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 郭金龙
摘要:大思政工作体系下的三支队伍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三支队伍的协同配合、共谋共建。三者间实现有效融合和优势互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思政工作;育人理念;三支隊伍;有效融合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在高职院校的行政架构中,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领导:思政课部教师属于专业性的思政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属于专业性教学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又从属于学工部门和教学系部双重领导,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则从属于学工、系部和团委的多重领导。分工多、联系少,重管理轻教育,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活等现象尤其突出。
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提升需要各方的交流合作及有效融合。三支队伍好比三个臭皮匠,只有协同发力、共谋共建、实现有效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一、“三支队伍”实现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坚守阵地,直面应对挑战,主动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进入新时代,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相继开设各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与适应教育制度改革。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西方多元化等错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矛盾负责而又艰巨,城乡一体化矛盾、区域不协调矛盾、行业发展不平衡矛盾、干群解决问题矛盾、中西文化差异矛盾等,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与看法,妨碍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而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步入大学校园的“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西方多元话语挤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侵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利用伪装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话语工具推销其意识形态,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中的“颓废至上、躲避崇高”消极话语取向也潜滋暗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产生疏离和拒斥。
第三,当代社会的复杂环境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环境这个客观现实直接影响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当今国际社会的全球一体化进程总体加快,但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香港暴乱事件等等。这些现实性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恰恰验证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形成合力,实现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效果
高校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局限于处理日常琐碎事务、班团建设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应对、思政课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教学及科研上;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拥有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陪伴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更长,受影响更多;大学生党团干部作为学生的榜样,他们如何来学、如何去做,很明显需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引。
我们应该注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实现各个子项目的有效结合,才能形成最大合力,达到育人效果。目前,高校“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等概念尚处于构建、有待完善的阶段,关心程度不够、理念未形成共识、机制有待完善等不利情形摆在我们的面前。
二、“三支队伍”实现有效融合的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无论是专业课、公共课还是必修课、选修课,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职责。没有大学生的参与,队伍的建设也只会是一纸空谈。“三支队伍”育人体系,就是顶层设计要做好,高校应该组建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工作组,党委带头、部门落实、人员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共同育人机制、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的作用,实现“1+1+1=一”的融合效果。
(一)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两支队伍的融合
首先,教师和教辅人员(辅导员)毕竟分工不同,考评机制也是分开来进行,但是融合机制务必需要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督导和专项考核,需要人事、教务、学工、系部分工协作,将共同育人体系建设好、育人工作贯彻好。同时要建立能够促使两支队伍长期合作的激励机制,比方说外出交流学习、校内外培训、专项课题建设与经费支持等。
其次,要强化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辅导员),是否具有思政专业相关背景,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这一目标方向,提高两支队伍思政育人使命感,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考虑到教师和教辅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方便,比如通过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线上线下学习研讨、教学教辅工作中疑难点问题交流反馈、共同参与思政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实现两支队伍高度融合。
最后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有条件地实行教辅人员(辅导员)助课制,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目前,高校正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努力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传递给学生,将有助于实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大好局面。
(二)思政課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党团干部两支队伍的融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推动者、一线工作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一体”是立德树人,“两面”指高校辅导员代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层面”,高校思政教师代表了思政工作的“理论层面”,而大学生党团干部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理论和实践效率的先行者。
第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在理论上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除了要借助课本,还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政课变得有活力;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努力做到精神食粮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学生党团干部是连接学生与教师、辅导员、学校的重要桥梁,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下,可以在思想上充当先锋、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可及时发现突发情况、及时汇报相关情况等。
第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利用实践锻炼平台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兼任班主任工作,使之与辅导员分工配合的作用凸显。通过定期开展班级主题班会、与学生交心谈心、融入到班级社团活动等既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又可以在生活上给予相应的帮助,而这些思政项目实践工作的完成,需要党团干部的带动。基于此纽带,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心理诉求,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更好地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与大学生党团干部两支队伍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学生党团干部作为专业学习的带头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两支队伍共同致力于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
第一,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砌好敲门砖,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与思政主课程、安全安全教育课程挂钩;专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案设计挂钩等等,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除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上的教学,还要积极探索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如:院系微信公众号的推广、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分享、科学技术馆和爱国教育基地的参观等。同时可以担任班主任、兼职辅导员和党团支部指导老师,不仅可以在学习上起到引导作用,在生活中也能提供帮助与关怀。而这一切的开展与实施,要有先行部队带头学、带头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大学生党团干部作为带动者,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视角参与到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来,要学会准确的把握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处理好学生干部思政带动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如开展专业课社会调研活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与研究、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引导大学生党团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双创基地”为契机,凸显党团干部的带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带动大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主力军,专业课教师和教辅人员是协助军,大学生党团干部是先行军,三支队伍作用凸显。只有做到明确分工与统一融合,才能更好推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庆山,史瑞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江源.发挥辅导员在专业教育中的协同作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3(33):199-200.
[3]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4]牛秋叶.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5]洪岩,陈淑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途径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作者简介
张乐(1987.07-),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科研项目-基于大思政工作育人理念“三支队伍”构建及有效融合研究(编号:18KTY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