贫工厂车间、种养殖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村寨,与企业负责人、村“两委”负责人等深入交流,走访了20余户农牧民家庭。日前,调研组已完成调研报告。
调研组认为,两省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压实责任、尽锐出战,脱贫减贫成效明显;二是聚焦聚力、狠抓落实,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三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调研组就两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成本高、难度大。
二是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一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些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弱,规模小;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育不健全,巩固脱贫能力不强。
三是内生动力尚需进一步激发。一些地方对于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认识不深、考虑不够;一部分贫困群众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受一些陈规陋习影响,因婚因丧等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針对以上问题,调研组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是深化对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重要论述的认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重要指示精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跟踪监测和暗访,确保脱贫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实现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促进稳定增收;开展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实施消费扶贫,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建立稳定产销关系;及时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建立贫困人口、边缘人口预警监测机制;落实特殊贫困群体综合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综合保障体系;要与开放发展相结合,把稳定脱贫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三是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补齐短板提升质量。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对因病、因灾、因残等致贫返贫精准帮扶措施,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提升各类贫困人口风险防范水平。
四是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巩固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因地制宜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发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自力更生脱贫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务工经商基本技能,激发发展动力;加强贫困地区党组织建设,提升带贫能力。
五是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规划制定上,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组织保障等方面,把在脱贫攻坚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制度加以总结推广,不断提升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