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凤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大家也都深有感触。
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面对面谈话,多鼓励、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获得尊重、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
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掌声》一课时,除了应明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悟同学们两次给英子热烈、持久的掌声分别给了英子鼓励、自信、赞扬,同学们的掌声仿佛传递给英子“我们支持你”、“你一定讲好的”、“你是最棒的”……掌声让英子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性格开朗,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英子的变化,并从而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二、创设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2020年因新冠疫情,大部分学校没有按时开学,而是采取网络授课,这让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态度放松,这半年的网课就非常有必要课前创设课堂心理氛围,通过课前师生的简单语言交流,或课前朗读一首小诗,唱一首歌曲,或端正课前坐姿,教师把学生的情绪带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深入课堂,在家端正地坐在写字台前,集中精神听讲,教师课上连麦随时提问,让学生有一种存在感和学习的紧迫感,课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帮学生消除不良情绪。
三、关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关注,而且越早越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父母,不管平时工作多忙,生活压力多大,都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健康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多陪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学会倾听,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帮孩子养成一个健康、乐观、自信、坚强的心理素质。
四、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同学处于极度的困惑或心理阴影中,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等缺乏准确的了解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他们打开心扉,让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孩子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