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 266580)
2(中国石化共享服务公司东营分公司,东营 257000)
以大量资源投放消耗、大规模持续扩张为依托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经济阶段,转型升级、实现动能转换已经刻不容缓。为了达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性任务,制造业将会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点,也将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目前我国制造业处于 “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评价和研究当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对制造业提质增效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抓住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实现企业的自我突破、成功转型升级。
基于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动能转换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因方面,Haveman[1]、 毛蕴诗等[2]、 Bhatt[3]、 Gans 和 Stern[4]、 王一鸣和王君[5]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角度阐述了外部环境、贸易政策、政府政策、市场环境、企业文化、企业资源及能力的储备等变化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Amsden[6]、 Gereffi[7]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企业实现升级的有效路径, Hupphrey和 Schmitz[8]、 Lizbeth[9]、 聂正安和钟素芳[10]、 林汉川等[11]及程虹等[12]则从微观角度划分了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强化人力资本红利、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等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企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方面,龚三乐[13]围绕核心能力、价值链、社会效益3个角度构建企业升级绩效指标体系,毛蕴诗和吴瑶[14]又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升级的绩效指标进行了重新分类, 王玉燕等[15]、 杨汝岱[16]基于现实阶段的要求,构建了相应的企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及战略评价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动能转换的必要性方面,黄少安[17]、 李伟[18]、 隆国强[19]及王小广[20]研究均发现当前经济阶段需寻求新发展机遇,加快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路径方面, 赵丽娜[21]、 刘春萌[22]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到应从产业层次、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等路径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动能转换与转型升级的关系方面,王小广[20]认为通过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准来扩大经济战略性结构的调整空间,为更好的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王一鸣[23]提到增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是实现国际产业价值链嵌入环节的攀升以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振兴实体经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因、路径和衡量,以及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要性和路径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兴经济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较少,且大都是基于我国过去的经济情形,并没有考虑到当前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新的限制条件和要求,应用于实证研究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可量化和可操作化程度不高。
据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要素进行了筛选,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就近几年的时效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评价,以期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是当今时代背景下衍生的一个新概念,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扎根于数据资料,明确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深入探究影响要素,构建当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评价体系。
为保证样本案例的典型性和信息的全面性,确定样本案例主要遵循以下3个标准:选择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动能转换重大突破的制造业企业;案例资料应包含不同的转换路径和方式;案例选取考虑行业的跨度,尽可能的涵盖不同行业,注重差异性。据此,本文最终共选定样本案例16个,见表1。
表1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案例
2.2.1 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影响要素模型建立
筛选相关研究案例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最终形成9.8万字逐字稿。借助Nvivo11软件,提取出121个初始概念,通过开放性编码得到14个范畴,主轴编码提炼出5个主范畴,最后通过选择性编码进行关系聚类分析,将核心范畴提炼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故事线可抽象为 “基础环境+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价值链提升、效益状况”。以故事线为基础,构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模型,见图1。
图1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影响要素分析架构模型
企业基础环境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条件支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离不开其所处的基本环境。资源供给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要素;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会实现高加工度的发展,推进转型升级;政府政策是政府推出的行业指导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性的指导和借鉴;政府扶持是政府的举措,重点是支持和优先发展某些产业,以应对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无疑会大大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开放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进程,技术的引进会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的引进会加快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造成重大影响;企业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分工的细化程度和创新意识,进而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
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的行动策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推动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与自主研发,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够为转型升级提供关键资源,科技创新能够促进资源开发,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供给能力,形成资源优势。而且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及 “两高一剩”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使企业向更高方向实现自我转变提升。同时,科技创新还是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关键所在。
资源整合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的行动策略。能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转型升级效率的高低。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对企业有利的外部资源也要因势利导实现支配利用。企业通过对转型升级目标的了解识别优势资源,然后通过组织协调使资源配置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重要支撑。
价值链提升促成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的结果体现。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这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要素以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价值链提升能力是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体现,是价值链嵌入式链接的实现,即从较低价值增值链接向较高价值链的转移。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升级到具有更高附加值,即通过引入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实现向较高价值增值生产环节的提升。
效益状况促成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直观表现。无论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还是新旧动能转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一个相对较漫长的周期。在此过程中,有投入才会有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应包括生态效益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动能转换的最直接目的,效益的提升也为进一步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有力支持。生态效益的改善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资源的有限性和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污染都提醒企业该承担起责任,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
2.2.2 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基础环境层面,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备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政府政策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指引发展方向,给予多方面的扶持,营造规范的政治环境; “引进来”和 “走出去”可以提升企业的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国际影响力;教育投入可以优化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在科技创新层面,科技人力投入能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价值,使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产生质的变化;所有类型的科技创新都必须要有充足的研发资金作为创新活动开展的支撑;完备的物力基础能够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平台支撑;而知识产权、市场应用以及技术转化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体现。
在资源整合层面,较高的人力资本素质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向高技术以及知识密集型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生产经营性资源的完备性为提升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品牌影响力能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带来无形的支撑,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价值链提升方面,价值链嵌入环节是否实现攀升是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的关键体现;企业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也可以实现价值链的提升。
效益的实现不仅直观反映了当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也是后续实施转型升级的力量支撑。经济效益可以直观衡量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与否;且只有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改善生态效益,才能确保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正确的。
熵值法通过各评价指标数据之间的差异,明确客观地确定权重,确保各评价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数据的数量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有效对研究对象进行赋权评价并且为研究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因此熵值-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能更加有效地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进行评价。
3.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1)数据标准化处理
Xij表示为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 (i=1,2,…,n;j=1,2,…,m)。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4)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1.2 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记Si=(si1,si2,…,sin), 其中 (i=0,1,2,…,n),S0作为参考数列,计算Si的第j个指标和S0的第j个指标的关联系数βi(j), (i=1,2,…,n),一般ρ=0.5 且ρ∈[0,1]。
通过以上计算,得到关联系数矩阵βij:
3.1.3 熵值-灰色关联模型评价
根据ri值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ri值越大,与理想值越趋近,则评价效果越好。计算公式如下:
3.2.1 样本数据及来源
所选用的数据来源包括 《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9)、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1~2019)、《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2011~2019)、2019年全国30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SMAR国泰安研究数据库等数据资料库。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对象为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其他30个省市。
3.2.2 转型升级能力评价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开展,全国各省市的制造业企业都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相继展开行动,力求抓住这次难得的战略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在此背景下,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能够使其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转型升级能力,早日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1)2018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
对全国各省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2018年全国30个省市的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灰色关联分析与熵值法相结合对各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2018年全国30省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排名
续 表
东部地区各省级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分析。如表3所示,排名在前6位的省市皆属于东部地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值均在0.71以上,东部地区的京津沪和江浙等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较强,可以发现这些省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有良好的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环境。广东省基础环境指标高达0.1005,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科技创新指标高达0.261的上海市,其制造业企业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坚持不懈地让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注入新鲜活力。遵循高水平、高效率、高集中、高集约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在动能转换的推动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是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实现动能转换的必然路径。
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各省级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重庆、湖北、四川3省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优水平,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值分别为0.6928、0.6696、0.6658,其余省市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与前面的省市有所差距,安徽、湖南、河南、河北、陕西等8省市以及东北三省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值仍保持在0.6以上,然而广西、山西、贵州等7省市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指标值在0.5以上、0.6以下的水平。总的来说,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数据显示来看,我国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应该优化吸引外资环境,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加速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的价值链,进一步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010~2018年较典型区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
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示范区,经济结构与全国相似度高,典型示范性强。根据2010~2018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动能转换以来,各年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分析其变动情况。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
结合表4,综合评价值从2010年的0.4826上升到2017年的0.8064,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其中科技创新的贡献最大。2016~2018年,“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实施和 “新旧动能转换”的正式提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纷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引导,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迎合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在此期间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相距2015年之前有了一个较高幅度的增长。虽然如此,但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供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借鉴,具体情况如下:
表4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各年评价值排序
图2 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0~2018年山东省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与总排名前5的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增长幅度相较于其他省份增长缓慢,从2015年开始被北京市反超并拉开差距,反应出山东省融资结构相对不够完善,未能够充分调动外资支持的积极性。
图3 专利产出情况
图4 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
从图3、4中可以看出,2010~2018年山东省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重与排名第1的广东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反应出山东省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虽然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技术市场成交额在逐年稳步上升,但是与广东省和江苏省还有一定差距,增长速度有待加强,这反应出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技术市场应用能力相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5 企业信息化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的人数远远低于排名首位的北京市,说明信息化资源情况有待改善,这也是山东省部分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制造业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从图6可以看出,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2015年开始有一个较明显幅度的提升,然而出口额所占比重与浙江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0~2018年虽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大。说明山东省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地位,所处的价值链环节附加值相对较低,并不具备较强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图6 出口情况
图7 生态效益情况
由图7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10~2015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10~2018年呈稳步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来说,山东省工业废水以及废气的排放量较大,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新旧动能转换后,政府对制造业企业的工业污染与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落实相关政策,但是山东省制造业企业环境污染严重,三废排放量偏高,治理污染的效率、能力以及技术有待提高的问题依旧很明显。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熵值-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在新旧动能背景下,影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因素包括基础环境、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价值链提升、效益状况5个方面。基础环境是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物质保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持、开放程度、教育投入;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核心,包括人力投入、经费投入、物力支撑、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和技术转化;资源整合是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生产经营性资源、营销资源、品牌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要素整合;价值链提升和效益改善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支撑力量,包括产品增加值获取份额以及价值链嵌入环节攀升,效益状况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自2010年以来,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结构性矛盾成为关键矛盾,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势在必行。在2016~2017年因为 “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实施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正式提出,各省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国家相关战略方针,努力贴近市场需求,塑造企业知名品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京津沪和江浙等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较强,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的提质增效,且应进一步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作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 “打头阵”的山东省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行实证评价,以发挥山东省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自2010年动能转换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仍存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吸引外资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价值链嵌入环节附加值偏低等诸多问题。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设计思路如下: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吸引外资环境。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整合大数据采集、云计算中心等关键环节,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同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外商审批流程、加强外贸窗口建设,增加投资和贸易的便利性,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图8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思路
(2)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从政府层面,政府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打通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阻碍,支持各类科技成果转换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落地率。从企业层面,制造业企业应该增加对技术研发、科研成果的扶持,完善奖励制度以增强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开展研发活动,完善经费支持体系,搭建技术转移交易平台,以保障科技成果转换的实现。
(3)加强企业人才智力支持,加速企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应该将人才引进策略融入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建立合理的奖金福利等激励制度,合理提高企业关键技术人员的比重;定期派遣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以构建适用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团队。同时,制造业企业应该具备信息意识,真正实现上下互动、整体业务的网络化和数据化;积极建立信息化技术联盟,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的配置;增强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延伸制造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4)优化企业核心增值流程,实现价值链嵌入环节的攀升。企业应寻求从价格竞争到非价格竞争的转换,获得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企业要从研发设计、创意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实现企业核心增值流程再造,实现传统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服务体系转型,实现高附加值价值链嵌入链条的攀升。在国家实施 “中国制造2025”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契机下,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响应,把握机遇,明确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将其融入到全球价值链环境中去审慎考虑。
(5)积极探索绿色制造方向,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化制造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路径,企业必须要加强环保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创新技术的开发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低能耗的升级,坚持走 “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通过津贴奖励、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绿色标准化生产管理机制,真正实现绿色化制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