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
[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党建存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能力差、号召力弱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来自村民群体政治文化浅薄,政治参与能力弱,不能与党组织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本文从促进农村基层的政治社会化角度出发,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新型农村政治文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抓手,打通村民与党的政治联系,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发展思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民基层党建;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从目前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调研结果来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突出问题,村党委和村民群众两张皮,关系疏远,缺乏信任,基层凝聚力低,阻碍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其中村民群体的政治文化水平低,政治参与能力弱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以探究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措施。
一、当前村民政治社会化现状
政治社会化是全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也即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展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个人层面,个体通过各种方式的政治学习,逐渐地获得某种政治意识,并由此而产生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形成政治人格,从而由“自然人”转变成为“政治人”。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过程,他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不适应不认同,或产生逆反心理。另一个层面是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政治制度,认可统治,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①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是,无法回避,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个人道德的培养和教化,以及对爱国主义的培养,而忽视对个体进行政治文化政治意识的教育和政治参与技能的培养。
(一)政治认知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公民政治意识明显增强,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价值观。但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基层情况仍存在不少问题,相当一部分村民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取信息缺失畅通的渠道,不能充分理解政策,导致村民不能形成成熟正确的政治认知,往往只是了解到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表面现象,对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及如何应对没有思考和想法,难以形成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甚至容易受到宗教和一些非法团体的诱惑和洗脑。
(二)主体意识淡薄
人们直接参加政治生活,参与政治实践,是政治社会化最直接有效地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村民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主体意识,但受政治惯性的影响,多数村民的主体意识产生比较迟缓。一些村民对自己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政治角色并不明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农村治理的主人翁,也没有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依旧习惯于被动管理,村里要求的不愿做,不要求更不会做。普遍缺乏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不利于基层党建的发展。
(三)小农意识严重
在市场经济趋势下,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风气也影响着村民的心理诉求。村民求富求利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强,在这种心理欲求的导向下,村民的自我意识显著提高,开始懂得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一部分村民只关注眼前利益,认为“拿到手里的才是实在的,其他都是虚的”,对于党和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往往一孔之见、只拥护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条款,并要求必须贯彻执行,同时试图抵抗对自身不利的政策条款,甚至拒不服从。面对村里提出的发展措施策略不理解,横加干涉,缺乏远见和大局意识。
二、村民政治社会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生活中,决定公民政治参与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者所持有的政治文化。②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已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封建文化仍在影响着国人,加之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迟缓,使得村民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代代传递,具有相当顽强的惰性和惯性。在新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村民一面对政治冷漠消极,一面又过度依赖,村里家庭大小事务,无一不等着党组织和政府去解决。俗话说的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露头的椽子先糟,枪打出头鸟”,这些封建传统政治文化让许多村民深陷其中。他们认为为村里修路,建学校,改水通气等这些公益事业那都是公家的事,就应该公家出面,与自己无关。其实也有一些村民有意愿参与到村里的公共事务当中,以便让利益的分配更倾向于自己,但这种愿望也往往只停留在想法上,在实际村务中往往裹足不前,不愿走上台去积极争取。同时这种消极的政治意识也最直接导致这些村民在政治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逐渐想要依附于宗教组织,将对宗教的认同置于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之上,与党的联系渐行渐远。
(二)村民文化素質不高的制约
村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村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村民的文化水平同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热情程度不一定具有正比关系,但二者必然是关联因素。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政治生活的必然条件。这些年,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对农村地区进行大量的教育扶持和政策倾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青少年学生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机会,走出村庄求学在外,但这些人中少有学有所成的、有想法和能力的愿意继续回到村庄,留下的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和幼儿。村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也直接导致村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偏低,对许多事物理解浅薄化,价值观容易松动,容易受外界干扰,产生更多冲动的政治情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利益驱动不足
物质条件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必然制约着人的政治心理发展,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③经济是基础,政治社会化是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条件是进行政治社会化必要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整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还是相对缓慢,村民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的政治参与明显带有利益性取向。当前农村的状况就是“中青外出搞钱,老小在家种田”。整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人群,外出工作的村民和在村工作的村民。外出工作的村民由于时间上空间上渐渐与家乡的关联紧密度降低,加上所在地区环境的影响,这部分人对家乡事务的参与度会越来越低,甚至到冷漠。而在乡的村民则更加注重的是对经济方面的关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就发展更好。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村民的政治参与相对冷漠,对村委的决策反响冷淡,乡村振兴就更加停步不前。加上城乡区域之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机会成本,也一定程度的加大了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感,降低了村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
(四)党员干部认识上的不足
当前农村地区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在农村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相对不足。邓小平曾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反映出在进行改革开放大步发展的过程中,放松了对国民思想政治的教育。且过去思政教育一直重视对个人的道德培养和政治认同,忽视政治文化的教育和政治参与的培养,加上基层的局限性,容易出现农村党员与党组织无配合无交流,开展缓慢,成效低。有的村干部直接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发展经济,让村民富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主题党日活动可有可无。开展政治工作的村庄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党员干部面对村民的思想问题缺乏耐心,不研究不分析,不寻根溯源,只着重于表面现象,急于求成,经常问题并没有解决,民心和信任都丢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的效果和乡村振兴的进度。
三、推动村民政治社会化的路径探索
综合以上分析的问题和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路径探析。
(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④教育是促进政治社会化、巩固政权的根本途径。据研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施加给个人的影响,拥有获得政治信息的广泛途径,在参与政治时会更多地凭借理性而非个人情感行事,因而,在对参与方式的选择上也较看重合法性和有效性;而一个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缺乏政治认知意识,且获取政治资源渠道单一,相应的政治能力感和政治效能感也比较低,因而对政治问题也鲜有正确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是根本就没有主张。”⑤因此,要使村民能摆脱传统思维的局限,能有效地进行参与政治,首要的环节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是创造必需的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条件。
首先,要继续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倾斜。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地提升,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扩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长久存在的许多遗留问题并非马上能完全改善。必须确保有充足的经费运行和政策支持继续在农村教育发展上。加强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到好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能吸引人才,能留住人才,政策保障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的流动机制等。其次,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在农村广泛开展科技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充分利用先进职业发展经验和教育资源,以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以城区帮扶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和创业本领,把农村人口培训为优质的人力资本,增强村民的职业技能和本领素质,强化村民的政治参与信心。
(二)培育新型农村政治文化
农村政治文化培育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使村民认识和学习现代政治文化,这种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也是农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新型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和基层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对村民政治文化的培养和党对群众的关怀结合起来。在传递党的主流政治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传递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村民的关心和爱护。政治学家派伊曾说过,反复灌输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感以及服从中央权威管理的倾向,在新兴国家中是第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⑥
发展新型政治文化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从真正打动村民的角度切入,区分不同群体,不同层次,运用有效载体,注意方式方法,确定重点,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党政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报告团宣讲团直接面对村民宣讲,可以微党课微视频等多种形式,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百姓心中。多利用文化载体,如戏剧、电影、相声小品等,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文艺的传播作用,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喜闻乐见的典范故事,将党的政策、政治思想、价值理念寓于其中。充分利用宣传手段,如村部喇叭,宣传栏,广播电台,农业频道,配合新时代影响面广、传播速度快的自媒体社交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全方位引导价值导向,达到社交即教育,教育即社交。抓好身边人,积极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儿媳等,帮扶奖励村中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的个人,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为范,用身边的榜样力量传递正能量,让好的价值观动起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引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畅通的进步通道,让村民充分融入在温暖进步集体的文化和氛围中,使农村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是村中事务有序开展及其各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保障。而全体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農村集体经济与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存在“水涨船高”的呼应关系。“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了,不仅是村民负担的减轻、收入的增加、村民福祉的改善,又能激发村民对政治的关注,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还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履行职责和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权威。然而,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村委因经费保障不足而运行质量不高,大大降低了村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了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整合农村集体资源,建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机制,对土地、山林等实施开发流转,变资源为经济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供销无缝衔接;组织考察学习,学习先进集体的先进模式,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实施末梢,村党委直接面对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村民更多地是通过每一名村干部、每一名党员的言行来认识党和政府,村干部个人的形象和作风,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村支书,配强班子,是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的首要条件。一个好的队伍需要一个好的领头羊,在基层中不乏能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干部,但真正能凝聚人心的村干部较少。选择那些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思想开阔,有担当的同志补充到村干部中,转变村干部过去发号施令的领导角色到为村民服务为主的组织角色,让村民更懂得党的关怀,使村民的心更贴近党。其次要明确乡镇、村两级党组织的职责,理顺两者之间关系。乡镇党委要加强对村党支部的领导,保证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处于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另外,还要注重对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注释]
①王慧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67页.
②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0页.
⑤匡和平.从农民到公民: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⑥[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塞谬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個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