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东
摘 要: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的路径。教师要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立德树人基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立德树人导向;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丰富学生立德树人体验;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丰富立德树人时代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素养;立德树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4-0024-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科教学方向认識模糊,将学科教学简单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层面,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没有将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削弱了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价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的需要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成为了必然。
(1)转变语文教学的功利性需要。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一味追求升学率,紧紧围绕中考的需要进行“应试教育”。这种现状会导致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得不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功利主义思想,促进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将语文教学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丰富语文教学内涵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语文教学要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赋予语文课堂以开放性。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定位狭隘,局限在语文学科层面,缺乏大语文教学视野。这种现状限制了语文教学功能的实现,也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内涵的贫乏。而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打破这一现状,使语文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而使语文课堂更好地承载起学科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3)迎合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它不仅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还需要人才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能在岗位实践中表现出高尚的职业情操。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融合迎合了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确立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引领学生成才,通过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的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融合的需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思维,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1)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立德树人基础。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在语文学科素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它是学生接触语文、感受语文魅力的前提。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融合需要夯实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从而为立德树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收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亲情场景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探讨我国古代亲情的故事、诗歌等。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递情感”活动,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说说自己今后如何拿起亲情接力棒将亲情传递下去,并从亲情延展开去,向民族情、祖国情等扩展。这个环节由于创设了生动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场景,有效激发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兴趣,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拓展环节又基于立德树人的需要,扩展情感内涵,从亲情向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延伸,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情感和思想熏陶。(2)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立德树人导向。思维发展和提升素养不仅体现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水平,而且影响着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引领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活动设计既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起点,又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内在的思维逻辑,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例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时,可以抓住“我”和牧羊人的几次相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牧羊人自身的变化,二是高原的变化情况。结合牧羊人的事例,引导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探讨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具有“牧羊人”精神的事迹。教学设计结合文章的逻辑思维,同时又引入比较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而且在情节发展和比较过程中,能引领学生深入人物价值层面,再结合现代事迹,引导学生明确“立德树人”价值取向。(3)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丰富立德树人体验。立德树人从本质分析,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尚的道德、聪敏的智慧,无不散发出美的光芒。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审美鉴赏和创造,在多样化的审美鉴赏与创作活动中,引领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丰富立德树人体验,从而使学生在美的驱动下践行美、创造美。例如,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可围绕鲁肃和吕蒙这两个人物,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比较吕蒙学习前后的差别,以及鲁肃对吕蒙的态度,让学生捕捉其中包含的美。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吕蒙三日之变,让我们感受到智慧之美。大家可按照这样的格式,从文章中寻找美。本环节能让学生在寻美的活动中发现文本中蕴藏的多样化的美,进而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触动,从两个人物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丰富立德树人体验。(4)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丰富立德树人内涵。语文教学要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文化比较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汲取优秀的文化、精神、思想等,进而让立德树人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中,文中传递出我国古人诚信待人、懂礼识仪的民族传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章延展开来,引导学生探寻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通道,结合“元方”人物形象和成长,对接“家风”的时代主题,使他们受到熏陶,感受到古今文化的承继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融合是多元诉求的必然结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坚持以活动育人,进而培养更多适合时代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民生.“立德树人”新行动:核心素养教育[J].教育参考,2016(06).
[2]刘亚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访部编版语文教材审查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J].湖南教育,2017(08).
[3]曾瑞玲.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