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摘要】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造血式”扶贫理念,构建出一套长效扶贫机制。安徽省来安县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成果。本文浅析来安县民生办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相关经验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资产收益 扶贫工程 民生项目
前言:近年来,为践行习总书记精准扶贫号召,安徽省来安县积极开展基于“造血式扶贫”的资产收益策略,并逐步实施了产业兴村、分红带动、资产筑基的资产收益项目;探索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来安路径,切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自2016年以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累计投入14125.45万元,共收益1178.8万元,贫困村村均增收35.63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3160.7元。目前,本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已成为各贫困村重要产业。
一、严格把关,筛选项目
依托产业选项目。注重在项目谋划上突出“精”,充分结合村情村貌实际,以精准为导向,定位村级项目;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优”,重视项目前期论证、评估,好中择优申报项目;在项目效益上突出“质”,研判产业前景,瞄准效益定位,把握效益关键;强调村民前期民主监督评议,执行村级“一事一议”流程,所有项目均通过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程序。
强化多元投入与多方参与。为了增强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来安县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蔬菜深加工、粮油深加工、特色种养殖等多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中,使扶贫收益来源更加可靠。在此过程中,为解决运营困难,来安县还对一些经济实力强、经营状态好、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口碑好且具备扶贫意向的企业发起了号召,鼓励其积极参与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运营;为了保障公众参权,来安县采用了政府招标方式,明确了经营主体,提升了多元投入、多方参与策略的落实效果。
至2019年底,本县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资产收益项目数量共计97个,资产总量高达9280.45万元;不仅如此,在2020年本县又落实到村集体项目24个,财政投入4845万元,其收益将为县内扶贫工作带来重要支撑。
二、量化管理,体现成效
长效、精准分红模式。来安县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了服务联结、股份联结、订单联结等多种农业合作经营机制,帮助参与项目的贫困户实现了互利多赢,同时,摒弃平均主义思想,将分红模式制定适当向无劳动力、弱劳动力人口倾斜,不仅体现扶贫重点,且落实长效、精准分红模式。
做好贫困户生产技能培训,培育扶贫内生动力。来安县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到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优势,进一步激发了受益群众参与技能培训动力。2019年,逾900人次参加培训,仅在半塔镇邢港村,就有7個贫困人口及超过40个村民通过培训获得工作岗位;同时组织扶贫工作者参与扶贫业务培训,使扶贫工作者明确该项工作中项目成立的最终目的,执行收益分配的方法,从而帮助扶贫对象踊跃投身于资产收益项目建设中。
2020年,来安县确立了全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6%以上的收益绩效目标,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原则,该项扶贫策略带动了90%以上的贫困户。据悉,今年资产收益扶贫政策预计将为来安县贫困人口带来共计290.7万元的收益,惠及非贫困村8个、贫困村11个,其中贫困户1250户,贫困人口2707人,平均每户增收1111.68元,这些扶贫收益情况均做了详细的档案记录。
三、完善考核,优化成果
为保证资产收益扶贫质量,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本县制定了科学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并对项目应遵循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从项目选择到最终分红,都有明确的制度和流程可以遵循,注重后续考核,对分配漏洞严格审查、及时堵漏,保证了扶贫效果落实。
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操作指南(试行)》要求,指导督促各镇、村和县直相关单位认真开展项目绩效考核,按照“谁申请资金、谁实现目标”的原则,做到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根据建设推进时间节点2月申请项目立项设计、资金测算,3月份资金拨付公开招投标采购及开工建设、6至7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8至10月底完成项目招租、经营权移交并取得收益,11月底完成资产收益折股量化分配,12月底完成项目档案归集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动态考核,及时录入监控系统。
对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成效好的项目,在项目资金上予以适当倾斜,增强实施主体发展潜力和带动效果。同时,坚持对重点贫困人口倾斜,兼顾已享受农村低保、五保补助户适当倾斜,力求贫困群众资产收益最大公约数。
四、强化机制,长效监管
持续加强跟踪监管和指导,有力保障资产收益扶贫可持续发展。民生部门会同扶贫等部门进一步指导健全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利益联结、督促激励、资产监管、脱贫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既实现短期分红助贫增收,又注重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压实项目经营主体责任,指导加强风险防控,采取有效措施,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履约偿付能力,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保值增值。
落实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管护。构建资产收益项目产权移交制度,加大项目建设后期管控力度,使其得以长期、稳定运作。坚持“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在扶贫项目验收后一个月内,由项目建设责任单位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明确划分各项资产收益项目管护权利与责任,并建立明确、具体、全面的项目管理制度,使资产收益项目成为造血扶贫的长效运作机制。
建立项目总台账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监控系统。实现
产收益扶贫项目运行过程可记录、风险可预警、责任可追溯、绩效可跟踪,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实施“督查+检查”,开展定期督查检查工作,重点开展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检查,突出重点、遏制问题,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强化扶贫资金效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全面提升民生工程建设水平中,本县坚持从项目选择、收益分配、配套考核、长效监管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培训相关人才、提升扶贫公平性和透明度,优化扶贫项目管理和收益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志明.资产收益扶贫的机制创新与现实困境[J].现代经济探讨,2019(11):113-116.
[2]习近平.精准扶贫 精准脱困 聚力扶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J].公关世界,2019(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