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艳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消毒供应中心主要包括的工作为清洗、包装、消毒、发放、回收等,与院内感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如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没做好的话,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等微生物聚集,院内感染几率也会大大升高。所以需要质量控制,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2]。本次研究针对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下为具体内容。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8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22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控制前后将工作人员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6~49岁,平均(35.18±1.32)岁,对照组年龄26~50岁,平均(35.14±1.24)岁,对比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将消毒供应中心的一系列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减少失误的发生。将各项流程予以完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工作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将质量标准予以完善,并形成追溯系统,保证无菌药品得到有效管理,使各项流程管理逐渐规范化。(2)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完成灭菌之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监测,主要包括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3)加强清洗消毒流程的监测。保证将所有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分类。(4)包装之前还要进行再一次的消毒和检测,如果不合格的话需要进行重新清洗。(5)重视人员管理,保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进行,形成监管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将考核和学习工作加强,所有工作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上岗工作。(6)管理再生器械,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回收和分类,需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正确穿戴防护工作,在清晰物品时,需严格进行清洗、除锈、润滑等工作,仔细清晰物品,保证物品的洁净度。在包装时,需使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在包装外部粘贴指示标签,保证质量,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实施灭菌操作,依照规章制度合理摆放灭菌物品,密切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两组工作人员的包装灭菌等操作不规范、器械清洗不干净、发生院内感染等质量问题发生几率、基础理论、操作规范、无菌操作、规章遵守等工作质量评分。
根据SPSS 17.0检验,计算x2值和t进行检验数据,当P<0.05的时候统计学具有意义。
观察组的包装灭菌等操作不规范、器械清洗不干净、发生院内感染等质量问题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质量问题发生比较[n(%)]
观察组在基础理论、操作规范、无菌操作、规章遵守等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2。
医院内部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流动频率比较高,而且患病群体广泛,疾病类型多,所以不进行控制的话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如果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就会大大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也不利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也说明了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3]。为了进一步减少院内感染对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需要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出发,加强对医院内部所有治疗器械的消毒和清洗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规范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控制的意识,保证所有临床工作以及器械都能够实现无菌,这样也能够直接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4]。
表2 两组工作质量比较()
表2 两组工作质量比较()
组别 基础理论 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 规章遵守观察组(n=11) 21.38±0.7220.68±0.8223.23±0.5323.56±0.26对照组(n=11) 12.33±0.8311.57±1.6713.68±2.5614.02±1.53 t 27.3172 16.2403 12.1156 20.3878 P P<0.05 P<0.05 P<0.05 P<0.0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发生包装灭菌等操作不规范、器械清洗不干净、发生院内感染等质量问题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基础理论、操作规范、无菌操作、规章遵守等工作质量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的能力和意识,也可以减少出现工作失误的几率,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在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