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艳
[摘 要] 现阶段,各类院校越来越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微课的进一步开发可以为该教学模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然而,尽管这几年全国各地大兴“微课热潮”,各级各类微课比赛层出不穷,微课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利用,究其原因,是微课的开发价值发生了偏差。旨在通过探讨竞赛型微课回归到应用型微课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做法,让微课真正实现其面向学习者的本位价值,更好地为混合式教学服务,更好地适应如今的泛在学习时代。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微课;本位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36-02
2020年开始,各类院校越来越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微课的进一步开发可以为该教学模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作為近几年越来越热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代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然而,虽然各地的微课比赛、开发建设和培训研究层出不穷,可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却让人唏嘘。究其原因,主要是微课的开发价值发生了扭曲,过度地追求竞赛化、花瓶式,而不是以学习者每天发生的学习行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微课的价值取向必须得到校正和回归,才能更好地满足泛在学习时代下学习者的需求,更好地为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服务。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线上的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因为我们倡导的混合式教学就是希望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课上线的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带着一定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从而充分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我们的讲授部分仅仅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
二、微课的本位价值
(一)微课的本位价值
从微课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微课的核心特征在于一个“微”字,这其中包含三层含义:(1)时间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适宜,不能超过10分钟。(2)选题小。只能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道习题进行讲解。(3)设计精。教学设计切勿拖泥带水,必须精心设计,紧凑精致。另外,微课的核心本质在于:面向学习者。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教学资源最关键的一点。以往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课件、教案、习题等,面向的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者,也就是给教师教学时参考使用的,而不是给学生看的。而微课不同,它的对象直接就是学习者。因此,评价一堂微课,关键在于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微课视频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就是好的微课。所以,微课的本位价值也正在于此。
(二)微课的误区
结合笔者连续几年参与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项目评审工作的经历来看,当前的竞赛型微课很多存在以下的误区。
1.重技术,轻设计
制作微课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然而,过度重视和倚赖技术带来的高、大、上视觉效果,从而忽视了学习者真正学习需求的设计,这就完全偏离了微课的价值取向。从每年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项目的作品分析来看,普遍呈现出“技术取向”,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资源设计。在分析自己作品的时候,很多参赛教师都会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于技术层面,比如画面不够清晰、制作不够精美、呈现形式单调等,而很少会去想到是否是教学设计不够成熟。这种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只是把简单知识点以绚丽的技术展现出来,可谓是高成本技术呈现浅层次信息,既浪费了教育成本,又难以真正启发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
2.重形式,轻内容
参加比赛的各个微课为了吸睛,呈现形式上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别出心裁的各个主副结合的标题,比如用3D卡通人物形象代替教师人像出镜,用贴纸方式代替幻灯片形式呈现知识点等。毋庸置疑,形式上的创新确实可以带来眼前一亮的效果,但是如果创新仅仅止步于形式那是远远不够的。分析连续几年的作品,我们发现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参赛者的选题宗旨不是立足于学生需求,而是是否可以呈现得精彩,因此出现了某几个热门课题扎堆的现象。此外,很多微课作品依然存在“知识至上”的现象,即把微课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虽然穿上了华丽、多彩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内容的灌输,忽视了“启发式”原则的应用。
3.重竞赛,轻应用
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微课建设的应用对象是有偏差的,原本应该立足于学习者,但现实却是主要服务于教师的专业业务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微课竞赛,提升了自身开发微课的水平。然而,这与微课“面向学习者”的本位价值是背道而驰的。[1]国内的微课始于竞赛、热于竞赛,部分微课很大程度上存在作秀成分。这与国外的真正开放式、包容式的微课传播,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以竞赛为目的的微课开发,无法有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无法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应用的效果很不理想。
三、从竞赛型微课向应用型微课的转变
无论从微课本身的发展和内涵来看,还是从国外微课的成功经验来看,微课的本位价值无疑是学习者的“学习应用”,而不是教学者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微课的本位价值,就必须从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直指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平民化开发,打碎华而不实的摆设花瓶,把真正能喝到水的水杯交还给我们的学生。
(一)应用型微课的开发
1.开发的必要性
微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和开发成本,因此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需要开发这个微课”“这个微课开发后有没有用”。一般来说,适合制作微课的课题有:(1)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本较昂贵的内容;(2)传统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危险性,不能或不适合做示范的内容;(3)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4)通过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增强趣味性的内容。不适合作为微课的课题:(1)适合学生自己练习的知识点;(2)较为死板的技能操作型内容;(3)公式推导或参数演算的课题。
2.开发的技术选择
按制作技术,微课可分为常见的四个类型:录屏型、拍摄型、富媒型和动画型。这四类微课的制作成本是在逐个递增的。在开发时,应该以教学应用的效果来选择相应的技术,优先考虑低成本的制作技术,可以用低成本技术达到效果,就不用选择高成本的制作。
3.制作的注意点
(1)语言简洁。微课是记录或展示教师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应以实用为宗旨,因此其课堂语言要精练、突出知识点或者技能要點。经过精心设计的微课,其语速不宜过慢,否则有拖沓之嫌。微课最终是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此最好能配上字幕,可有利于学生观看并记录。
(2)标题明了。标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来设定,突出知识点或者技能要点,这样标题与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学习者需要解决某个知识问题时,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迅速找到对应的微课资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至于用一些诗意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夺人眼球的标题的做法,需要从微课使用的背景与场景出发来斟酌并思考。
(3)设计用心。首先,应用型微课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它与学习者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与在课堂里集体授课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通过微课来学习的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到这种临场感,微课教师必须创设出这样的情境:自己是在对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其次,应用型微课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设计。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即使不感兴趣也无法离开教室,但在观看视频时如果缺乏学习动机,他可以直接选择关闭。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手段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不断思考,如果感觉在某个点上学生可能会厌倦,就需要设置一些活动或环节,比如适时地抛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保持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型微课的意义
1.体现了微课的本位价值
应用型微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摒弃过度的信息技术依赖,把重点放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内心建构,回归到微课的本位价值上来。
2.降低了微课的制作成本
应用型微课把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惑放在首位,无需花费高昂的技术成本来达到绚丽的视觉效果,优先追求以低成本的制作实现高功效的学习效果,在无法实现的前提下再提高成本,避免了很大一部分的资源浪费。
3.有利于微课的系统开发
微课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比如说,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些单个的、零散的知识点无法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微课进行系统化的开发,“聚零为整”,使之形成一个“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学习者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本位价值。应用型微课与竞赛型微课相比,降低了开发成本,为开发“微课程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终生学习意识的进一步强化,人人都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回归本位价值的应用型微课,必将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必将给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形态,以适应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参考文献:
[1]Fang X,Liu R.Determinants of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Microlecture: Evidence from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17,13(8):5597-5606.
[2]McGrew L R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4]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