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强
母爱,是文学家笔下永恒的写作主题。21岁就遭遇双腿瘫痪,史铁生能够超越苦难,最终从心灵的深渊一步步搭建起自己生命的高度,母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他笔下的母爱。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他21岁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坚持写作,作品多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鼓励了无数人。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背景链接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随后,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这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美点赏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感情真挚却又含而不露的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读出深沉忧伤的情感
朗读这篇课文应有一个统一的感情基调——深沉而忧伤。作品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但段落之间也有节奏的变化。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作者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低沉的语气;第三自然段,要读出略带轻松愉快的语气;第四自然段独句成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五、六自然段,同样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七自然段前,稍微停顿,打开回忆的时空,读得沉着冷静,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在张弛有度、高低转折中,去感受作者情感的流淌,体味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
2.品,关注细腻传神的细节
文中叙述语调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阅读文章,却感人至深,究其原因,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功不可没。比如,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作者用“悄悄”和“偷偷”这两个词语,就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无声动作的背后,是母亲的揪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真实流露。另外,还有“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以及看到落叶,母亲“挡在窗前”等等,都要认真细品,这样才能感知史铁生语言艺术的魅力。
3.悟,入木三分地感悟真情
文中有许多句子,需要我们用心感悟方能理解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如当“我”面对苦难的人生经历,痛苦绝望甚至想要轻生时,母亲急切地说出“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样的话语,她是在恳求儿子能够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領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一句则饱含着母亲临终前说不完道不尽的牵挂,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再如文中提到的看花,3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理解了这些句子,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理解作者的真情流露。
类文阅读
诵读完《秋天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作者的《合欢树》。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20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读后一思
本段运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10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20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30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讓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阅读这样的文字,没有动人的叙述,也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想一想,为什么却能打动人心,让人泪水模糊双眼?谈谈你的理解。
考题链接
阅读《秋天的怀念》(原文略),回答问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卷)
1.文章题目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都怀念了什么?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参考答案
读后一思
示例:抓住人物动作言行的细节描写,不事渲染、本色呈现,让人物的精神风貌从细节中传达出来,感人至深。
考题链接
1.①母亲;②母亲给作者的“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⑤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那句话。
2.第①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⑦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3.①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②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
4.两个加点词都是叠音词;“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担心脾气暴躁的“我”,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5.示例一: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示例二: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示例三: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责编:张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