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权激励作为一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励公司高管员工的重要举措,对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股权激励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力量,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创新能力是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股权激励政策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可以用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文基于现有的股权激励理论,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企业股权激励与企业的创新指标,发现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希望能够为正准备实施这一制度同类型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股权激励;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6-0134-02
在1990年前后,大批企业管理者和学者们开始学习和探索股权激励这一制度,股权激励制度逐渐在我国企业中被应用。直到今天,这一制度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慢慢趋向成熟。我国学者、企业家乃至政府都十分关注“如何激励和培养企业创新能力”这一话题。政府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强调了要推动社会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全民创业创新环境。政府部门也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行使递延税款、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可以延长股权激励的期限。
公司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采用股权激励这一机制,可以避免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使股东与管理者达成目标统一,促使企业长久发展。
一、理论基础
1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管理人员与股东利益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道德投机问题,给公司股东带来损失,因此对管理人员实行长期激励必不可少。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研究公司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为了解决股权分配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分配比例的问题,股权激励是使管理层和股东双方权利和义务达到制衡的重要手段。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了人才决定企业今后的发展效果,以及今后的发展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才对企业发展创造的经济效益超出了其他影响要素,因此如何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中必要的考虑过程,股权激励对于员工产生两方面的作用,包括激励和约束。一方面,员工和经营者通过股权激励获得归属感形成激励效果;另一方面,行权时间以及其他条件限制,对员工及管理层产生了约束。因此,人力资本理论是员工和管理者以劳动当成资本获得所有者的股权激励,结合这种制度制定科学决策,所以股权激励可以将人力资本与公司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达成利益一致,利润共享。
二、前期相关研究总结
现阶段,影响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发展的因素有:激励幅度小,涉及对象较少,激励多为短期激励。研究发现以下影响结论:(1)具有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在计划启动后业绩表现优于没有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说明员工持股计划在激励员工、提升公司业绩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股票期权的实施会因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上市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所有权结构,控股股东享有最高权力,美国则以没有控制权的小型短期股东为主导。私营企业中的个人致力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国企当中,控股股东并非如此,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晋升机制包含在政府干部管理制度范畴,除了企业绩效外,管理者也为政府服务,他们会致力于为政府制定的政治目标服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而非提高其他股东经济效益,从而降低基于绩效的激励支付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从员工数量来看,国有企业的员工数量远远超出了私有企业,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私营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比国有企业的影响要大。(3)除了企业现阶段的所有权结构,尤其是董事会独立性,我们应当研究激励机制与企业规模的关联性。以美国经验作为参考依据,结合研究数据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认识到了共同监控对搭便车问题的影响效果。对于拥有更多独立董事会的公司而言,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相对强于董事会独立性较低的公司。
三、案例研究
1案例介绍
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公司,如华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扩张的便车,而且是发展势头最好,表现最突出的企业。华为高层认为,创建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员工持股,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员工,更好地提升华为的竞争力,这就是华为员工持股计划演变的初衷。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的确帮助华为建立起了灵活适应公司发展的股权激励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员工持股经历了以下的演变:(1)从1987年公司成立,1990年開始股权激励计划。初创企业需要资金,面临资金难题,入职一年以后的员工可以以每股一元的价格购入,此认购价格持续到2001年,合资公司也享有认购资格。持股员工有华为所发的股权证书,并盖有华为公司资金计划部的红色印章。(2)1997年第一次股权制度改革。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内部职工股权证的非法交易,1993年、1994年国务院和原国家体改委发文要求“立即停止内部职工股的审批和发行”。于是进行股改,股改前688名华为公司员工共计持有6515%的股份,华为新技术公司299名员工持有剩下的3485%股份。股改后由2家公司工会分别集中托管,并代表股东行使表决权。(3)1999年第二次股权制度改革。华为公司改制成只有2名股东,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持股8815%,华为新技术公司工会持股1185%。(4)2000年第三次股权制度改革。华为公司工会持股989%,任正非持股11%,华为新技术公司工会持有的1185%的股权转让给华为公司工会,任正非所持有的3500万元股份单独剥离出来,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5)2001年7月虚拟受限股实施。新员工不再派发一元一股的股票,老员工股票逐渐转化为虚拟股,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和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离开公司时此部分只能由公司回购,对股票处置权有限制。(6)2003年配股降薪运动。员工本人只需拿出自己的15%,其余部分由公司出面,以商业银行“个人助业贷款”方式解决。规定有3年锁定期,3年内离开公司的话所配股无效。(7)2008年12月饱和配股。由于老员工积累股份多,股份分红收益大,新老员工收入失衡。因此,此次员工配股设置上限,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8)2014年TUP计划。2010年国家相关政策调整,2011年商业银行开始停止以“个人助业贷款”名义向华为员工发放贷款。并且虚拟股不能适用于外籍员工的激励,性质上属于中长期激励模式,本质上是现金激励的分期付款。
2案例分析
(1)创业时期全员持股阶段(1990年~2000年)华为的创新发展。全员持股后,该企业的薪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本工资、奖金和分红。当员工入职时间超过1年,就可以结合员工自身的岗位需求,以及绩效考核目标及任职等不同要素分配股权。员工可以选择使用年终奖来购买,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和银行相互合作,员工可以利用银行贷款来获得股权。但是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因为员工只有分红的权利,并没有投票权等股东权利,同时,在离职时,员工不享有股东对于股票的溢价权。利用内部融资,华为减少了现金流风险,在逆境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并且全员持股计划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稳定了团队,提高了创新能力。也是经过此次企业股权改革,该企业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
在此次股权激励之前,华为的技术能力、经营业绩以及人才吸引力都比同行业要逊色不少;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后,在通信行业激烈竞争中华为的业绩不降反增,并且人才吸引力和留用率都大幅增加。尤其是在1992年,华为自主研发的交换机设备成功进入市场并且攻占市场,这是华为走向行业龙头的第一步。在1995年华为员工人数从6人增长到200个人,销售收入达到了15亿元,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了中国主要城市。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表明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对于公司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有巨大作用。
(2)重新設计虚拟受限股(2003年~2008年)时期华为的创新发展。此次配股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一是配股额度很大,几乎接近已有股票的总和。二是兑现方式不同,往年积累的股权即使不离开公司也可以选择每年按一定比例来兑现,一般员工兑现最多不超过1/4,兑现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最新市场价值。持股较多的核心员工每年兑现最多不超过1/10,尤其是中高管离职,企业应当对其进行半年的考核,最后确定创业公司的产品与企业不存在竞争关系,或是未从华为挖走其他人员,才可兑现股权。三是股权向管理层倾斜,这点比较好理解,对于骨干的管理层人员,可以获得的配股额度大大超过普通的员工,这也使得员工持股更加倾向于精英员工持股。
这种持股改变使得精英人才的留存率更高,因为离职的成本过高,只有长期留下,才可以得到长远收益,稳定了主要人才团队,华为才能进一步进行开拓创新,在2005年成为英国电信首选的网络供应商,与全球前50的顶级运营商中的45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的股权激励改革激发了华为创新能力,给华为的经营业绩带来大幅增长。到2007年年末,销售收入较2003年刚开始实施时增加1倍,是同期同行7倍,净利润增长了3倍,高于同行平均6倍,进一步提升华为在行业中的领头地位。
四、启示
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差异,使其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区别,则企业面对问题制定的应对策略也存在差异,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当不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并加以改进,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本文以华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在华为公司的应用状况,结论为:股权激励为企业留住了人才。人才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核心,如果没有股权激励等激励政策,员工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自主创业,或者跳槽到其他竞争对手那里,会让企业面临人才流失,失去企业创新经营的可能性,带来市场份额的流失。激励机制不仅牢固地将员工和企业捆绑起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当家人的感觉和创新激情。
参考文献:
[1]谭洪涛,袁晓星,杨小娟股权激励促进了企业创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02):1~11
[2]刘华,郑军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东湖高新区企业股权激励试点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29(017):96~101
作者简介:
马丹,供职于华城联合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