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林
(青岛市李沧区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1)
现阶段在临床骨折患者中桡骨远端骨折十分常见,中老年妇女是主要发病人群。因为老年患者体质能力较低,与青年人群比较而言骨骼更加脆弱,因此在老龄化趋势显著的情况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人数逐渐上升[1]。患者骨折后会对其手臂活动造成影响,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临床上需要找到有效治疗手段,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接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实验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7岁,平均(59.13±2.18)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8岁,平均(59.12±2.1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治疗,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局部麻醉,检查患者骨折情况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复位之后应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外固定。实验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具体流程如下。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在止血带下操作,取掌侧入路,沿鱼际纹尺侧做切口,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进行钝性分离显露骨折处,将骨折复位,以T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后以石膏行骨折处外固定[3]。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十分为满分,分值与痛感成正比,即分值越高则表示疼痛越强烈。腕关节功能主要包括四个等级:优、良、中及差。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二次位移、骨折不愈合、腕管综合征以及神经炎等。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行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VA S评分分别为(2.10±0.58)分、(6.21±0.7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二次位移、骨折不愈合、腕管综合征以及神经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2/30)、30.00%(9/30),实验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s;n(%)]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s;n(%)]
注:相比对照组,*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并发症二次位移 骨折不愈合 腕管综合征 神经炎 发生率对照组 30 6.21±0.73 0(0.00) 1(3.33) 0(0.00) 1(3.33) 6.67%实验组 30 2.10±0.58 2(6.67) 3(10.00) 2(6.67) 2(6.67) 30.00%*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为优、良、中等级人数分别为5例、10例、9例,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为优、良、中等级人数分别为10例、11例、8例,有效率为96.67%,实验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对比[n(%)]
桡骨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该部位为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病人在治疗中需要忍受极大痛苦,且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腕关节,无法实现正常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效果。保守治疗主要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对不会因治疗造成创伤,但是患者治疗后恢复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保守治疗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可能会对患者机能造成终身影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骨折更加精准与牢靠,能够精确解剖复位骨折,从而针对性进行复位固定,所以不会严重影响骨折部位其他周围组织,有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为优、良、中等级人数分别为5例、10例、9例,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为优、良、中等级人数分别为10例、11例、8例,有效率为96.67%,实验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手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得到迅速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