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蕴含与历史贡献

2020-08-24 12:53罗会德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基本特征以人民为中心

罗会德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立足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回答了发展的根本问题,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崇高的人民性和伟大的实践性。这一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提供推动世界发展的智慧和方案具有重大贡献。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蕴含;基本特征;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003-0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国从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升华,具有深刻的理论蕴含和伟大的历史贡献。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 〕。这就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回答了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一基本内涵的核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蕴。

(一)目的论:发展为了人民

任何发展观都有明确的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又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3 〕,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4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改革发展的最终判断标准。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等,他们是全面发展的重点人群。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着力解决好特定人群的困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让任何人在发展过程中掉队。同时,这也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步骤,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的重要举措。

第二,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面共享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物质层面,还必须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舒适度。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6 〕。

(二)动力论: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群众观,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芒。它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辩证统一,是发展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也是发展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

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向群众学习,深入发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他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8 〕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 〔9 〕128-129。要鼓励基层群众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新路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队伍。

二是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0 〕。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9 〕129。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唯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回应群众诉求、真情顺应群众期盼,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从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把人民的情绪作为检验发展工作的晴雨表,做到发展政策听取群众声音、考虑群众意见,发展举措向群众通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使发展符合群众需求、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新时代我们党只有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证发展永远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才能保证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三)价值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 〔11 〕共享发展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通过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更可操作的治理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一是大力推进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2 〕,“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 〔7 〕,“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9 〕60。这些话道明了贫困落后地区及其贫困人口的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体现了我们党实干兴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政治作风。

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持续增强,公平正义问题已经上升为中国道路探索的关键问题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的过程,必然是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扩大和提升的过程。因为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未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化安排是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的主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12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基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构筑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标识。全面共享发展有利于作出关注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安排,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巩固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根基铺好路。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时代催生的理论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变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综合考量了人民主观向往和社会客观发展的对立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从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发展起来”的历史方位中从大国迈向强国所遇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之前“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相比有很大不同。在这一矛盾中,人民的需要已经提升到较高层次,其外延也大大拓展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解决以后,在实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为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既适应了社会发展新的特点和要求,又顺应了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和向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崇高的人民性

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而且要人民幸福,在解决人民“从无到有”的需求之后,要更加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后来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由于发展的紧迫性与现实条件的严重约束,使得我国在实践中相对注重积累物质财富,片面强调GDP。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等等。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更高价值取向的自觉认知 〔13 〕63-64。这一思想既与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又赋予为人民服务时代内涵。这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重要理念的新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14 〕。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强调要把人民放在我们心目中最高的位置。这种承诺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品格,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伟大情怀。

(三)伟大的实践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而且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改善党与人民的关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特别是从解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扶贫脱贫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集中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多个场合,针对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党的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性,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新辉煌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新发展理念得以贯彻实施,社会建设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取得新胜利,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中国各方面正发生着最深刻的巨变,各领域焕发出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亿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从而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威力。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坚持系统布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对人民负责任的伟大情怀,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总体规划中,从价值维度和宏观思路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首先,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逻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纵横全国的经纬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就当代我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而言,经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蕴含着“共创”;政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共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使民众凝聚“共识”;社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基于公平正义的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共创”“共治”“共识”“共享”“共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生动表达和具体体现  〔13 〕125。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理解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把握新时代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纲举才能目张。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更加明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牢牢扭住治国理政的“牛鼻子”?如何放眼长远,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如何攻坚克难,走好新时代,实现强国梦想?这些答案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中国自信、总结中国经验、规划中国未来而作出的新探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体。在这个复杂的有机体中,贯穿着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一个“全面”都彰显着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逻辑,每一个“全面”都指向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维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我们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传承和升华,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

(二)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推动世界发展的智慧和方案

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前进方向,也决定着发展成果能否惠及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回应和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出的良方,体现了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在全球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为推动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战以来,西方发展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论。这个阶段西方学者认为经济的增长即是发展,一切以经济的增长为核心与动力。西方社会在经历了第一次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阵痛之后,又提出了全面发展理论,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国家提出了“社会发展指标运动”,以求得更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生存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相继出现。1987年2月在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关于发展理念的第三个阶段,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发展观打破了以往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西方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不少国家发展走过弯路,也付出了代价。今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暴露出诸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西方学者也认识到经济在“利己”的指导下,越发展越不利于人。

当今世界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全世界都在渴求济世药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脉,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它凸显人在發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实现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引领发展理念的进步方向,不仅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人的异化和制度短板,而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为人类文明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2〕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01).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 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14-07-30(01).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05-02(01).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 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6(01).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12〕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01).

〔13〕韩庆祥.强国时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基本特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