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军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扬中 212200)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踝关节不仅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关节,同时具有身体承重作用,一旦发生骨折,患者的正常活动则会受到极大影响[1]。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以及外科手术内固定均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对照研究的方式旨在进一步评估两种疗法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选取2015年6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2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7.32±11.58)岁;受伤原因为车祸的有19例,摔伤的有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区别分为手术组和手法组,每组均有患者1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组采用手术内固定,首先进行止血、麻醉、固定等常规处理,经后外侧切开入路,并充分暴露骨折位置,然后进行解剖复位。于踝关节外侧位置进行钢板内固定,对于伴发后踝骨折的患者,需将跟腱牵开进行后踝复位,选用可吸收钉进行固定。对于内踝骨折的患者,应于内踝下位置做一弧形切口,在复位后选用可吸收钉进行固定。术后3天,实施止痛、抗感染等常规处理措施,并叮嘱患者卧床静养,术后2周,可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
手法组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帮助患者调整到仰卧体位,首先应通过手握的方式固定患者患肢的足前以及足跟,同时对其小腿近端进行牵引,然后对胫腓骨下端分离、移位等进行纠正,根据治疗前的X线平片进行复位。之后再次对患者的患肢进行X线检查,对于复位效果理想者,可进行石膏托外固定。固定后需注意观察患者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并据此对石膏松紧度进行调节。治疗后1个月,通过X线检查是否存在移位,并根据患者踝关节的恢复情况,确定是否拆除或者更换石膏。
统计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天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后,应用AOFA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恢复得越好。同时应用VAS评分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用SPSS 19.0工具进行数据统计,t为检验值,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组的骨折愈合天数明显短于手法组,且AOFAS评分显著高于手法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手法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踝关节骨折主要因外界暴力所导致,临床治疗目的为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以保障其日常生活活动。手法复位是一种非创伤性治疗方法,虽然能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受石膏外固定的影响,患者无法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3]。而手术内固定虽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但不会对早期功能锻炼造成影响,能有效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的发生,更利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手术组的骨折愈合天数明显短于手法组,且AOFAS评分显著高于手法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手法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手术治疗能准确恢复患者的骨折解剖结构,有利于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表1 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s)
表1 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s)
组别 例数 骨折愈合天数(d) AOFAS(分) VAS(分)手术组 14 63.86±7.52 88.39±10.44 1.96±0.68手法组 14 78.83±8.95 65.51±7.79 3.85±1.25 t-4.79 6.57 4.97 P-0.00 0.00 0.00
综上所述,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相比,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有利于其身体的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