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焦振兴,姚蔚峦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山西030001)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宫内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高危儿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孩子可能是正常的,但也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出现发育落后,多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大运动发育落后。由于婴幼儿脑组织发育还不成熟,还有较强的可塑性及代偿能力,运动系统损伤还处于发育阶段,故这些高危儿还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会造成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不仅患儿痛苦,还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早期随访、早期干预十分重要。Rood 技术于19 世纪由Margaret Rood 提出,又称为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主要按照个体发育顺序,利用不同的感觉刺激促进或抑制运动性反应,可诱发较高级的运动模式的出现。Rood 技术可以在早期干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岁以内,尤其是出生后6 个月内,干预越早脑组织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越强。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的高危儿50 例。纳入标准:采用0~6 岁儿童心理发育量表对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进行评估,存在发育落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2)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测试结果最终以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的发育商来表示,总分为差或非常差;由儿童康复科医师结合临床确诊为高危患儿,需进行早期干预。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功能不全;遗传代谢性疾病;癫痫;不能完成3 个月康复疗程;对本次研究不能配合。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和研究组25 例。对照组:男11 例,女14 例;年龄3~9(6.2±1.9)个月;早产儿1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5 例,病理性黄疸2 例,颅内出血3例。研究组:男12 例,女13 例;年龄2~10(6.1±1.9)个月;早产儿14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6 例,病理性黄疸1 例,颅内出血4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早期干预,主要包括按摩、被动操、运动疗法等。按摩是对局部肌肉进行拿捏、指压等,肌张力高时手法应轻柔,可起到放松作用;肌张力低时手法要略重些,以促进肌肉收缩。被动操是为患儿做扩胸运动、伸展运动、踢腿运动等。运动疗法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以及平衡能力的训练。每周6 d,每天1 次,每次30 min,3个月为1 个疗程。
1.2.2 研究组干预方法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Rood 技术。①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患儿手指、脚背面、手掌或足底,也可用感统刷进行接触刺激,频率为每秒2 次,反复10 次后间隔30 s 开始下一循环,连续治疗3~5 个循环。此方法可引起受刺激的肢体屈曲反应。②轻叩肌腱或肌腹。治疗师通过3~5 次的叩打,使被叩打肌肉得到易化,用于患儿进行随意的肌肉收缩之前和让其完成肌肉收缩的过程中。③牵伸手或足的内部肌:用力抓握的动作可牵伸手足内部肌肉,可促进邻近的固定肌的协同收缩。④抵抗阻力:可以使一块肌肉的许多肌梭或全部肌梭均被刺激。⑤强力挤压关节:可激活感受器,促进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如患儿在肘支撑俯卧位时,协助患儿抬起一侧上肢,使其较弱的一侧上肢负重来增加关节压力。⑥缓慢触摸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治疗师用双手交替从患儿头后部开始,沿脊柱向下,缓慢触摸并轻微挤压直至骶尾部3~5 min,此法可抑制肌肉紧张并使患儿放松。⑦对肌腱止点处加压:在手部长肌腱的整个长度上持续加压可抑制手的屈肌,如诱导患儿抓握直径合适的圆柱体积木。⑧持续牵伸:此法使肌梭呈较长状态,可抑制痉挛[2]。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操作,每周6 次,每天1 次,每次30 min,3 个月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个疗程后采用PDMS‑2 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PDMS‑2 由美国发育评估与干预治疗专家编写,该量表由反射、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6 个亚测验组成,共249 项。测试结果最终以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的发育商来表示,粗大运动商是由3 个分测验标准分推导出来的,<1 岁的幼儿由反射、姿势和移动3 个分测验组成;1~5 岁的儿童由姿势、移动和实物操作3 个分测验组成。精细运动商是由抓握、视觉‑运动整合两个分测验的标准分推导出来的。总运动商是综合了粗大和精细运动分测验的结果产生的。总分131~165 分为非常优秀,121~130 分为优秀,111~120 分为中等偏上,90~110 分为中等,80~89 分为中等偏下,70~79 分为差,35~69 分为非常差。临床疗效判定:患儿异常姿势消失,显著改善了患儿肌张力,四肢运动功能正常,发育正常为显效;异常姿势基本消失,肌张力基本改善,四肢运动基本正常,发育明显提升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患儿异常姿势、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均未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数据录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行χ2检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DMS‑2 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DMS‑2 得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值P例数25 25总运动治疗前75.44±2.55 74.84±2.44 0.882 0.399治疗后91.72±10.01 98.88±9.83−4.597<0.001精细运动治疗前75.52±1.17 74.64±0.96 0.724 0.476治疗后92.88±10.26 98.76±9.49−4.410<0.001粗大运动治疗前75.16±2.88 74.04±3.27 1.374 0.182治疗后91.52±9.96 98.96±10.01−4.040<0.001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高危儿多存在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落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但脑神经在早期还有较强的可塑性及代偿性,实施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代偿性。Rood 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皮肤区域利用轻微的机械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影响该区的皮肤感受器,可获得局部促通作用[3],运用ROOD 技术对于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的康复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和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DMS‑2 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ROOD 技术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运动发育,疗效较好。该技术通过轻微触摸、轻叩肌腱或肌腹等适当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化,并可诱发出所需要的肌肉反应,还有利于增强触觉功能,提高智力;通过持续牵伸、缓慢触摸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可抑制肌肉紧张,缓解肌肉痉挛;另外强力挤压关节可促进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增强了关节稳定性。这些都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发育状况,可帮助患儿早日赶上发育里程碑,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生,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减轻患儿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