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金吉雅
“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是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哈日高壁牧业合作社的牧民为主体,在民间组织的协助下,以多样化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草原文化生态旅游实践。游学营在深入分析草原牧区现阶段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让游客体验式游玩和学习,达到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和传承,实现了草原文化在原产地的低成本转化,为牧业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开辟了一个兼顾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和牧民生计的新路径,是新时代由牧民在草原地区实践的草原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哈日高壁,蒙古语意是广阔的大戈壁。哈日高壁嘎查地处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盐湖辐射的戈壁滩地区,草场主要生长以小灌木居多的耐盐碱植物。东乌珠穆沁草原属于中国较完好地保留游牧文化传统的地区。哈日高壁嘎查牧民无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方面,还是日常民俗礼仪、娱乐文化、畜牧业习俗等方面都原汁原味地传承了民俗传统。尤其是具有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散发着乌珠穆沁草原独特的文化魅力。
哈日高壁嘎查特殊的生态条件和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是开展“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的前提。哈日高壁畜牧业协会和合作社的成立运营则为“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提供了人力基础和组织支撑,使得“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能够真正落地。此外,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人与草原”项目从2002年开始以“关心牧民生计,关注草原环境”为宗旨,致力于草原保护和牧区生计发展。2010年以后,“人与草原”项目从观察者、呼吁者逐渐成为项目实施者,开始培训牧民制作羊尾油肥皂,将羊肉产品与相对高端的北京市场对接,清理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参与推动环境整治等。
“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通过游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即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体验牧区传统娱乐活动和手工艺制作等,使游客深入了解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经营方式,促使草原内外各界人士关注草原生态,增进对草原文化的理解,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与此同时,牧民们通过展示、讲解,引导游客观察和感受草原生态,体验和参与日常畜牧业劳动、传统娱乐竞技活动和手工艺制作,从中收获多重效益。一是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获得经济收入,包括游学营本身的旅游收入、传统文化展示项目的收入、营内市集带来的销售收入,以及通过游客宣传拓展市场带来的隐形收入。二是给返乡青年提供成长的空间,展现了新时代牧民风采。
哈日高壁牧民为游学营的孩子们讲解草原生态文化。
“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通过3年实践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首先,让游客深入感受草原文化,传播了草原文化的生态智慧、哲学思想。游学营以原原本本的游牧生活方式接待游客,将骑马、摔跤、射箭、骑骆驼、套牛车、搬迁蒙古包、羊毛手工艺等整合到游学活动中,让游客不仅可以围观还可以参与,在体验纯天然无污染的草原美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深入理解游牧文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方式,传播草原文化的生态智慧、哲学思想等精神价值和核心理念。其次,使牧民与消费者对接,为草原文化的低成本转化提供了平台。游学营在一个牧业社区内科学合理地开发草原文化资源,通过牧民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实现了草原文化的原生态低成本转化,正确处理了经济利益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不光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激发了草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牧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保证了文化主体应有的地位和长足的发展。再次,树立了草原牧民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首先应尊重主体的文化认同感,支持和鼓励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牧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是牧民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担当历史使命的主动行为。通过游学营,很多年轻牧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草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文化传承不能离开文化的主体,也不能离开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今天,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草原文化从不同角度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带动作用,而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形成又加强了对草原文化的宣传。
在新时代背景下,“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传承创新草原文化的一个新路径和成功案例。我们应该把草原文化放在一个更为长远、宏大的背景之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充分认识和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草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有更多传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探索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草原生态、牧区社会、牧民生计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