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阳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融入学习氛围中,更有利于挖掘其学习潜能,提升其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基于合作探究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以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尊重学生需求,小组合理分工
一般而言,合作式探究學习通常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因此,教师在借助合作探究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小组成员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时的基本学习需求,切勿出现学习任务仅依靠学优生完成,或学习任务仅达到学困生能完成的水平.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1)二元一次方程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何不同?变量的增加会对变量取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量的数值是固定的吗?同一方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这两个教学重点,学生在合作讨论上述问题时,教师也可以给定具体的方程式,如“x+2y=10”,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未知数相互之间的关系.针对上述问题,小组成员间可以自行进行任务分配,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他们则可以重点思考二元一次方程与以往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区别,回顾小学时期所遇到的一次方程,与教师给出的“x+2y=10”二元一次方程相比,大多数都是“x+2=10”的类型.针对一次方程,解答时只要依靠四则运算的计算变换方可得出解,而在考虑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时,两个未知数是相互影响的,当x值确定了,y值也会相应确定;当x值改变了,方程中的y值也会随之改变,此时,学生则能清晰地了解到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点,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也会紧紧抓牢这些自己思考出来的规律.而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则可以思考二元一次方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数值是否是固定的.此时,许多学生运用“试值法”将不同的值代入到“x+2y=10”方程中,当x=1时,y=4.5;当x=2时,y=4;当x=3时,y=3.5……学生仔细思考所求得的值,则也可以总结出,二元一次方程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则可以思考,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变成以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通过思考,学优生们也会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实质上就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最后,小组成员间讲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分享,小组间合作讨论后即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课堂任务.从总体上看,将小组学习任务拆解,并在小组成员间合理分工,不仅照顾到了不同能力类型成员的学习需求,更提升了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选择适宜内容,提升合作效率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所选择的具体探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若选择了不恰当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会耽误教学进度,更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圆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为探究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寻找和思考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提示:圆形面积的求解,是不是可以通过分解、切割、移动、拼接等方式组合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呢?此后,小组成员间自己动手用圆规画圆,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圆形中间“扣”出了一个正方形,但他很快发现,除去正方形部分的面积还是无法计算;有的学生则将画出来的圆放置在正方格格上,想要通过以小正方形的形式表示圆的面积;也有的学生将圆形等分为4分,再将这4份组合拼凑起来,但很明显4等分拼凑起来的图形依旧是不规则的图形.针对上述情况,小组内成员在做法上进一步思考,将圆形中间的正方形去掉后,那剩下的部分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一个长方形,再剩下的部分是不是又可以得到新的图形?利用网格纸画图时,在圆边缘处所切割的一半小网格,是否属于整个网格的一半?对于将圆等分的推导方式,如果扩大等分倍数,将圆尽可能切割,是不是最后所拼接成的图形就会变得规则了?学生的一系列推导、推翻、再推导过程,都是其思维外放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正是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可探究性,学生才可以沉入其中发散自身思维.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内容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合作效率、增强学生知识记忆点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