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矗 高慕洁 李莹 翁孟诗
(茂名市人民医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白内障是晶状体浑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是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白内障的治疗中手术恢复视功能是唯一有效方法,不过术后容易发生后囊膜浑浊,对术后视力恢复造成影响[1]。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以超声乳化摘除是为主,有研究发现前囊抛光可促使后囊浑浊程度有效降低[2],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日趋流行前囊联合后囊抛光,在改善后囊浑浊上有更显著地效果。本研究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对后囊浑浊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200 例双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分为对照组200 例(右眼)和观察组200 例(左眼)。200 例白内障患者包括男性97 例,女性103 例,年龄52 ~74 岁,平均年龄(64.85±7.63)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白内障;②双眼发病;③符合手术指征,接受单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④植入人工晶体;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晶体脱位或半脱位;②存在眼部感染;③色素膜炎活动期;④眼先天性异常;⑤合并视网膜严重脱离、视神经萎缩等严重眼底病;⑥存在严重全身疾患未有效控制。
观察组:于眼角膜或角巩缘做3m m 小切口,前囊撕囊直径>6m m,以超声波粉碎晶状体核,使之呈乳糜状,将粉碎的晶状体核与皮质一同吸出,然后实施前囊联合后囊抛光,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则采用单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1)观察评估患者术后3 个月后囊浑浊程度,对其浑浊程度进行分级。3 级为严重浑浊,2 级为中度浑浊,1级为轻度浑浊,0 级为无浑浊。(2)以浑浊度自评法评价患者后囊浑浊度,评分范围0 ~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后囊越浑浊。
数据采用S P S S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后囊浑浊程度分级0 级197 例,1 级2 例,2及1 例;对照组后囊浑浊程度分级0 级186 例,1 级8 例,2 级6 例;观察组分级为0 级的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分级为1 级和2 级的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后囊浑浊程度分级对比[n(%)]
观察组术后后囊浑浊得分为(0.42±0.37)分,较对照组(1.39±0.96)分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后囊浑浊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后囊浑浊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后囊浑浊度自评得分观察组 200 0.42±0.37对照组 200 1.39±0.96 t-13.333 0.000 P-
白内障主要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一般做法是前囊撕囊,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晶状体核呈乳糜状,然后将之与皮质一同吸出,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不过该疗法术后容易发生后囊浑浊,发生后囊浑浊会引起继发性视功能丧失,因此针对后囊浑浊的预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3]。后囊浑浊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晶状体前囊膜下存在上皮细胞、衍生物的残留,而残留的衍生物、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化生情况,并迁徙至后囊中央,上皮细胞的增殖是一种创伤性修复作用,在增殖期间上皮细胞会失去单层性,并加速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从而导致后囊膜浑浊,还可通过伤口愈合机制诱导胶原产生和纤维化生,使后囊膜纤维化出现浑浊,阻碍光线通过[4]。研究发现[5],超声乳化前囊抛光有助于降低后囊浑浊程度,超声乳化前囊抛光疗法也逐渐成为白内障的常规治疗手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临床针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逐渐采用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相较于单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技术,前囊联合后囊的抛光处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预防效果、降低后囊浑浊程度,在白内障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不过目前相关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比较分析单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治疗白内障对后囊浑浊的疗效,结果发现术后观察组后囊浑浊程度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后囊浑浊得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说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术后后囊浑浊程度进一步减轻,提高后囊浑浊预防效果,印证了上述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后囊抛光虽有明显优势,但存在一定并发症,以眼压的一过性升高为主,尤其是高龄或高度近视的手术患者,因此抛光手术后进行粘弹剂的彻底吸出十分重要,以防止持续眼高压损伤视觉神经。
综合上述,白内障超声乳化前囊联合后囊抛光疗法可有效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后囊浑浊程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