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帆
任正非在2011年年初公司市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华为公司过去的成功,能不能代表未来的成功?不见得。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成功也有可能导致我们经验主义,导致我们步入陷阱……时间、空间、管理者的状态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能刻舟求剑,所以我们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能不能成功,在于我们要掌握、应用我们的文化和经验,并灵活地去实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那华为的发展史又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经验呢?
作为华为全球化的亲历者陈攀峰,他对华为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华为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曾是西班牙电信拉美CTO的古斯塔沃(Gustavo),他说华为在通信行业引领了全球,结束了西方人的技术垄断,也彻底改变了高科技行业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太快了,当初华为拓展西班牙电信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制造就是低质低价,选择与华为合作不会有好的商业价值,但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勤劳、好客和智慧在华为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华为既改变了大家的认知,也为西班牙电信这样的跨国运营商客户创造了成功的商业价值。
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全球化是以世界为中心,利用全球的优势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而国际化是以中国为中心。”2020年,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中国将进一步引领全球化的浪潮。时代在呼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沿着华为的足迹走向全球化,并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华为的全球化进程并非是近一两年才开始的,但华为所具备的巨大能量真正被大众所认知,应该是华为公布“备胎计划”的那一刻。2019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华为也升级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标杆、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同时亚洲企业全球化的标杆,无论是索尼和三星的全球化,还是华为的全球化,都与其创始人的高瞻远瞩的全球化战略密不可分。
同时“备胎计划”也给所有的企业管理者上了最好的一课,就如任正非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一直引领着华为前进的脚步,2012年就开始打造的备胎一夜转正,面对美国的打压,毫无惧色。由此,任正非才毫不避讳地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下说出:“我们也能做和美国一样的芯片,但不等于说我们就不买了。我们不会轻易狭隘地排斥美国芯片,要共同成长。但是如果出现供应困难的时候,我们有备份。” 任正非的魄力来自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谓底气十足,进退有度。
时代在呼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拥有华为一样的全球竞争力。
随着华为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人们视野下,大家发现,华为的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不光要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还要反思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反思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形成长期机制坚持下去的,仅有寥寥几家公司,华为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华为在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如何打败华为的部门,号称华为“蓝军”,来反思公司的不足与危机。在华为人力资源的研讨班上,无论各位公司管理者职级多高,都以普通学生身份一视同仁,大家努力学习,畅所欲言。
在华为的内部刊物上,也时常可以看到员工勇于暴露问题、剖析自己,把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的例子。任正非就曾在华为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该文不仅是对华为的警醒,还适用于整个行业,而且后来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事实下被广泛传播。可见,华为是一个危机意识非常强的企业。
也正是因为这种鼓励员工自我批评、自我否定,防止经验主义的倡导,从而实现了华为一次次的升华。
“备胎计划”,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说明了供应链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多么重要。未来企业的竞争,很有可能是供应链生态的竞争,不是看你单个企业的业务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你企業的“朋友圈”有多厉害,看你企业的全球化资源配置强不强,看你企业编织的供应链生态网络牢靠不牢靠。
以华为手机为例。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你拿到一部华为手机之前,它已经绕地球大半圈了,跨越了北美、欧洲,再到亚洲。近两年来贸易战愈演愈烈,在美国针对华为采取种种不当举措的背景下,华为还能保持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公司业务的增长,就体理了华为供应链的实力。
如今,华为的数字化供应链已经逐渐变为主动型的、价值创造式的智能供应链。华为数字化供应链的运营已不再是被动地支持和服务,而是主动地创造价值,包括在业务运营方面产生价值,在用户运营方面通过用户体验、客户订单创造价值,在产品运营方面通过持续优化创造价值。被动地支持和服务式的供应链运营,已经不再适合当下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