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发展的滞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让金融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让农民也有获得感,是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or Micro Finance)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为:“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融资权利”。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立足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确保发展可持续。
普惠金融的国内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通过大规模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融资、多元化金融服务,以及政策、投资者保护和教育。普惠金融具有客户面广、信用差别大、风险管控难、经营成本高、操作流程长等特点,属于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业务,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难度都很大,保险行业涉足该领域,面临的挑战更大。
按照西方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保险总资产应该在金融总资产里面占比25%至30%左右,中国目前不到10%。这一方面说明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说明保险行业在金融行业中大有可为。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度,全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6%;保险业资产总量16.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0%。因此,用好保险资金,一方面助推主业风险分散,另一方面发挥参与社会管理职能,是保险行业,尤其是国有保险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课题。
2015年,保监会正式批准国有骨干保险企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的试点工作,人保集团公司授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公司”)进行业务试点工作。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面加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拓宽保险资金支小支农和参加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扩大“支农支小”试点,人保集团公司决定向保监会申请追加200亿元“支农支小试点额度”并获批。普惠金融工作是国有保险公司发挥金融央企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下发后,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分公司”)积极响应,作为对相对欠发达省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2017年,人保财险公司给予了广西分公司10亿元融资额度用于支农融资。
河池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是仅次于百色革命老区的深度贫困地区、是人保财险总公司确定的保险扶贫“重点区域及项目”示范区。建成行业保险扶贫标杆品牌是广西分公司对河池市保险扶贫示范区的定位,基本思路是围绕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引入现代金融和信息技术手段,统筹调动系统内资源,切实提高助推脱贫攻坚成效。为帮助河池市脱贫攻坚工作,广西分公司通过普惠金融业务的方式,在广西河池地区的精准扶贫方面做了一些支农融资业务尝试,通过政企双方业务合作,由河池市政府提供农业产业规划,广西分公司投放资金支持河池市扶贫等产业(养牛、油茶等产业,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入户落地河池各县市的扶贫产业),合作资金额度为3亿元;主要投向涉及地方名、特、优的畜牧业养殖和农业特色种植项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农户自然人,特别是种牛(种公牛、能繁母牛)养殖、肉牛养殖、油茶林种植、核桃种植、板栗种植等项目。其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政策,广西分公司与河池市人民政府经过多次沟通,本着“平等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签订《农业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加强了合作力度,创新 “保险+融资”模式,在河池市开展支农融资业务试点。
二是由河池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并提供政策支持;借助相关政府机构的协调推动,营运成本得以大幅度优化。广西分公司发挥保险保障、保险资金等优势,提供保险、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是合作双方在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了支农融资业务合作的具体内容。通过广西分公司支农融资业务,发放融资资金支持河池市政府的扶贫产业项目,契合了政府当前工作的重点,助推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
广西分公司与河池市政府合作,通过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分公司配套融资、提供保险兜底”的工作机制;采用“大额险资直投企业,穿透管理,第三方担保”的“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新模式,提高了扶贫方向的精准度,加大了资金投放的集中度,极大提升了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和效率,走出了一条创新 “保险+融资” 扶贫模式的新路子。
河池模式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建立了“政府统一协调、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分公司配套融资、提供保险兜底”的工作机制。双方约定合作方式为:由政府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并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分公司作为中国保监会首家批准试点支农融资业务的授权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保险资金等优势,提供保险、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具体是:以河池市政府确定的“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项目计划作为保险融资的重点方向,广西分公司向河池市政府拟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投放支农融资资金,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生产和销售;对政府推荐扶持的农业龙头产业,由广西分公司提供农业保险等风险保障,政府对相关政策性农险保费进行补贴,确保贫困户依靠自身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扶贫方式精准有力,效率突显。该模式形成了“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的有效联接,提高了扶贫方向的精准度,加大了资金投放的集中度,极大提升了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和效率,走出了一条创新 “保险+融资” 扶贫模式的新路子。
河池扶贫模式的价值评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广西分公司将“河池模式”从河池市都安县推广到河池市、賀州市、崇左市、南宁上林县等市县。截至2020年6月底,已累计在河池地区发放了融资资金13700万元,扶持当地的种植、养殖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了河池上万贫困户进行产业脱贫,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扶贫产业,获得了河池市政府的高度赞扬。支农融资“河池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金融培训班扶贫典型案例。
河池市政府以发展肉牛为重点扶贫产业,以“贷牛还牛”为发展模式。河池市“十三五”期间(2017—2020年)计划出栏肉牛30万头,重点打造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采取了“贷牛还牛、还牛再贷、循环发展”产业扶贫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贷牛还牛”模式是由政府牵头,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人保财险公司提供的支农融资资金买牛,贫困户免费从龙头企业“贷牛”,贫困户把牛养到一年或800斤后,龙头企业按不低于市场价回购。其间,由政府出资为贫困户养的牛购买肉牛养殖保险。按照政府扶持、农户饲养、保险担保、企业回收、利益共享、滚动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通过“贷牛还牛”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不但根据当地实际扶持了落后的贫困农户,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边远地区人们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养成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自然经济”生存方式,在农村普及、推广了现代金融、现代企业化生产的意识。
从河池模式的实践看,普惠金融业务支持精准扶贫的主要作用在于:广西分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采用“政府+保险+融资”的模式,解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将资金投放给龙头企业,由贫困户通过肉牛养殖,将肉牛返销给龙头企业,最终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在扶贫攻坚工作方面,人保财险广西公司把自身的功能优势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全面实施了“保险保障托底 +保险融资输血+定点帮扶脱贫”的保险扶贫组合方式,切实提升助推脱贫攻坚成效。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历程,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的人保财险公司,如何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通过创新保险服务承担社会责任,是保险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传统保险业务竞争激烈、缺乏创新业务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现实情况下,普惠金融为保险企业拓宽服务领域、更多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培育未来的潜在客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切忌把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商业(盈利)目的简单对立起来,认为普惠金融是“赔钱买卖”,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观点。在运作模式上,信用风险及交易成本的控制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普惠金融均属小额个人业务,按传统的形式实施,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需要很大的人力成本。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借鉴信息技术,大数据为征信评价的便利化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供了可能,才有可能使保险企业实现保本微利的目标,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人保财险的实践证明,保险行业除了在提供风险保障这一传统业务范围以外,通过普惠金融支持扶贫事业,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给三农问题增加了新的金融支持方案,也为保险企业在振兴乡村战略中寻求商机,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良好范式。
(作者为人保财险四川分公司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之前在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