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视角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认识和思考

2020-08-21 09:04赵颖
北方论丛 2020年4期

赵颖

[摘要]文化战略问题研究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立场问题。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要求。本文简要阐释了文化战略基本内涵、在我国的研究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脉络,提出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等必须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提出了强基固本、深化发展、对话交流、兼收并蓄等思考建议。

[关键词]文化战略 文化立场 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4—0059—07

文化战略问题研究既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立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要求。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在文化战略视角下,加强对中华文化立场的认识和研究,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战略基本内涵及在我国的研究发展历程

关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公认的是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阐释,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而从国家和民族层面考量文化战略一词的提出,影响较大的当属荷兰学者冯·皮尔森(C.A.Van Penrsen),其著作《文化战略》一书对文化战略给予动态性阐释,指出“文化问题并不是理论思考的目的本身,对它的分析应当有助于形成一个指向并着眼于未来的文化政策”,是“人的集中于未来的战略”。我国关于文化战略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学者的著述中才开始陆续涉及。1985年,上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文化发展战略的研讨活动,许多学者也陆续从不同维度对此问题开展研究。有的认为:“文化战略是指文化自身为了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所采取的策略。”有的认为:“文化战略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政党发展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手段和策略,即利用和发展文化的战略。”还有的认为:“文化战略是关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社会主流文化及其模式化稳定形态等方面的长远的整体规划。”笔者认为,不管从哪个维度定义国家文化战略,都不能脱离国家文化战略应有的几个基本属性,即设计性、整体性、引导性和前瞻性。设计性体现的是对国家文化战略方向目标、内容任务、措施手段的顶层设计思考:整体性体现的是对国家文化战略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配套的整体规划;引导性体现的是对全体国民文化理念的教育引导、鼓励推动和示范带动:前瞻性体现的是国家文化战略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把对文化战略研究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探究文化战略价值和文化立场方面。比如,王岳川在《价值重建时代的大国文化战略》中指出:“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入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態文化营建的进程中。”胡慧琳在《当前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文化发展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的缺乏,对文化发展在整个国家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关系认识的缺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文化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的选择,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国家文化建设能力的战略性提高。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回答和阐述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问题和主要矛盾问题,明确根本战略目标及其制度选择,成为克服和解决当前中国文化战略发展困境首要问题。”王淑娉在《新帝国主义文化战略的主要特征》中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已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治、军事等硬实力推行世界霸权的策略,转向传播媒介、文化交流等‘软实力渠道,把自身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输送到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展国家,进而改变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原有轨迹而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最后在文化输入的同时实现了政治、经济的利益。”丁良生、戴宇樵在《提升文化战略定力——从文化自信出发》中指出:“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必须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扩张力和影响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力量。”

除了以上相关专家学者开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以外,从我国国家文化发展政策层面看,虽然我国没有明确引入“国家文化战略”这一概念,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策指引始终没有间断,党和国家的文化、文艺政策一直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党的十二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任务: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等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确定和主要政策建构至此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做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使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发展方向选择、核心价值确定以及路径措施规划等方面都更加明晰。

二、对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认识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总体要求和有关措施日益明确。其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无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毫无疑问,与西方一些国家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相比,中华文化立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为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

一是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文化价值有情感认同,对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清醒,对自身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能力有信心,对自身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有理由充满期待”。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化传承中断并成功实现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是我国能够傲然于世界文化强国之林的精神资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多次做出论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中更加鲜明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就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这些都充分表明,坚持中华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和基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立场。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导文化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始终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内容的新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始终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越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越是在各种思想碰撞、不同文化交融、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越要用鲜明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文化建设正确的方向始终不变。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谁服务问题,本身就是一個立场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第一次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始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我国文化建设有别于西方文化战略的根本特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软实力历来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指标。而“文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明确阐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明确诠释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同时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这些都充分阐明了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

五是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进步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我国古代先哲孔子最早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后历代先贤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不孤,必有邻”等德政、德治的思想观点不可枚举。“影响当代中国的最重要因素莫属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无论是提倡‘持中贵和‘德性优先的处世之道,还是强调‘天下一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今天中国人思维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把以德治国提升到新的高度。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又首次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國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等一系列要求,清楚地昭示了我们党对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系统阐明了我们国家始终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鲜明立场。

六是坚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历来以尊重、合作、共赢为价值导向。倡导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几千年来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周礼》中讲到“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礼记·礼运》中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而《论语·学而》中则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子路》又讲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理解包容的精神特质,这也是中华文化历经无数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始终是我国文化建设坚持的基本立场之一。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同时指出要“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确实要有这样的胸襟,要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好中国作品,弘扬好中国精神,但我们也绝不会把我们的主张强加给别的国家和民族,中华民族向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这既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文化价值观,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

当然,笔者认为,需要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绝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本观点,比如,坚持用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严格遵守文化领域国际规则、注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这些价值理念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都是需要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

三、关于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思考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强基固本,始终保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信心不动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坚持和弘扬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毫不动摇地树立起中华文化自信,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复杂多变、波涛汹涌,不论西方敌对势力如何分化瓦解、歪曲丑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二是要深化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其中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必须将这些制度机制坚决贯彻落实到位,持续推动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三是要对话交流,让世界更多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立场。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述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多举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四是要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立场。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坚持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要继续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态度,不断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实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责任编辑 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