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一眼千年的诗情与浪漫

2020-08-20 07:50孙宇佳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渡津渡渡口

孙宇佳

西津渡街景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祜在金陵渡小山楼投宿,他登楼远眺,望见千里江山、紫陌红尘,浓浓的旅思便揉进了无边夜色化作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金陵渡也就是现在的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昭关石塔

西津渡始创于六朝时期,唐代起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距今约1400年历史。街区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天下第一渡”“中国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一千米,却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西津渡候船或登岸,在他们的笔下,西津古渡溢满诗情与浪漫。脚下的每一步,眼中的每一景,都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金陵渡遥想

张祜的《题金陵渡》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匆匆一笔,但西津渡却记住了在历史烟尘里为它留下诗篇的张祜。西津渡待渡亭的对面,张祜雕像面江而立,他面容清癯,右臂微抬,若有所思。由于江滩泥沙堆积,导致江岸北移,这里距离江水有几百米的距离,隔着重重房屋,已经看不到长江了。小山楼是唐代渡口边的一个客栈,具体位置难以考量。西津渡于2001年重建小山楼,位于银山半腰,一幢两层小楼,内有亭廊相接,登楼就能看见长江纵横,山河万里。

复建后的小山楼地理位置优越,大片风景美不胜收。若是遇上雪天,远眺长江水汽弥漫,近观白雪皑皑,如入仙境。小山楼栏杆下的两块石壁布满青苔痕迹,一眼便能看出历史悠远。这两块石壁是考古出土的,建设小山楼时,用了这两块完整的石料,同时复制了若干相似石壁,这才砌成了古色古香的石栏。小山楼正面檐下,有一块匾额,上题“金陵渡”,是文化学者余秋雨的题字。他也爱极了西津渡,常来小山楼凭吊。

一眼看千年

街道

尚清戏台

俯看西津渡

张祜笔下的小山楼,可能位于小码头街。当年的小码头街,只有一边有些许店铺售卖吃食,另一边则是滚滚长江。于是住宿在小山楼的张祜,得以望见对岸的瓜洲星火。金陵渡还在,古瓜洲却陷落江中,不复存在。《光绪丹徒县志》中记载:“金陵渡即蒜山渡。”金陵一直是南京的古称,张祜笔下的金陵渡总让人误会成是南京的渡口。但其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到了隋唐时期被朝廷打压,贬为县,属当时润州(镇江故称)管辖,于是当时润州的蒜山渡也就被张祜称之为“金陵渡”。

张祜时期的金陵渡是何模样?如今只能通过游走小码头街、参观大码头遗址遥想追思。大码头遗址是从唐朝时期的渡口遗址变迁而来的,唐代的渡口是蒜山和玉山之间填筑起来的一个半岛,新河路就是它的中轴线,北侧是大码头。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这里不仅发现了码头,还有当时的官署南厅。蒜山渡当时位于大江南北陆路交通的要塞之地,张祜就是要从这里坐船出发去扬州,却意外在旅途中有所收获。

一眼千年

青灰瓦朱漆墙,西津渡像个淡妆素雅的女子,在无由而起的诗意中,诉说千古故事。步行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上,能听见琴箫声,遇见穿着汉服撑一把油纸伞的姑娘;在旧书摊和古玩店,能淘到好书和有趣的小玩意;小餐馆里的老板娘煮的锅盖面很香;老醋行里的镇江香醋,发散着浓郁的酸香味,混在初夏的清风里,意外的好闻。再看那飞阁翘檐,高高挂起随风摇摆舞动的大红灯笼,瀑布般铺满斑驳古墙的爬山虎,宛如穿梭在古代与现代间。时尚与怀古,热烈冲突,却又衔接得恰到好处。格子窗,石拱门,曲折的回廊,无不诉说着古渡的清俊与秀丽。

石墙上写着:一眼看千年。只一句,便感受到了如丝如縷的诗意与浪漫。一眼千年,预示着古渡老街的变迁,西津渡的历史变迁。回不到那人来舟往,瓜州抒怀的盛唐之时,却能在品读诗意间,感怀今日的幸福生活。低头透过玻璃,可以看见从六朝到唐宋元明清至今的不同时期的古道。顺着“五十三坡”的五十三级台阶向上,进入古渡古街,看着那些散落在古街上的商户与店家,日复一日,优雅迷人。

过街塔在全国所存不多,元代的就更少。完整的元代过街塔只有西津渡昭关石塔一处,极为珍贵,那座昭关石塔,历经风雨,傲然挺立。顺着石塔向前,还能看见一座欧式庭园与英式建筑,那便是镇江博物馆,前身是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西津渡也是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当年这一带被划入英国租界,所以保留下英租界工部局、德士古洋行等建筑。如今,在古意盎然的西津渡里,这些建筑倒成了亮眼的点缀。

一定要来一次西津渡,住在错落有致的小山楼里,听着清代戏台里传来的优美唱词,透过布满雕花的窗帘,远眺长江和万里江山,感受千年古渡的诗情与浪漫。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古渡津渡渡口
孙和平
渡口
古渡
在渡口
渡口
伤春
咏红水河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渡自己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