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陈宗德 杨小玲
【摘要】 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复习备考以应对新高考对考生的素养考查将是高三教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学科素养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210-01
0
“新高考”在2017年6月拉开帷幕,新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情景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生产情景、自然情景中学习知识。因此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三学生的复习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对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那么如何解读这些变化。
1.什么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5方面内容。
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宏观表象来认识物质,从物质反应有无气泡、沉淀以及颜色变化等宏观表象来理解化学反应;从原子、离子、化合价等微观视角来探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视角来探究不同类别反应的实质。
②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物质类别变化后会伴随着颜色、状态和能量等宏观现象的变化,深入离子、化合价等微观角度探究物质的变化。
③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讲解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等微观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要由宏观现象作为证据再推演到微观粒子的变化。微观粒子相互作用过程要建立一个认知模型。例如:有关离子反应的认知模型我认为可以这样建立:
强\弱电解质
↓
确定物质类别→书写电离方程式→确定溶液中微粒→确定相互作用微粒→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 ↑
酸、碱、盐、氧化物 可生成沉淀、氣体、水、弱酸、弱碱等
④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明白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中的。可通过查阅资料及做实验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能力。
⑤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二、从近两年试题变化来看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命制试题
2019年I卷
试题序号 考查核心元素 考查方向
7 Fe 氧化物Fe3O4的物理性质——颜色
Si 陶瓷成分硅酸盐的抗酸、碱腐蚀性
8 C、H 有机化合物苯烯类化合物的溶解性,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原子共面问题
9 C、H 有机化合物苯的取代反应原理、操作
Br Br2单质的挥发性、颜色
10 H、Cl 强酸HCl的基本性质
11 C 有机酸式盐邻苯二甲酸氢钾与碱的滴定过程中导电能力的变化,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
12 H、N 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
13 Li、C、N、F 元素推断
26 B、Mg、Si、Al、Fe 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成分的分析,离子检验,物质循环利用
27 Fe 考查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热量分析计算,注重基本实验操作
28 C、H 考查化学原理的基本应用
35 Mg、Cu、Al 电离能,键能、分子间作用力对熔点的影响,晶胞相关计算等
36 C、H、O 官能团名称、反应类型、方程式、同分异构、仿写合成路线等;手性碳
2018年I卷
7 Li、Fe、Al 三种元素盐溶液的化学性质
8 C、H、O 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成分及化学性质
9 C、H、O 乙酸乙酯的制备、纯化过程的操作
10 Fe、Ar等 阿伏伽德罗常数
11 C、H 有机螺环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共面问题、开环加氢
12 F、Cl、Mg、K、Na、Ca 元素推断
13 C、S、Fe 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
26 Cr 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操作,防氧化
27 S 方程式的书,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氧化还原滴定
28 N 化学原理的基本应用
35 Li 核外电子排布与能量的关系;电离能,晶格能,晶胞相關计算等
36 C、H、O 命名,官能团名称,反应类型,分子式、方程式,同分异构,合成路线等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发现近两年高考试题所考元素基本是短周期元素,以有机物为知识载体的试题占比较大,但是很明显2019年试题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下来考查的比例高于2018年。
三、新高考形势下,提高高三学生元素性质复习效率的策略
1.第一轮复习策略
重基础将复习顺序调整至与新课标一致,即原子结构、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该复习顺序由微观到宏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应把价态观、微粒观两条线贯穿整个元素性质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例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的讲课思路是这样的:由学生画出价态类别图→从价态分析制备氯气的方法(氧化法、还原法、归中法)→从价态分析氯气的性质→讨论Cl2与哪类物质反应→拓展应用。
2.第二轮复习策略
重方向策略教师应加大对高考题的研究,从近三年高考题中寻找高考试题考向的细微变化。新课标强调“真实情景”,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这道题在19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题干就是在“HCl在冰层表面的吸附和溶解”这个情景下展开的。
按题型复习,在选择题中元素性质经常以有机物、元素推断、电化学、制备及检验实验等形式出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特别强调微粒观、价态观,因此2020年要注意有可能以离子方程式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中元素性质主要以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出现,因此第二轮要开展陌生方程式书写专题,并且加大这一部分的练习。
总之,元素性质是考题的载体,掌握元素性质对理解考题有莫大的作用,因此师生都要加强对元素性质的研究与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44.
[2]孙燕萍.“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课程情景教学法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