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茹 韩冰
〔摘要〕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辽宁省大连市4所初中共计2714名初中生进行了复学后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发现复学后一半的初中生出现了学习和适应困扰、情绪困扰,认知和生理应激反应明显,人际关系上呈现出沟通不畅或不沟通的状态。相比之下,女生比男生、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乡镇初中生比城区初中生表现出了更高概率的问题状况。由此我们要设计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复学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心理状况;初中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如今国内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很多学校已全面复学。初中生既有青春期发展的任务,又经历着疫情冲击及疫情所带来的延期开学、长期居家、线上学习等非常规性变化,同时更要面临复学后各种学习压力。那么,复学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学校要如何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快速恢复心理平衡,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做好复学适应,促进校园心理安全?这是当下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初中生在经历宅家抗疫后复学时的人际、情绪、学习和环境适应及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等状况,我们开展了初中生心理状况调查,并就相应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所使用的“2020春季复学后辽宁省大连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共含有32道題目,包括人际关系状况、情绪状况、学习状况、生理状况、环境适应与应对状况、认知状况、急需的心理辅导内容等7个维度。
通过问卷星进行整体抽样调查。选取城市、乡镇学校各2所,共计2714人。其中,男生1424人,女生1290人;独生子女1818人,非独生子女896人;城区学生2009人,乡镇学生705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复学后初中生的人际状况
调查显示,复学后23.14%的初中生与父母之间处于不沟通、很少沟通或沟通不畅的状态,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特点,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的管控与初中生独立需求的冲突,导致初中生不愿或很少与父母沟通或沟通不畅。95.58%的初中生对于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与上述的23.14%的初中生与父母之间处于不沟通、很少沟通或沟通不畅的状态相矛盾,这可能是因为亲子沟通中的冲突降低了初中生对亲密的亲子关系的期望,通过少沟通或不沟通来避免亲子冲突,获得疏远之后的平静、祥和。
数据表明,97.16%的初中生对同学关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98.2%的初中生对师生关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说明复学后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比较理想。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长期居家,复学后能够与同学在一起就满足了同伴交往的需求。有27.41%的初中生与老师之间沟通不畅或不沟通,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初中生,老师已不再是他们倾诉和亲密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复学后师生之间主要处于教学交往状态,缺乏沟通的时机,而且初中教师固化的权威角色形象也部分抑制了师生沟通的可能性。
(二)复学后初中生的情绪反应
数据表明,复学后21.6%的初中生感到中度及以上的情绪低落,21.3%的初中生紧张和焦虑,20%的初中生烦躁和易怒,14.19%的初中生恐慌和害怕,说明复学后初中生的情绪困扰问题突出。这可能是因为疫情及一系列非常规性变化引发了学生的应激性反应,而复学后的学业压力更增加了消极的情绪反应。14.22%的初中生表示不能或只是偶尔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说明初中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三)复学后初中生的学习状况
59.1%的初中生表示复学以来有学习困扰,依次是考试焦虑、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学习跟不上,各项选择率都超过了21.86%。77.71%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比较满意或不满意,46.9%和56.12%的初中生近期做作业和上课的状态不好。关于中考延期,23.2%的初中生存在着消极认知,依次表现为“又多了一段时间的煎熬,很郁闷”“有点失落,本来想借着疫情弯道超车,现在又都一样了”“暑期缩水了,很抵触”。这说明复学后学生的学习问题比较突出,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复学后激增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教学节奏、考试等诸多因素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扰,而这些困扰又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学习状态和做作业的态度。
(四)复学后初中生的生理反应
24.61%的初中生复学之后经常感到疲乏或者没有力气,21.37%的初中生睡眠一般或不好,14.59%的初中生经常或总感觉身体不舒服,8.25%的初中生最近的饮食情况发生了变化(或食欲不振或食欲暴增)。这说明复学后初中生的生理应激反应比较明显,这是初中生心理不适的躯体化反应。
(五)复学后初中生的环境适应与应对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6.85%的初中生复课期间感觉到不安全,50%的初中生有适应困扰,依次聚焦在作息时间、教学进度、学习要求、防疫措施、人际距离、教学方式上。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们已适应了超长假期的休养模式,而复学后要从在家的随意无拘束转为面对常态化的上学作息、学业任务,且复学之后的防疫常态化、人际隔离等措施,都会引发学生的适应困难。
(六)复学后初中生的认知状况
数据显示,82.87%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是乐观的,超过5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是自立的、感恩的、进取的、自信的、勇敢的、坚韧的。这说明面对疫情及各种非常规性变化,学生整体是积极乐观的,同时疫情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39.79%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是自律的,这在初中生对自我积极品质的评价中是最低的,说明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初中生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了积极的认识,91.82%的初中生认为“中国迅速战胜疫情,为祖国感到自豪”,74.87%的初中生认为“医生和科学家勇敢逆行,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说明经此一疫,初中生强化了正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在人生观方面有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和向榜样学习的行动意愿。在生命观方面,60.1%的初中生表示“要珍惜拥有,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本次疫情还锤炼着初中生的生态观,55.9%的初中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更加敬畏自然,有63.34%的初中生从举国上下的疫情防控中更加感受到科技与知识的力量。在认知功能方面,61.94%的初中生表示近期认知能力良好,但也有部分初中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应激反应;21.33%的初中生表示思维迟钝,然后依次是不能专注做事情、记忆力下降、难以做判断与决定、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还有16.81%的初中生“感到世事无常,无法掌控,对人生感到迷茫”,这说明大规模疫情暴发,这种重大危机事件冲击着初中生的生命安全感。
(七)复学后初中生希望获得的心理辅导
初中生自主提出的希望获得心理辅导的内容,依次为学习计划、时间管理、情绪调节、自我认识、压力应对、考试焦虑、同伴交往、生涯发展、亲子沟通,这与初中生在自编问卷7大维度上的调查结果一致。
(八)复学后初中生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是否独生差异
调研发现,相比之下,复学后女生比男生、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乡镇初中生比城区初中生,无论在人际关系、情绪状况、认知状态、生理反应、环境适应与压力应对,还是在学习适应等各个维度上,心理状况都要差。
中国文化背景下存在男孩偏好,父母在资源分配时更多地偏向男孩,使男孩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保护性因子,这是女生在各项指标上比男生有劣势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初中女生开始性成熟,心理的闭锁性更明显,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初中女生更为矜持内向,在人际交往中情绪色彩浓厚,敏感多疑。
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多子女家庭由于资源遭到稀释,每个孩子获得的资源相应减少,而独生子女承载父母全部的爱,有着非独生子女难以比拟的丰富资源。在情感资源分配上,在更小孩子出生后,母亲显著减少与大孩子的积极互动,而现在的初中生在家多为大孩子,这可能是非独生子女在各项指标上比独生子女有劣势的原因。
以城区初中生作为对照,乡镇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乡镇学校的校内资源和校园氛围也相对较差。已有研究表明,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留守群体反映出心理问题的易感性,这可能是乡镇初中生的心理状况低于城区学生的原因。
三、讨论与对策
依据以上调查结果,对复学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
(一)关于复学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要聚焦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和复学后学生特别凸显的问题,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1.自主学习策略主题辅导
针对初中生自律性、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状况,要开展自主学习策略主题辅导。“自主学习策略”主题较为宽泛,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该主题可划分为四个模块:(1)计划策略,包括目标规划与计划制定;
(2)时间管理,提高学生将任务优先排序并预估时间、统筹安排、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3)复述策略,一是掌控记忆的方法,二是学会抓住时间节点及时复习、反复复习;(4)自我监控与调节策略,包括学会自我反馈、提升注意力、提高自控力。
2.情绪管理主题辅导
调查结果表明,复学后初中生体验着更多的负性情绪,情绪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情绪管理主题辅导可以聚焦在情绪的体验与觉察、情绪的表达与调控上。
3.自我认识与接纳主题辅导
调查发现,疫情冲击下初中生们不能安心地生活和学习,甚至对自我和未来产生怀疑。思考“我是谁”是初中生自我发展的核心任务,所以自我认识与接纳的主题要贯穿初中生的成长。内容包括感知自我的内外在特征,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学习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
4.压力应对主题辅导
复学之后,学生们对学习和生活感到不确定、无法掌控由此带来的压力感受,这提示我们亟须开展压力应对主题和内容的教育。具体包括:(1)压力认知: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适度压力是动力;(2)觉察压力反应:压力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反应;(3)识别压力源:人际压力、学业压力、环境压力;(4)压力应对:包括行为训练释放压力、积极认知转化压力、问题解决直面压力、社会支持消解压力。
5.考试焦虑主题辅导
初中生复学后体验到更多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主题辅导包括:(1)考试焦虑的表现、原因,对焦虑的合理认识;(2)化解焦虑的方法:心无杂念专注当下、积极暗示自信应考、多看积极面体验成功感、行为训练放松应考、张弛有度精力充沛、沉重冷静把握考场。
6.人际交往主题辅导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人际沟通状况不理想,尤其是长期居家所带来的亲子冲突问题。因此复学后要加强初中生人际沟通的基本策略和技能训练,引导中学生主动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尤其要着眼于亲子沟通。
(二)关于复学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大力宣传,强化师生心理保健的意识
复学后,学校要大力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心理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营造轻松、和谐、温暖、安全的校园心理环境。加强学校整体环境建设,借助班级板报、校园橱窗、走廊墙体等开设心理专栏,介绍心理科普知识、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与心理调适方法、疫后心理重建等相关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多种网络平台与渠道,引领广大师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环境与身心变化,增强心理韧性。
2.加强课程体系化和教师专业化
严格落实教育部每周0.5課时的要求,使学生复学后迫切需要的辅导主题和内容能以课程的形式真正地系统化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体验式活动为主,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认知辨析、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进行。
要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已配备心理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核心力量,未配备的学校要吸纳更多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充实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尤其注重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科学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引导学生劳逸结合、调节身心。
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此次疫情中的积极正面教育素材,利用晨会、班团队会、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活动,引领学生树立胸怀祖国、珍爱生命、责任担当、尊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4.深化分类指导,做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群体差异,有的放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紧密结合女生、非独生子女、乡镇学生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并做好跟踪指导。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专兼职教师相对紧缺的乡镇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疫情催生的线上课程资源和心理援助热线等。
复学后学校要全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专兼职教师值班,为来访学生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因疫情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早发现、早识别,主动干预。对于出现言行异常等情况的学生,要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必要时尽快送医就诊。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复学后学校要增强家校互动,要提醒家长关注复学后孩子的情绪变化与行为反应。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与特点,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
总之,要关注疫情复学期初中生的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强化师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加强课程体系化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加强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深化分类指导,关注特殊群体,多途径全领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春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 心理月刊,2020,15(8):12-14.
[2] 余倾向,曾艺敏,卢文洁. 新冠肺炎疫情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 江苏教育,2020,32(4):44-47.
[3] 文艷萍. 基于MHT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东莞市W中学为例[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8):54-60.
[4]张小璐,贾伟,段黎明. 1486名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2):128-130.
[5] 全莉娟,姚本先. 女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分析[J]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81(4):49-51.
[6]肖雪,刘丽莎,徐良苑,李燕芳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4):468-476.
[7]包蕾萍 .独生子女公众观的变迁:一种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溯源[J].当代青年研究,2008(6):58-64.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德育心理研训中心,大连,11602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