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菁,郭 顺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再次被激活而引起的皮肤病[1]。中医学对带状疱疹具有独特认识,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其中药外治法因单纯水煎剂外用不易促皮吸收,难以发挥其优势,成为传统医学的全面发展的短板。本研究于带状疱疹中后期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雾化治疗,中药外用方自拟开腠止痛汤组方思路来源于《神农本草经》,病机围绕玄府理论展开,可以祛湿止痛,敛疮生肌,前期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治疗的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6.47±13.92)岁;平均病程(3.87±2.26)d。对照组:男性 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6.03±12.90)岁;平均病程(3.93±2.05)d。皮损分布方面,治疗组:头面 11例,颈肩 2例,胸胁 5例,腰腹6例,四肢6例,其他0例;对照组:头面10例,颈肩2例,胸胁9例,腰腹4例,四肢3例,其他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拟定。1)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2)患者均有带状疱疹簇集性红斑、水疱,皮疹范围大,数目多,符合中、重度带状疱疹,水疱干涸结痂后可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有瘢痕。3)患处及周围伴有持续或间断发作的剧烈、闪电样神经痛。4)好发部位是肋间、三叉、臂丛和坐骨神经等外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5)皮疹多是单侧分布,一般不会超过身体的正中线。6)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造成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1.2.2 中医及肝经郁热证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颜色红,多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自觉局部皮肤刺痛或灼热感,或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肝经郁热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4]: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口干,心烦易怒,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
1.3 纳入标准 必须符合中西医中重度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符合肝经郁热证证候诊断标准;皮肤科住院患者;年龄18~85岁;病程≤1周(以出现皮疹为起点);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且病情不稳定,首当采取内科治疗者;伴有艾滋病等传染病;无疹型带状疱疹;从他科转入到本科的带状疱疹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皮损处存在糜烂破溃者;皮损累及眼、耳部者。
2.1 对照组 对照组治疗方案均按照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路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为原则,中医治疗以口服、静滴中药为主。1)对照组患者在第1~5天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88)静滴,250 mg/次,1次/d;第6~10天予盐酸伐昔洛韦(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60202)口服,0.3 g/次,2次/d;普瑞巴林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22)口服,75 mg/次,2次/d;甲钴胺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15)口服,0.5 mg/次,3次/d;维生素B1片(山东鲁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940)口服,10 mg/次,3次/d;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249)静滴,500 mg/次,1次/日。(2)中药煎剂: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抗病毒疗程5 d结束时,采用中药雾化法,方用自拟方开腠止痛汤,连续干预皮损1周。1)治疗仪器:中西药靶向雾化装置(浙江医尔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包括“医尔仁”靶向雾化系统主机、医用吸引头雾化药液装置、过滤芯;无菌纱布;医用一次性巾单。2)外用中药为自拟开腠止痛汤,药物组成:麻黄6 g,吴茱萸 6 g,白鲜皮 9 g,地榆 9 g,白芷 9 g,蜀椒 9 g,白及10 g,白蔹10 g,桔梗9 g。每日1剂,水煎煮后以纱布多次过滤,去其药渣,留取药液,每日治疗1~2次。(3)使用方法:用四层纱布过滤中药煎剂,将过滤完成后的药液放入中药雾化装置的容器中。在屏幕上选择压力范围,初期治疗时应用低压强(0~250 kpa),待患者适应后可酌情加大压力。操作时间一般选择10~20 min。待准备工作完成后将气路连接,按压开关启动。液体喷出后将喷头对准患者皮损处,初期距离维持在5~8 cm,反复询问患者治疗感觉,防止不良反应产生。待患者适应后,根据耐受程度调整喷头与皮肤的距离,距离可缩短到3~5 cm。对于头面部带状疱疹,头皮受累者可适当修剪头发,面部受累者可予纱布等保护眼部。雾化过程中可在固定皮损操作多次。
两组疗程均为12 d,于第5天抗病毒结束时,以2 d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4次。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积分 参照相关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制定[5]。统计2组患者雾化治疗前后带状疱疹症状积分。从皮疹面积,红斑、丘疹状况,水疱数目,疱疹性质,局部疼痛程度共5个方面进行评分,按照严重程度递增分别评以0、1、2、3分。
3.1.2 时效性指标 1)止疱时间:当治疗后没有新发水疱或丘疹形成需要的时间。2)结痂时间:第一次就诊治疗到疱疹有50%结痂需要的时间。3)脱痂时间:当患者治疗开始到痂壳完全脱掉需要的时间。4)疼痛缓解时间:当治疗开始后与最大疼痛时的程度比较,缓解50%需要的时间。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制定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雾化治疗前后的总积分减少率来判断综合疗效。总积分减少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总积分减少率≥90%;显效:60%≤总积分减少率<90%;有效:30%≤总积分减少率<60%;无效:总积分减少率<30%,表现为皮损部分消退,但疼痛无减轻。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患者总例数×100%。
3.3 安全性指标 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刺激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皮炎、局部感染等,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 治疗结果
3.5.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3.5.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药雾化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2.43±1.57 2.40±1.48*#对照组 30 12.60±1.94 3.93±2.08*组别 例数
3.5.3 治疗组与对照组时效性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时效性指标比较(±s)d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时效性指标比较(±s)d
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止疱时间 结痂时间 脱痂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3.50±1.17*6.63±1.65*13.53±2.00* 4.23±1.92*4.03±1.50 7.70±2.45 17.17±3.41 5.27±1.96
3.5.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少数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初始治疗时皆自觉皮肤轻度瘙痒,故予降低压力、调整距离、缩短治疗时间处理,患者不适消失。待其适应后,逐步恢复正常模式,最终完成中药雾化治疗。两组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年龄增长而增高[7]。其典型特征是沿感觉神经在相应节段引起疱疹,并伴有严重神经痛,且疼痛往往可持续数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压力,影响睡眠质量。治疗本病重点当为改善皮损、控制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长[8]。西医疗效虽然值得肯定,但皮损结痂及疼痛常缓解较慢。中医在治疗带状疱疹上多为口服中药,经肝肾代谢后降低局部疗效,外用制剂如搽剂和软膏则因皮肤屏障难以吸收,使得中药外治法难以发挥其优势。
中药雾化结合了中医“药物熏蒸(洗)疗法”与现代新型的给药技术,促进了中药经皮渗透新技术的发展[9]。它通过高压气体与药液在机器治疗终端混合打散成液体,形成直径为数μm的颗粒,再以高压方式将药液穿透皮肤各层,最终进入到体内循环。此方法可以调整药液的浓度与速度,维持客观恒定,“直达病所”,在皮肤局部发挥作用。故中药中有效的化学成分可直入带状疱疹皮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更好的发挥抗炎、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同时中药可直穿皮肤、孔窍,入经络,输布周身,从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明显改善神经痛,为中药外治法开辟了发展的新途径。
带状疱疹中期表现为湿热余邪未及完全清除,且因腠理闭塞,气血不可外荣于肌肤,及至后期可引起气血瘀滞。“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盛”,湿热兼杂之患,寒凉清热太过,易生内寒,则湿邪易恋;清热不足则病进迁延;湿邪不净,则易裹挟残热或寒湿,余邪滞留,则衍生后患,疼痛难忍。住院临床路径中的药物清热之力已备,局部湿邪若留恋不去,导致玄府郁闭,气血不荣,则疮面恢复疗程延长,遗留色素沉着及神经痛。祛邪之法,在表当“汗而发之”,故而外用药当注重开腠理,清湿邪,兼顾生肌止痛。而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麻黄可抗病毒;吴茱萸、蜀椒等可明显改善疼痛;白鲜皮、白蔹等抗菌防止疮面感染;白及、地榆等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疮面修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中药雾化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在时效性指标方面,治疗组在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雾化能较好缓解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皮损、缓解疼痛及缩短疼痛时长,值得推广。但由于中药雾化外治属于新兴技术,未在临床上全面推广,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疗程短,因此扩大样本量,增长治疗时长,加强本课题的准确性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