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粮食安全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曾在不同场合用“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等鲜明论断来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7月22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时,习近平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
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年初突然暴发继而很快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新近发布的消息,预计持续时间较长。这势必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对全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从目前来看,疫情还引发了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多,这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粮食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进入汛期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又遭遇了范围广、强度大、雨量大的强降雨,在多省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的同时,也给粮食生产带来很大挑战。
从全球粮食安全来看,日前,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布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特殊之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对藏粮于技的要求也更高。
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安全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特别是我国地少人多,耕地有限,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逐年提高,种子革命、化肥的使用,农药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等,都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总产量增加了54%,单产提高对总产增长的贡献达到66%。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今年夏粮单产量提高的背后,就离不开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
河南省滑县是中国小麦产量第一大县,这里小麦产量已经连续20多年稳居河南省第一位。今年河南滑县小麦种植面积是181万亩,亩产达到了555.8公斤,每亩比去年多收17.9公斤,这一个县的小麦总产量就突破了100万吨。
据了解,春天疫情防控的时候,正是小麦返青拔节的关键时期,当地农民凭借手机里安装的农管家软件系统,可以把种地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拍下照片上传,农技专家网上实时解答。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个网上种地的助手,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也是当地夏粮丰收的“法宝”。
滑县县长陈忠介绍说,滑县总共投入了13.5亿元对135万亩良田进行了提升,建成了135万亩高产良田。陈忠说,中国2800多个县,滑县只是之一。可是我们一个滑县的粮食产量,就够全国人民吃一个星期,够河南全省人民吃两个月,够安阳市全市人民吃三年。
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介绍,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育种贡献巨大。2003年以来,小麦种植面积增长不到8%,单产增长了约43%,总产增长了 54.7%,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达84%。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小麦收成好,有三个提高:一是单产提高,预计亩产平均可以提高4公斤;二是品质提高,籽粒饱满,一二等麦明显增多;三是专用麦比例提高,强筋弱筋小麦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新麦26就属于超强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
除新麦26外,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还公布了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等三个超强筋品种。超强筋小麦可代替进口小麦。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糧丰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良种之外,“云端”种地也在为粮食生产发力。
王伶俐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着合作社3850亩土地。在冬小麦返青拔苗的关键阶段,查苗情、查病情、查虫情是她的主要任务。而智农MAP是王伶俐今年种地的新帮手。疫情期间,她只要在家里打开智农MAP,就能看到整个大田的情况,小麦长势一目了然。
和王伶俐一样,“云端”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今年2月以来,为保证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指导不中断,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制作了70多个培训课件、短视频节目,在各类媒体播出,宣传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共同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生产中的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报也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带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条锈病防控团队,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防治建议。“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湖北省荆州市沙斑桥村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说,他承包的230亩地中有5亩麦田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好在进行了及时防控,未造成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为核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方面提升小麦丰产能力和品质,为保障夏粮丰收织就了高效有力的科技支撑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涵盖了小麦、水稻、生猪、蔬菜等50个农产品,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已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直接可靠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大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确保高产基础上的优质、绿色、环保,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廖西元说。
眼下,虽然夏粮丰收为我国今年的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还是占全年粮食产量近80%的秋粮。当前正值南方中晚稻和北方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抓好粮食生产的“大头”,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才能为全年的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要抓好秋粮生产,关键之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力量。
当前正值防汛抗旱关键期,南方一些地区遭遇台风和洪涝影响,辽宁省西部等地出现旱情,又正值玉米病虫害高发期。抓好秋粮生产,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这需要相关地区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早做好应急预案;要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受旱地区迅速落实科学抗旱各项措施;要多措并举,加强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及时开展理化诱杀、人工除杀或化学防治,实现虫口夺粮。
杂交小麦再创佳绩
小麦是全世界种植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在楼兰遗址发现的碳化麦粒,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小麦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众的主要口粮之一。
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从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到杂交蔬菜不断发展,在20世纪,更是掀起了一轮农业产业的绿色革命。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和产业化推广,为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很遗憾,这次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革命小麦没在其列,拖了后腿。”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的遗憾,但正是包括他在内的中国科学家们终结了这一遗憾。
赵昌平介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作为一个作物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学家们竞相追逐、期望突破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并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率先创立并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小麦杂交种的大面积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为了实现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北京杂交小麦人,聚焦杂种优势,常年下沉基地搞攻关,面向中低产田扎实推动藏粮于技、兴农于技落实落地,并深入丝路沿线国家积极推介中国原创高技术谋机遇。
这两年,依托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北京杂交小麦中心充分利用和挖掘远缘杂种优势,每年开展杂交小麦亲本材料选育、种质资源鉴定改良、中试制种、组合测试、亲本繁殖与品种展示示范等试验工作100余项次,配制各类杂交组合超过3万份,研发规模和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构建完成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全程机械化种子生产体系,使得中试制种最高亩产突破400公斤,制种成本下降20%以上。
“十三五”以来,北京杂交小麦中心选育的六份“京麦系列”小麦杂交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家级品种审定两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审定一个,创下了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品种选育的最佳纪录。
今年,北京杂交小麦捷报频传。
河北省文安县兴隆宫镇大郭庄村种植大户王永的850亩杂交小麦种植田,“京麦9号”实收平均亩产超600公斤,创下了规模化连片小麦的高产佳绩。
山东省宁津县保店镇陶庄村贮墒旱作节水示范田,“京麦21号”实收测产达到490公斤/亩;滨州市阳信县劳店镇张乔村耐盐碱旱作示范田,“京麦9号”实收测产达到 375公斤/亩;滨州市无棣县佘家镇盐碱示范田,“京麦9号”实收亩产达到490公斤。杂交小麦在中低产田优势尽显。
河南省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8000亩杂交小麦制种田喜获丰收,小麦杂交种制种田单产实收突破350公斤/亩,再次将杂交小麦制种产量推向新高。
巴基斯坦位于拉合尔市郊的1英亩杂交小麦JM1683示范田,即使在1公斤/亩的超低播种量情况下,依然可以较播种量为8.5公斤/亩的当地主导品种增产20%以上。
实践证实,杂交小麦在节水、旱作、盐碱、瘠薄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尤其适合中低产区应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面积超过千万亩,淡水缺乏、土地盐碱限制了这个区域小麦生产水平提升。“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凭借着突出的抗逆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量奇迹。2016年,在春季仅灌一水、土壤盐含量达到3.2‰、土壤PH值为8.1的盐碱土地上,河北沧州青县“京麦6号”百亩示范田实收亩产达到578公斤/亩;2018年,經受了冬季严寒低温、春季气温剧烈波动等多种不利条件的考验,天津武清区“京麦9号”百亩示范田单产达到550公斤/亩,增产幅度超过15%;2020年,距离海边仅10公里的山东省潍坊寿光市营子村,“京麦21号”百亩示范田实收达到541公斤/亩,较临近同条件下的其他小麦品种增产20%以上。北京杂交小麦正在成为我国北方麦区中低产田稳产增产的助推器。
据预测,如果杂交小麦推广应用达到杂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国每年可新增小麦200亿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作为现代高端种业的代表,我国二系杂交小麦快速应用将对抢占国际种业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