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上市公司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2020-08-25 12:53孙宏英胡可果
关键词:辽宁上市企业

孙宏英 胡可果

(1.沈阳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2.中国证监会西藏监管局,西藏拉萨850000)

一、引言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其质量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发展历程能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走向〔1〕。国内外学者更多地关注某一地区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国内区域上市公司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从某一地区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出发,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发展规律的文献非常少见。辽宁是东北的重要省份,辽宁振兴自然成为东北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上市公司发展进行了研究,如姚海鑫和肖晗(2004)〔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辽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高莹等(2007)〔3〕研究了辽宁省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情况;高志娜和路世昌(2008)〔4〕对辽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朱玉琴(2010)〔5〕从辽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财务透明度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李博等(2014)〔6〕则对辽宁上市公司治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晓梅和夏茂森(2019)〔7〕研究了辽宁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与提升路径。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辽宁上市公司发展状况,但缺乏从历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辽宁经济发展规律可见一斑。本文通过梳理辽宁上市公司30年发展历程,探求其成长规律、发展逻辑和制约因素,并就如何促进辽宁上市公司发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系列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促进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辽宁振兴奠定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视角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二、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及特征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启航。时至今日,资本市场已经走过近30年发展历程。辽宁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发展大潮下曲折前行,其发展呈现的特征与我国的股票发行审核体制和辽宁经济发展特征交相呼应。在实践中,从“前资本市场”时代,到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上市公司相关制度不断孕育。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今,可将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1978-199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探索性的渐进式改革,改革的第一个领域就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1983年,宝安县(此地现已取消)联合投资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在深圳成立〔8〕,此后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全国逐渐展开。1978年至1990年辽宁企业股份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证券萌芽(1978-1984)。1980年,人民银行抚顺支行代理企业发行了不到11万元的股票〔10〕。当时的股票具有债券性质。1984年,国家体改委召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提出在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中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并可以年终分红〔9〕。于是,城市中开始出现一些集体企业、街道小厂和国营小企业的股份制试点。股票发行也出现了试验性质的案例。

2.股份试点(1984-1986)。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股份制试点开始〔11〕。沈阳市先后从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小型国有企业开始试点。到1986年,股份制最早试点就有广州和沈阳两个城市,其中沈阳市试行股份制的工业企业7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0.57%〔12〕。

3.股票发行(1987-1989)。198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首次允许部分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1987年12月,沈阳合金材料股份公司公开发行股票1400万股。1988年5月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它是第一家面向全国发行股票的公司,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股份公司①金杯汽车自1988年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已成为辽宁第一家上市公司(公众公司)。〔13〕。1989年,辽物资和北大车行②辽物资和北大车行分别于2018年和2004年退市。分别发行股票1550万股和500万股。1989年4月,沈阳市发布了《沈阳市股票交易试行办法》〔14〕。

4.治理整顿(1989-1990)。1989年下半年,由于政治原因和国家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严厉治理整顿,股份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除了上海、深圳继续试点和总结经验外,其他地区的股份制试点工作基本停止。

在我国股份制经济早期,由于人们对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不成熟,思想上仍然受到一些理论教条的束缚,实践中又多是仅从筹资的角度出发建立股份制,以致在股份制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留下不少隐患。

(二)起步阶段(1990-1995)

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步入正轨,此时IPO实行审批制。其中1993-1995年实行额度管理〔15〕。这一阶段,辽宁上市公司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源自国企转制。因为企业能否上市受行政干预的程度高,省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选择企业时自然向国有企业倾斜,所以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企业,例如辽物资、辽房天等。第二,企业业绩普遍不突出。由于当时法律法规对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偏低,缺乏制约性,且发行体制使然,包装上市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业绩普遍不突出。这导致辽宁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企业发行规模大多偏小。由于计划在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数量较多,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企业上市,采取了“撒胡椒面”的办法,将有限的发行额度尽可能分配给多家企业。这种额度管理的发行体制造成了公司发行规模偏小、融资额偏少的局面。当时,辽宁股票发行量最大的上市公司是鞍山信托,仅发行4938.8万股,融资0.741亿元。融资额最多的东北电气,仅募集资金1.56亿元。第四,上市公司多有不规范问题。企业上市为了满足较小规模发行指标的约束条件,需要进行资产剥离,从而产生另一个后果,即发行人资产和业务不完整,无法实现整体上市,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甚至出现资金占用等不规范问题。

此阶段,全国共下达发行了105亿股额度,1993年和1995年分别为50亿股和55亿股,由省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发行额度给选定的企业〔16〕。全国共有200多家企业发行股票,筹资400多亿元,其中辽宁省共有10家公司上市,筹资7.87亿元。辽物资和大冷股份各配股一次,共募集资金6900万元。10家公司从地域分布来看,集中在辽宁的三大城市,沈阳有4家、大连、鞍山各3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990-1995年辽宁上市公司发行上市情况

这一阶段,辽宁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股价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同时,辽宁上市公司业绩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95年辽宁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主要由当年金杯汽车巨亏导致。

表2 1993-1995年辽宁上市公司业绩与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对比

(三)蓬勃发展阶段(1996-2000)

为了扩大上市公司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1996年新股发行改为“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指标管理办法〔17〕。1996年、1997年分别确定了150亿股和300亿股的发行量。这一阶段全国共有700多家企业发行股票,筹资4000多亿元。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证券法》之后,虽然不再确定发行指标,但“97指标”的有效性一直持续到2001年。1995年6月,经中国证监会和国家体改委确认,1990年以前公开发行股票、股份制改造比较规范但尚未上市的企业共90家,被统称为“历史遗留问题股”。中国证监会确定的解决办法是“视市场情况相机安排上市,分年解决,但这些企业不再发行新股”。这一阶段辽宁积极主动把握机会,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长,先后有47家公司实现上市,首发募集资金139亿元。上市公司的素质也不断提高,表现为:第一,大型企业上市数量增多。这些大型企业管理有方,经营稳健,主业明确,为辽宁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行业和地区分布广泛而全面,工业、地产、商业和综合企业等多行业、多领域均有分布,辽宁各地级市几乎都有上市公司出现。第三,股票二级市场不断走高,由于资产重组等原因不断涌现市场热点,1996-1997年辽宁上市公司平均股价一度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但1999年以后又回落至市场均值以下。第四,资本运作和资产整合成为证券市场的热点,资产重组推动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更,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盈利能力较前期明显改善(见表3)。第五,“历史遗留问题股”公司逐步上市。1996年2月8日,“重庆中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股”率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辽宁的合金投资等“历史遗留问题股”陆续上市。第六,伴随着IPO的发展,再融资也活跃起来。先后有25家次通过配股募集资金,累积达86.44亿元。两家公司通过增发实现再融资,累计融资11.375亿元,分别是辽物资募集6.8亿元,东软股份募集4.575亿元。2000年,鞍钢股份发行可转换股票债券,融资15亿元。上述这些特点,说明证券市场是辽宁企业的改革和转制不可或缺的条件,不仅为国有企业脱困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而且为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3 1996-2000年辽宁上市公司业绩与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对比表

(四)相对停滞阶段(2001-2008)

由于审批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因此,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对发行监管制度做了重大调整。《股票发行核准程序》于2000年颁布,标志着IPO核准制正式实施,具体采用通道制。这一制度使得主承销商承担股票发行风险的同时获得了推荐股票发行权力。2004年2月开始实行保荐代表人制度,与通道制相比,保荐制增加了由保荐人承担发行上市过程中的连带责任的制度,保荐人的保荐责任期覆盖发行上市全过程,以及上市后的一段时期。核准制取代审批制,使得企业能否IPO主要取决于其自身质量而不是能否从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那里拿到计划和指标。同时,中国资本市场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试点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遗留问题、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也逐步显现。辽宁上市公司存在改制不彻底,治理结构不完善;硬性规定新上市公司必须兼并重组亏损企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与个人流通股的股权长期分置等一系列问题。一些问题在市场发展初期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逐渐变成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此阶段,辽宁先后有鞍山一工、环保股份、鞍山合成、北大科技、菲菲农业和长兴实业6家公司因连续亏损而终止上市;辽河油田和锦州石化因母公司回购而退市;鞍山信托、新太科技、蓝田股份、莱茵置业等4家公司因控股股东变更陆续迁往外省。在退市、被并购和上市步伐放缓等原因的共同影响下,辽宁上市公司数量不增反减,仅剩50家。

这一阶段,辽宁上市公司虽然IPO不多,但是通过再融资募集资金却高达30.41亿元,是同期首发融资金额的2.31倍。募集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大商股份、营口港等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尽管辽宁上市公司整体股价随大盘不断下滑,但由于资产重组,如通过借壳上市变更主业,尤其是2006年通过解决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使得辽宁上市公司2006年总体业绩大大提升,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2001-2008年辽宁上市公司业绩与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对比表① 选取偶数年份数据列示,各年数据不含已退迁公司。

(五)曲折前进阶段(2009年至今)

为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2009年3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创业板发行审核制度仍为中国证监会负责的核准制。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首批28家公司发行上市。

1.规范中发展(2009-2013)。2006年底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搁置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资本市场这一重大缺陷的解决,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中国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和修订,陆续出台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等重要法规,同时,监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欠工作的通知》《深入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公告》等规范性文件。这一阶段,辽宁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2009年10月,创业板开市,机器人成为全国首批、东北地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之一。之后,辽宁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速度明显加快,且公司所在地域也从沈阳、大连扩展到鞍山、辽阳等地。此间,辽宁上市公司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频率开始加快,先后有8家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7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另有两家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这一阶段全省净增A股上市公司16家。为了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自2007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通过专项治理,一些困扰公司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如:“三不分开”、同业竞争、整体上市等得以解决。通过清理整顿,辽宁上市公司运作规范性和透明度普遍提高。

2.低谷与转型(2014-至今)。受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及政治生态破坏等诸多因素影响,2014年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2015年辽吉黑三省GDP增速分别为全国倒数第一、第四和第二,全国14个GDP负增长地级市中有6个出自东北地区。2016年辽宁GDP增速跌落至-2.5%,全省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上市公司群体作为宏观经济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这一趋势。这期间,辽宁资本市场的风险事件频发,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被退市,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组”受处罚,东北特钢债券违约,振隆特产IPO财务造假,大连控股信息披露违法,辽宁贿选案牵涉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这一阶段,辽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下滑,净利润增速下调,净资产收益率在2014年至2015年跌至历年最低,每股收益波动剧烈(见表5)。这一阶段的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处于低谷与转型期,经营业绩探底回升的基础仍不牢靠,辽宁资本市场在砥砺中前行,这种具有颠覆意义的调整,对辽宁来说,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表5 2014-2018年辽宁上市公司业绩与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对比② 各年数据不含当期已退迁公司。

三、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30年来,辽宁上市公司已成为辽宁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舞台,上市公司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辽宁经济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一些上市公司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老工业基地支柱产业发展;凭借规范治理和公开透明示范效应,促进辽宁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然而,纵观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背后的问题,如市场化不足,国有企业改制滞后,政府宏观管理“越位”和“缺位”并存等。

(一)审批制下的“繁荣”与保荐制下的“落伍”

从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史阶段来看,在2000年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实行核准制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额度管理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指标管理模式,即由政府相关部门控制发行家数和数量。在行政审批发行体制下,辽宁作为工业重镇、共和国长子,企业发行上市可谓适逢“天时地利”。辽宁先后有57家境内上市公司发行上市,上市公司数量一直位列全国前三。2000年之后,实行核准制和保荐制这种较为市场化发行制度后,由中介机构来保荐企业上市,辽宁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在大连圣亚2002发行上市之后长达四年多的时间,由于退市和迁址等减少因素,辽宁上市公司数量出现了“不增反减”的现象。截至2019年7月,辽宁境内上市公司76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2%,位列全国省市第14位。此外,由于辽宁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审批制上市,国有控股占比大,重化工业、传统制造业企业多,民营企业和高科技新兴产业相对较少,其优势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劣势就是“船大难掉头”,在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一些上市公司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承担着集团和大股东的某些责任,甚至存在大股东占用等多重历史包袱因素,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很难“轻装上阵”。由于辽宁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经营业绩不佳。例如辽宁四大钢铁(鞍钢、本钢、抚钢和凌钢)上市公司人均钢铁产量大大低于民营钢铁上市企业的均值;国有控股供暖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力成本投入报酬率及期间费用占营收比率远不如本地同行业民营上市公司。在计划经济色彩较浓采用行政审批股票发行的时代,辽宁上市公司发展抢占了不少先机,但在经济领域渐进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辽宁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落伍”。

(二)增量“缓慢加法”与存量“快速减法”

与股票发行实行保荐制后辽宁企业IPO数量不断减少相对应的是,辽宁存量上市公司不断减员,先后有10家公司因各种原因退市,其中主动退市2家,强制退市8家,强制退市中因欺诈发行和年报非标意见而退市均创全国首例,退市相对数量①即退市数量占上市公司数量的比例,按照辽宁最新退市公司终止上市时间2018年5月计算,辽宁上市公司退市比例达到13%,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具体数据见表6)。同时,还有12家公司先后因被借壳而迁址至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具体数据见表7)。此外,截至2019年上半年,超过10家公司已经被借壳或者将要被借壳不排除迁址至省外的可能。近几年,先后有商业城、科冕木业、易世达、文投控股、大橡塑、航锦科技、大连友谊、大杨创世、大连电瓷、三垒股份等多家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或“卖壳”方式完成控制权转让,完成股权转让后这些公司控股股东基本都是省外企业。这些公司大多集中于传统行业,业绩低迷、经营恶化成为其急切谋求转型的主要原因,其中地板商科冕木业卖壳转行网络游戏(更名天神娱乐),大橡塑让壳恒力股份扭亏为盈,服装类企业大杨创世卖壳引入圆通速递等,均引起市场多方关注。截至2018年底,辽宁省证券化率为23%,远低于全国的49%。在辽宁省企业IPO发行上市大大落后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下,一方面辽宁还有不少存量资产有资产证券化的需要,如鼓风机、桃仙机场等国有企业;另一方面,辽宁上市公司不断被省外企业借壳并迁址至省外②辽宁省只有铁岭新城系借壳外省上市公司而迁址辽宁的唯一案例。,辽宁上市公司被借壳迁址或者可能迁址达数十家之多,对于辽宁上市公司数量本身就“捉襟见肘”的情况可谓“雪上加霜”,其中原因,值得反省和深思。

表6 辽宁省上市公司终止上市情况简表(1992-2018)

表7 辽宁省上市公司因被借壳并迁址至省外情况简表(1992-2018)

(三)资产证券化式重组的“多数”与产业并购式重组的“少数”

资本市场中的整体上市、资产置换和重组上市(亦称借壳上市)等类型并购重组以资产证券化为目的,其主要作用是价值转移,价值增值或者创造效果不明显,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用远不如市场化产业并购和战略型重组。辽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平台,多数旨在实现资产证券化。如鞍钢股份、本钢板材、东软集团等公司收购集团主业资产,目的是整体上市;文投控股、大杨创世通过重组上市以达到“腾笼换鸟”的目的。营口港、红阳能源等资产重组旨在解决同业竞争等历史遗留问题。锌业股份、锦化氯碱通过重整达到债务重组的目标。辽宁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市场化并购重组实现横向或纵向产业并购以及战略性重组少之又少,这也是辽宁上市公司发展的一道硬伤。同时,辽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一直处于零敲碎打状态,从整体上看,辽宁上市公司重组缺乏整体统筹考虑,且收购方多来自外省,整个并购重组过程相对被动。从近年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实践经验来看,由政府整体考虑,通盘运作下的并购重组可以快速改变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不充分、资产质量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及资本平台外流等问题。

(四)资本市场中的“有位”与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不为”

通过梳理辽宁上市公司发展历史来看,辽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视间接融资,忽视直接融资;重视首发融资功能,忽视再融资;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长期闲置;有的公司自上市以后从未进行过股权再融资;有的公司经营情况不佳,丧失了再融资的资格。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①还有不少辽宁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都投向省外控股子公司。。上市公司数量不多,加之再融资少,不但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浪费了资本市场融资平台。部分公司连续多年缺乏主营业务,苦苦挣扎于退市边缘,却未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平台实现资源整合。还有的公司常年不进行利润分配,被市场嘲笑为“铁公鸡”。这些公司“有位”但“不为”,这也是导致辽宁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推进辽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资本市场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辽宁要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发展和东北振兴的双重机遇,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辽宁省情,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不断促进辽宁上市公司发展。

(一)明确长远发展目标,壮大辽宁上市公司规模

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辽宁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把企业梯队培育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确定上市公司培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全省企业培育资源库,结合各类企业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指导与服务。完善支持企业IPO上市、重组上市及再融资相关政策,兑现各项支持和奖励政策。对企业挂牌上市、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提供建设性用地安排、立项手续办理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尤其是要抓住东北全面振兴和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难得机遇,把发展资本市场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纲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多措并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推动企业IPO,重组上市,把辽宁上市公司的“根”留住,使辽宁省上市公司数量与辽宁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所处地位相适应。

(二)立足辽宁实际,加快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立足辽宁实际,推进辽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新兴科技行业在创业板上市步伐,推动成熟型企业、传统制造业如鼓风机、锦州银行、五爱集团和桃仙机场等企业在主板和中小板交易所上市。乘科创板开板和注册制试点的东风,站在与全国其他省份同一起跑线,加快辽宁高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步伐。推动辽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导国有中小企业和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重点支持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和大连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引导两个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立足辽宁,服务辽宁企业发挥好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和股权托管等功能;支持建立或引进公募基金,通过政府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私募基金带动辽宁创新创业,促进辽宁股权投资发展,用金融的“活水”浇灌辽宁经济的“土壤”。

(三)利用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推动辽宁经济转型升级

资本市场具有产权、信息、定价和交易等多重优势,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首先,针对主业不突出、持续经营能力不强的上市公司,推动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为目标的实质性并购重组,恢复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辽宁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横向、纵向或者混合型产业并购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大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混合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推动国资国企利用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方式,倒逼企业产权改革、管理变革和经营转型,实现做大做强。最后,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手段,支持跨区域跨境并购重组,注重对高端要素、智力资源的获取,通过完善软硬环境,吸引优秀企业、核心技术和优质项目到辽宁“生根发芽”。

(四)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助力资本市场服务辽宁实体经济发展

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发展具有规范把关、资本媒介和专业服务等诸多作用,本土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是促进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辽宁证券经营机构发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天证券规模,健全中天证券业务牌照,打造辽宁国有全牌照券商,发挥其立足辽宁、服务辽宁作用;支持大通证券做大做强,尽快妥善处置网信证券风险,推动网信证券重整重组工作,制定辽宁证券公司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券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辽宁期货市场。充分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区域优势,促进辽宁期货市场发展,引导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壮大辽宁期货经营机构实力,加强辽宁期货品种交割库建设步伐,推动冶金、农业等上市公司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助力辽宁经济发展。三是引进或者培育辽宁本土会计师、评估师事务所,加强对在辽宁地区开展业务的保荐机构、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管理与服务,引导其合法规范经营,履行好“看门人”和“媒介”作用。优化中介服务,搭建各方沟通交流平台,建立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机制。

(五)加强宏观管理,发挥行政和市场“两只手”作用

推进辽宁上市公司发展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原则,也要发挥好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真正做到“到位”的同时不“越位”。第一,研究组建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整合省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资源,做实并壮大沈阳和大连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发挥其在省(市)资源整合、资产管理方面的统筹作用。第二,成立国有背景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支持运作规范、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通过政府资金引领,发挥行政带动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用政府媒体平台优势,发挥传媒、工商、旅游等部门协同作用,深挖辽宁传统老品牌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将名牌产品、优质项目和优势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置入上市公司等方式向资本市场集中。第四,建立政府引导和协调机制,搭建企业与省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并购、IPO和新三板等项目对接撮合,分行业、分机构、分地域组织类型多样的项目对接活动,搭建本地资金投资方与项目融资方信息对接平台。第五,大力宣传辽宁上市公司中的领军人物、企业品牌和创新成果等,提高上市公司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或选取具有创新能力和行业带动性的先进上市公司典型,打造“辽宁板块”中的区域名片。

猜你喜欢
辽宁上市企业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12.99万元起售,UNI-V 2.0T正式上市,UNI-V iDD全球首秀
企业
企业
企业
辽宁之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