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合肥市水利旅游开发研究

2020-08-21 04:52杨帆
关键词:合肥市遗产水利

杨帆

(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深入挖掘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拓展皖江城市带的文化外延,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的价值重构。合肥襟江带淮,因水而兴,西部大别山和北部江淮丘陵岗地水势集聚,经城区流向东南,众多的河流穿城而过,成片的圩田环绕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陂塘坝及沟渠等水体,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其在长期的农业开发与水利建设中,形成了丰富的治水理念,留下了大量的水利遗存与文化遗产。水利旅游开发既有利于水利文化遗产经济资源禀赋的呈现,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合肥市水利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挑战

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挑战来自于水利文化遗产的性质归属。水利文化遗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和之后设立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为了保护土地利用系统和农田水利景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蕴藏于生产系统本身,而不是旅游等其他衍生产业。依此言之,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是遗产项目的立项依据,也是水利文化遗产地的首要功能和责任。在此语境下,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就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甚至认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可能存在价值偏离、浅层结合、文化消亡等问题[1]。同时,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何种模式架构,是农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范式,还是另选他法,如何实现模式选择、产品开发与设计等,在学界和旅游开发实践中争论较多[2]。

(二)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矛盾来自于水利工程本身。水利工程是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基础工程,具有重要的科技与文化价值。随着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水利工程在实现传统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在向观光、旅游、娱乐、科普等功能延伸。同时水利本身又以功能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美观居后。水利工程与水利文化遗产的理论关系、水利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是否为旅游发展所运用受到了工程本身的制约。

其次,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有的缺乏专人管理,有的虽有人管理但积极性不高,造成国家固定资产流失严重,保护和经营状况欠佳。保护不力、遗产名目的模糊性也导致了水利文化遗产旅游主体缺位。合肥市滨湖新区在修建现代化建筑、扩展交通道路、拓宽河流与排水体系和扩建旅游设施进程中,不尊重水利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巢湖的圩田、塘坝沟渠,特别是古代水利文化遗产,由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严、受局部利益驱动等,已经完全消失或局部消失,且仍有大量水利文化遗产尚未被纳入官方保护体系中,长期处于保护的空白区。水利部门既无权限,又无明确保护责任和义务,不便作为,处境尴尬。

最后,水利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单一。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往往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优势遗产资源开发程度越大,对遗产本身带来的伤害也越大。部分水利文化遗产处于静态保护甚至被置之不理的状态。例如,古庐州圩田水利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圩田水利景观是古代典籍中重要的休闲旅游资源,但是在城市的大规模扩建中基本消失,少数虽开发了旅游但是模式单一。古庐州安丰塘是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但是水利工程与遗产旅游分别属于水务局与文旅局管辖,水利工程维护修复未考虑遗产保护的要求,存在保护范围内的不合理建设行为,使古代水利工程被损害或不当利用,部分水域水质及环塘生态环境恶化,旅游市场开发薄弱,旅游吸引力不够[3]。

本文对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内涵,并作可行性探讨,进而在问题与机遇对比中寻找思路。

二、文化遗产保护下水利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水利文化遗产丰富

关于水利文化遗产概念的争论一直存在。有学者认为,水利文化遗产包括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物质形态和档案、碑刻、典籍、民俗民约、民间崇拜等非物质形态,还有学者依据文化分类法将其分为物质形态、行为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4-8]。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既有水利工程设施及景观、传统水利工具等物质性水利文化遗产,又有水利技术、管理制度、水利娱神农俗、咏水诗文和水利典籍等非物质性水利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历史久远。依据水利文化遗产功能评估体系理论[9],在调查基础上分析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功能变迁,主要分为丧失型、未变型、蜕变型、拓展型。对比其原生功能和现有功能,可见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正逐步凸显(见表1)。

对比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和现有开发程度,通过调研与定性分析,发现旅游潜力层级较高,现有开发等级比较低,未来开发尚有空间(见表2)。

表1 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功能变迁类型

表2 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旅游潜力层级与旅游开发层级对比

(二)旅游市场潜力较大

合肥市已晋升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第20位,长三角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度第13位,长三角城市影响力第6位,长三角城市旅游综合影响力第10位。合肥经济圈以将合肥市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正努力打造其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2019年,合肥市接待游客总数、旅游综合收入比2018年度同期分别增长23.15%、17.18%。区域优势功能强,旅游市场潜力大,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其中环巢湖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力强,这都为合肥市水利旅游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三)区位交通条件便捷

旅游交通大环境彻底改善,火热进行的“引江济淮”国字号水利工程也即将建成重要水路航道和未来水利旅游的新载体。公路、铁路的拓展为水利旅游创造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铁合肥站、巢湖东站和地铁站陆续使用,合肥机场每周有700余次航班起航,环湖大道全线贯通和通往滨湖大道的分支干道成功通车,合肥市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形成,极大拓展了旅游客源市场。国家也将水利风景区标识纳入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将国家水利风景区纳入3A以上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发展水利旅游的区位交通已很便利[10]。

(四)国家高度重视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政策层面历来高度重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视角高度认同水利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社会建设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明确了水利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家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江河流域系统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在合肥经济圈继续加强“引江济淮”工程、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和海绵城市水利建设,这些为水利旅游深度推进提供了载体。

与此同时,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路径的思考进入了国家视野。早在2006年第3次全国文化遗产普查中,就将未经保护的水利文化遗产列入了遗产子目录登记范围。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很受关注,都江堰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坎儿井地下水利、红河哈尼梯田、杭州西湖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组织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全球遗产类项目申报。在遗产旅游利用上,安徽省在提升工程防洪减灾功能的同时,打造水利文化遗产的景观功能,积极推动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截至2019年,安徽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数已增至43家,居全国第4位。安徽省组织了6次省级水利风景区评选,有4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入选。其中,合肥市共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个,周边巢湖流域上游水系的六安地区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个。现有水利资源的景观呈现、水利风景区建设与规划、水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受到来自水利部门与文旅部门的双重重视,水利休闲旅游和滨水景观设计等城市美化理念也推动了水利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

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多元,旅游开发潜力大,区位交通优势便捷,政策支持有力度,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合肥市水利旅游开发思路

(一)秉承活化保护和诗意开发并重的总体原则

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目前已形成了申请成为文物、工程遗址申遗[11]26,[12]、打造水利风景区[13]、模型复原[14]等多种保护方式。水利文化遗产曾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保护[15]。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建立在对水利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解读之上,超越农业文化遗产的范畴,明确水利的重要性,才能活化保护。建议继续努力,力争进入国家级及省级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及省级水利风景区,如圩田、水利用具、水利制度、水利民俗等。要继续加强博物馆对水利文化遗产的文物保护,利用已建、在建、拟建的博物馆展现水利文化等。

活化保护与诗意开发并重。活化保护是为了呈现遗产的当代价值,开发是活化保护的途径之一。水利旅游开发思路的内核是活化保护,外在表现是景观呈现。水利旅游的诗意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证文化遗产地生态、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意在落实水文化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提升湖泊、水库、河道、塘坝生态修复治理的文化品位。

规划“水利风景区+景观廊道”水利旅游蓝图。以滨湖国家湿地森林公园、岱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牛角生态圩田、三国遗址公园、董铺水库为点,以滨湖防洪生态观光大道为线,以环巢湖水库、塘、沟、河、坝为点缀建设水利风景观光区,并以巢湖为中心环状辐射,与环巢湖生态旅游先行示范区全域旅游建设共进,形成水利旅游立体开发、点状蔓延的新体系。

(二)注重城乡水生态治理,创新水文化休闲旅游空间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充延展,合肥市水利文化遗产所在地发生了变化,传统水利遗存成为城市中的水利文化景观,借其创新城乡水文化旅游空间很切合实际。

首先,加强城乡水生态修复治理,注重生态护坡与生态塘坝建设。早在19 世纪,德国提出 “亲河川整治”思想,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胡佛大坝和田纳西流域都无一例外地开始追求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理念的交叉融合。中国古代河道、塘坝沿线的防护林和岸域植被也力求适应本区域自然环境,其建筑形式、结构材料也都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水生态修复时,应调查河流塘坝的治理史,有意识地汲取中国古代和国外河工技术精华,建设生态护坡和塘坝,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追求。设计施工中应更多顾及环境的需求,维持塘坝水体的原生态,坡面培育草皮,水面种植水生植物,为植物生长、鸟类栖息、鱼类繁殖提供有利的水环境。当前环巢湖防洪治理、南淝河下游河道整治、十五里河河口闸站枢纽工程、大房郢水库工程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其资源生态效应及其未来遗产性,将厚重文化积淀的流域水文化基因融入生态治理中。应把生态修复与沿河水利文化保护相结合,注重文化特色景观,提升河道塘坝综合治理的生态意境,体现“绿涌合肥,水木天成”主题。

其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水文化休闲旅游空间的结合。借助“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立项成功、水利文化遗产价值激发之势”深化水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和创意空间的打造。在水库、湿地、圩田等水利景观区利用现有水源涵养林、水塘等自然资源,根据大众休闲需求时代的大市场环境创新水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打造最美滨水文化生态休闲区,建立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模式,借助湿地植被修复、鸟类与鱼类栖息地修复等工程,建立科普宣教区、水利文化园等生态园区,提高遗产保护意识,贯彻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

(三)水利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在英国人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16]8。中国乡村振兴要建立的乡村文化自信与英国的乡村归属感殊途同归。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既要实现生态、产业、社会和生活振兴,又要实现文化振兴。水是合肥一带文化基因的母体,水利则是合肥巢湖一带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文化生活的纽带。应依托乡村优秀传统水文化,将水利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颜值”和“气质”担当。

以水利旅游带动文化遗产增值。合肥一带乡村水利遗存是立体的、活化的传统农业生活写照,属于复杂的水利农业体系,彰显了乡村旅游吸引力。不论是旧时的水利工程还是在建的水利工程,都会惠及粮食、蔬菜、鱼虾、果林等农业产业,形成鱼米之乡、小桥流水、山水田园等农业景观,这些与村落、民俗、节庆、美食、民间工艺等乡村空间密切相关。这些资源环境均可借力旅游形成文化厚重、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愁旅游空间,实现文化遗产和农田增值,推动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

以水利旅游开发引导农民增收。农民基于理性经济人考虑,在新兴科技文化驱动下,越来越质疑传统农业水利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与遗产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解决途径之一是实现遗产增值,实现理性经济利益,以“水利旅游+”为载体,打破产业分割,融合产业要素,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价值,将传统水利文化遗产的价值市场化,开发农田水利旅游项目,打通旅游生产链和需求链,让农民切实获得水利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及生活能效,推动产业振兴和生活振兴。

以水利旅游优化乡村景观格局。阿斯沃斯认为,农民是活态的农业旅游和文化遗产关系系统的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原住居民的参与和保护意识,回归乡村原有文化肌理[17]13-30。农民的传统知识是记录当地文化和景观变迁的重要信息,对以旅游景观为导向的政策指导有重要意义[18]。引导乡民参与水利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又要真正惠及乡民和乡村。如大湖名城的圩田村落可运用圩田、水车、古井、跨桥、渡口、河沟和涵闸等水利景观,实现遗产生态增值和村落景观美化。

(四)弘扬国家认同,开发遗产研学旅游

旅游语境下的国家认同理论认为,遗产旅游能够促使旅游者确立公民身份,促进国家认同,旅游产业也被称为“定义国家属性”的手段之一[19]。水利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发水利文化遗产旅游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青少年研学游提供了政策保障。所以要挖掘研学游基地遗产旅游的新内涵。例如,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水利移民分别为9 778户、30 511人和3 667户、近15 000人,折射出群众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了解水利工程、治水人物、水利科技、水利制度、水利风俗等,既有利于旅游者提高遗产保护意识,又有利于研学旅游资源的挖掘,还给研学者提供了鲜活的国情教材。

遗产、文化景观是强有力的市场营销载体,在水利文化遗产研学游产品设计中,应通过图片、文字、声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形式,选择典型的水利工程,展示其基本面貌、作用,介绍工程的兴建背景、历史效益、对后代的影响等,加深旅游者对地方历史和水利文化遗产的认知。还可对水碓、水车、水泵、水井等水利工具进行微观模型制作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历史认知,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义。

四、水利旅游的未来展望

合肥因水得名,早在《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其水路中转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当前,合肥市仍居江淮分水岭和南北水陆要冲的重要位置,拥有全国重要的水利工程枢纽,以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驷马山引江西输和环巢湖等水利工程为代表,有大中小型水库近千处。合肥市水利建设在满足水利工程原生功能的同时,已逐步上升到彰显水利文化的资源价值,打造更具人文性、参与性和休闲性的亲水景观,也可为水利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和拓展奠定基础。

当前,旅游需求增长开启了加速度,小康社会的旅游休闲时代迎面而来,水利旅游的开发正追赶着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步伐。从旅游供给来看,水利主管部门也看到了水利旅游与休闲的新特点,正积极参与水利风景区评定,开启了水利工程美学化发展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中,水利旅游正呈现出兴起、繁荣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合肥市遗产水利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遗产怎么分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千万遗产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