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兰 韩爽 高田
【摘要】本文首先从实训室的布局方案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思路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实训室布局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点及要求。其次就现有的实训室的基本状况进行描述,并结合对实训室架构优化管理方案(包括实训室的教学管理,开放实训室管理等)细节进行深度剖析,最后做出了对实训室建设的设计心得概述和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布局方案 功能性 优化管理
一、实训室的布局方案设计
(一)设计目标
实训室作为会展课堂的延伸拓展、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和素质品格培养的平台,为学生综合性学习添加附加支撑。实训室的建成将促进师生与专业会展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学术氛围,以此来填补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以外的缺陷和不足,为持续输出更高质量会展人才做出贡献,进而促进会展专业优质发展。
(二)设计原则
1.空间布置,突出特点
根据实训室的功能用途整体把握设计布置和空间格局,注意色调的运用和美学色彩的结合,营造实训室舒适简洁的环境,突出会展专业的特色与风格,适应各类形式活动的举办。
2.高效运作,提高效率
在当今智能化的时代,实训室需配置高科技、高智能的软件设备及系统,为时下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硬件设施,完善会展专业项目活动的流程,从而最大化提高学生运作项目的效率。
(三)设计思路
1.整体发展设计
实训室要始终秉持着为会展专业学生服务的理念,全局掌控并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和位置,设计着眼于会展专业长远发展,使设施布置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2.功能差异设计
实训室应按照会展活动形式以及学生的普遍需求进行差异化功能设计,根据专业讲座、项目合作、线上教学、实践操作等活动特点具体设计差异化功能。
二、实训室的基本状况描述
(一)服务
提供学生所需的相应服务。通过提供相关服务,为学生提供在实训室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实训室的基础设施采用灵活变化形式。
(二)管理
严格实行标准化管理方式。摆脱传统的“教室版”管理办法,使用一套新型完整的实训室管理办法,注入“开放式管理”“校企人员对接管理”等新型管理方式,同时对实训室的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做到三个“合理”:合理监管、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另外,在实训室中學生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头脑风暴,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接近国家“复合型”人才需要。
三、实训室架构优化管理方案探讨
(一)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
作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其用途必须与专业教学活动紧扣。例如,导师见面会、承办会展相关比赛、会展专业学生交流沟通、充当自习室等等。
(二)在开放实训室管理方面
实训室的钥匙由主要负责人保管,专业内同学申请时需要进行申请,负责人视其使用用途决定是否批准使用申请。
(三)在仪器设施管理方面
(1)实训室里面的各种仪器设备统一由实训室主要负责人集中管理,归类造册,保证能够及时地提供教学使用。
(2)实训室里面的各种仪器设备均记录在帐。
(3)实训室里面的各项物品在原则上不许外借,特殊情况经报实训室主要负责人批准,做外借登记后方可外借。归还时检查是否损坏,并记录在册。
(四)在低值易耗品管理方面
(1)对桌椅等低值易耗品做出合理管理,建立使用档案,秉承勤俭节约的原则。
(2)采购计划要先经学院专业负责人审查,经系主任批准签字后方可采购。
(五)在实训室维护管理方面
(1)实训室主要负责人对设备情况定期排查。
(2)实训室负责人需组织学生搞好实训室内外的卫生工作,保证室内清洁,物品有序摆放。
(3)设施设备的保管人员离职时,必须办理相关的移交手续,由学院专业负责人监督交接管理。
(六)在安全管理方面
凡使用实训室者,必须秉承安全原则,保证实训室安全及学生本人安全,必须严格遵守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用电、注意卫生、爱惜设备。
四、设计心得与未来展望
(一)设计心得
建立实训室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建成安全、高效、节约的新型实训室才能充分发挥实训室效用。在设计的整个过程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在空间布置上要突出特点;在技术应用上要符合科技理念,为培养时代所需科技人才提供客观条件;在功能设计上要与传统实训室相区别,突出服务和管理两方面的优越性;在整体实训室架构优化管理中,要注重细节方面的优化,从细节出发,不断优化实训室建设工作。
(二)未来展望
当前实训室的功能架构设计与优化还处于一个试探性发展阶段,在未来我们有望会注入更多科技元素,如AR 实训(指在实训的过程中融入AR元素),手机在线实训指导以及远程实训等,提升实训管理方式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
通过对大学生实训室的非营利性运营方案设计来优化升级固有的设施资源和进一步完善实训室管理方式,进而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学术资源共享的有效需求,最终推动构成“复合型”人才的优良发展环境,为未来实训室的发展指明可行的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00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