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草木染的前世今生

2020-08-25 02:04
科学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染料染色草木

“草木染”,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语,其实早已存在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长河之中,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民族技艺之一。“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是《诗经·小雅》里对草木染的描写。

草木染无需复杂的工序与设备,寻常百姓家即可尝试。古人的草木染有着水墨画般的意境与随性。最简单的染色方法就是直接染色:烧一锅热水,将植物染料丢入,等一两个小时,过滤掉染料留下染液,浸入布料后再煮一段时间,便可得到鮮艳的色彩。在清末合成染料传入我国以前,人们都是从这些天然的材料中萃取色彩。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用自然赋予的草叶花木,还原了五彩斑斓的大自然。

古人用于织物染色的植物染料种类繁多,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几十种:茜草、红花、地黄、苏木、栀子、槐米、黄连、黄栌、黄檗、郁金、蓝草、紫草等。一草一木,皆可成色。这些草木多为中药材,不仅是古人健康的好帮手,也让五彩斑斓的服饰色彩充实着先人们的诗意生活。天青、茶褐、藕色、月白、秋香、银红……这些灵动的色相名称见证着草木染曾经的辉煌。

据考究,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在装饰品的石珠上染色。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还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等,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实践,古人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在夏代人们已经开始用蓝草进行染色,并且种植蓝草供以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成熟,从选取染草的品种、采集到染色工艺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管理制度。专门设置了“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掌凡染事。”可见染料植物的种植与染色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草木染多以食用、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进行染液的萃取,染色后色彩温润优雅,沉静清幽。这些染色植物大多可以入胃为肴、为药,染色后的废水和残余物易于降解,并反哺大自然,是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靛蓝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广泛的运用,人们已经懂得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泥再还原出来染色。

到了秦汉时期,草木染又有了新的发展,防染技术开始出现。在往后的朝代中草木染出现不同的技法,比如南北朝的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扎染”,还有流行于西南地区的蜡染。

南北朝时期,植物染料的制备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可储存供常年使用。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第一次记录了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且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出现很多品种,如地黄、槐花等。

随着染织技术的逐步发展,在唐宋时期,草木染的工艺技术更加全面,色谱也愈加完备,人们衣着图案丰富的草木染服饰行走在长安街道上,呈现出一派宁静古朴的繁华景象。草木染不仅仅在国内流行开来,还随着盛世威名,传播到海外,如日本、朝鲜等国家。草木染工艺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到了明清时期,根据《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的记载,可用作染色的植物扩大到几十种。植物染料不仅自给自足,且大量出口。我国的染料植物的种植、制备工艺、染料应用技术在这一时期均达到鼎盛。染色色谱到了清代进一步增加,品种多达数百种。《红楼梦》中提到的关于服饰颜色的词条就有100多条。《红楼梦》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细节基本上是写实的。曹家三代担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完整地展现了清代前中期染织业的盛况。

1856年之后,欧洲的合成染料进入中国,随着其使用和普及,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植物染料染色工艺日趋衰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保留较为完整外,大部分染色技术逐渐式微,直至消失。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草木染从染色、纺纱、织造到市场销售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种现状,因为大众对于草木染的认知和了解太少,需求量也很少,所以它的工业化进程就显得特别缓慢。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继承和传播,这门传统的工艺一定会在印染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染料染色草木
KAIHARA开发出加强环保型染色的方法
不识草木
寒露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欢度佳节,芝加哥河又“绿”啦!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类比法在图染色中的应用
染料、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