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倩,依力哈木·阿不力提甫,古丽加孜依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肝硬化患者是由于长时间受到一种或多种因素刺激,导致其肝脏出现弥漫性损害,肝细胞出现变形坏死,在疾病早期肝功能尚能代偿。有研究指出[1],核苷(酸)类似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纠正患者肝功能失代偿,从而起到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并对其肝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2月我院就诊的8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入院前服用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排除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患者。80例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72岁,病程4~13年。常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73岁,病程5~14年。经病程、性别等资料分析,常规组和研究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其保肝、利尿以及补充白蛋白等常规对症治疗并部分患者根据病情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治疗,患者若出现腹水感染还应对其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或富马酸替诺福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具体为:28例患者接受每天0.5 mg的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2例患者接受每天300 mg富马酸替诺福韦的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长期抗病毒治疗。
比较治疗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及HBV DNA定量情况。①对80例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水平进行检测,主要包括ALB、ALT、AST以及TBIL等指标。②采用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患者HBV DNA载量进行检测。
如表1所示,治疗后,在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以及HBV DNA指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在ALB上,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研究组和常规组各项生命指标情况的比较()
表1 研究组和常规组各项生命指标情况的比较()
组别 ALB(g/L) ALT(mmol/L) AST(mmol/L) TBIL(mg/L) HBV DNA(log10拷贝/mL)研究组(n=40) 38.26±9.34 29.67±5.42 52.75±8.34 19.47±5.31 2.21±0.55常规组(n=40) 33.54±8.41 58.42±6.31 70.06±10.52 48.52±10.25 4.78±0.81 t 2.375 21.859 8.155 15.916 16.601 P 0.020 0.000 0.000 0.000 0.000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常见肝部疾病的一种,较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在加剧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会加大治疗难度[2]。该病症治疗难度较大,治疗预后不理想,因此具有较高死亡率,探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的有效方法成为临床医师的最主要课题之一[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肝脏炎性反应坏死和HBV的持续复制,若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导致患者进入失代偿期,那么将会对患者肝功能造成进行性损害,最后部分患者引发肝细胞癌[4]。
而有研究指出[5],不同类型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可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因为该类药物在病毒复制中的逆转录过程发挥替代天然底物形式的作用,在HBV DNA负链中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病毒继续复制、降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载量,使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在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以及HBV DNA指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在ALB上,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意义(P均<0.05)。
综上所述,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