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梓跃 周青霞
摘 要:潮州文化历史悠久,兼具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和地域特色,經随历史的积淀,潮州文化养育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生活、个性、审美的集中体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了解当地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为了深入探究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背景下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状况,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潮韵队在暑期三下乡期间通过实地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展览馆和发布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潮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越加盛行,一方面,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新媒体与市场高质量的运营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非遗自身的制约因素以及快餐文化盛行下受众不广、市场压缩等问题也给非遗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机遇;传承挑战
一、当前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机遇
(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致力于将潮州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共同价值落实到建筑设计、城乡规划、生态修复等方面,在坚守传统特色的同时引进创新元素,推广凤城文化。据实践调查了解,政府定期在旅游景点设立相关非遗文化的展示,并且会开办非遗文化体验班等公益项目,主要让孩子学习制作麦秆画、手拉壶等工艺品。过年期间,文化部门举办潮州春节文化体育活动,例如许驸马府展示潮州大吴泥塑制作及潮安龙舟彩绘、己略黄公祠展示及体验潮州木雕。
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非遗”走进校园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传承保护意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有一定的必要性[1]。2019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潮州市委宣传部共建乡村振兴政产学研实践基地方案,鼓励开展更多创新创业发展模式。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把家乡优秀非遗文化带出世界,而且也是引领年轻新力量的创新性发展,守住外出学子心中的家乡情怀。
(二)社会传统观念的积极转变
实际上,许多非遗文化技艺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而现在社会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技艺公开,使得各非遗门类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作为潮州手拉壶四大老字号之一的“俊合”传承人——谢华老师,大胆改革,将手拉壶技艺公开,吸引更多人潜心求学,加入到手拉壶行业中来,同时也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提高了手拉壶在世界中的知名度。
(三)市场开拓的优良前景
非遗文化市场极具探索意义,主要是刚需市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家居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麦秆画、木雕、潮绣等制成的家庭装饰品,在具备装饰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及观赏性;二是礼品市场,近年来潮州旅游行业发展快速,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相关旅游产品具备价格适中、精巧美观、地方特色浓厚、推广便利等特点;三是个人市场,非遗本身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个人喜好及个人审美。
(四)新媒体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新媒体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机遇,在家乡情怀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年轻力量投入其中。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良性发展,值得我们深思[2]。潮州“潮響鼓社”,通过廿四节令鼓走进校园,快闪表演等形式,在宣传中进步并发扬光大。又如“桥传承·潮精彩”——庚子年广济桥特色非遗文创展(潮州非遗项目如手拉壶、潮绣、花灯、漆画、木雕、陶刻等技艺演示)、举行“文创爱心集市”等新颖的文化传播形式。
(五)非遗文化间的碰撞交流
不同门类的非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更加别具一格。调研中了解到潮州刺绣在保留原先技法的基础上,创新结合适合于现代年轻人审美的流行元素,由原来传统的技艺,加入西方的透视手法及色彩技巧,新增了浮雕效果和色彩变化,应用于手提包、围巾、香包等实用型小物件。而潮州花灯中的屏灯,其人物塑造与雕塑密切相关,高档人物的头饰与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因此,不同非遗文化的碰撞使得地方非遗更具风采,也是整体协调的美感与色彩、美学及文化渊源的精妙。
二、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一)非遗内部的制约因素
1.民俗文化淡化,技艺门槛提高
非遗与传统民俗密切相关,在民俗信仰、仪式及生活用品三个层面体现出其功利性,像潮州老爷宫的木雕、嵌瓷装饰;游神过节时不可或缺的木偶戏、潮剧等。功利性的驱使是非遗在原生环境中得以传承的根本动力。但是随着乡村中的居民的生活习惯逐渐城市化,失去了功利性传承的动力,非遗的传承就成为难题[3]。虽然在手拉壶大师谢华的带头下,“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善,但由于传承人基数少,传统习俗淡化等原因,使得依托习俗生存的非遗濒临失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潮州花灯便是如此,传承人寥寥无几,老龄化严重,人物花灯仅剩下一位继承人。
另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非遗在追求进步,门槛也逐渐提高。潮绣的针线活和绣稿在以前是两个类种,现在的传承人在这两方面均要有所造诣;潮州花灯的人物花灯也涉及到潮绣、泥塑、戏剧等方面。对于技艺烦琐的非遗来说,如果宣传力度提不上去,一味追求技艺的进步,其发展也仍是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文创形式老套,商业模式落伍
非遗的创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技艺的创新,像麦秆画的浮雕技艺,潮州木雕的曲线拼接等创新,这是老一辈传承人的任务。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怎样跳出仅依靠手工和传统经营的模式,是当代传承人面临的问题。老一辈传承人的审美观与主流严重脱节,技艺高超是一回事,在视觉上却很难过年轻人这一关。在工艺品的创新上,提取非遗的精华容易,难的是寻找非遗和产品结合的平衡点。一些非遗技艺烦琐,开销较大,如潮州麦秆画的切丝工艺细致到一只蝴蝶需要切丝2500条才能完成,若仅和廉价物件结合,文创产品的价值就很难衡量,意义也不大,若用机器代替手工来降低成本,则会失去非遗的技艺精粹,成为容易复制的地摊货。如何寻找适合非遗自身的商业模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加以包装,是当下非遗不可忽视的一个挑战。
(二)非遗外部的竞争挑战
1.社會风气浮躁,教育模式欠缺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节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耗时少、收入高的工作才是王道。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能够抵制手机的诱惑,专心完成工作已是难得,何况是与非遗打交道,更需要耐得住寂寞。老一辈传承人拿起工具一坐就是半天,刚入门的学徒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潮州手拉壶的学徒每天都在和壶胚打交道,重复着枯燥的修磨练习。板凳需坐十年冷,探索非遗技艺的捷径只有勤奋,没有三五年经验、技艺的积淀,制作的工艺品不够精美,售价也不高,这是许多学徒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
有些年轻传承人尝试从教育入手,开办免费非遗培训班、非遗技艺体验馆等来帮助非遗宣传和传承,但是这些短期的活动只能教授简单的技艺,无法体现其精华所在。在潮州牌坊街的潮州花灯展示处,传承人只有短短半小时的时间来制作简单的水果花灯,烦琐的人物花灯只在一旁展示,更多的是让人们知道潮州有这项非遗的存在,台下的观众也只是凑凑热闹。
2.非遗市场缩小,造假风气盛行
随着传统习俗的淡化和新兴产品的诞生,非遗的市场被压缩,逐渐从逢年过节的必需品转型为工艺收藏品。在以前花灯是游神过节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孩子们还会在晚上“迎花灯”,追逐打闹,但由于各种新奇的玩具花灯涌入市场,传统花灯逐渐沦落到和其他发展势头较好的非遗抱团取暖的窘迫处境。同时,机械化生产也在压缩着非遗行业的市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代替传统针线活的机绣。非遗其实就是一种在过去的民俗活动下应运而生的技艺和用品,机械化生产满足的是当代社会对效率的需求,因此,积极创新,审视非遗的内涵特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IP,才是非遗发展的动力源泉。
同时,市面上临摹造假之风也是非遗发展的不利因素。潮州木雕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著称,容不得一点差错,就如木雕大师金子松所说,“雕坏就得重来,没有顾客愿意买用胶水代替技艺拼凑出来的木雕”。传承人对品质的坚守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要是自身品牌打造不起来,消费者就容易被不良商家误导消费。
三、结语
非遗的发展传承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老一辈人将非遗传承这一把火炬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里,需要正确看待当下发展传承的机遇与挑战,并且积极探寻适合非遗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让非遗传承发展的火炬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9.
[2]李微,余建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2):48-50.
[3]乔晓光,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J].文化遗产,2017(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