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博士 韩玲冰 博士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自贸区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7)
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在拉动宏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高效推进流通业发展是确保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流通业作为一类资金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是确保该产业有序发展并拉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其中对实体流通业的支持是重要抓手。从相关研究来看,金融支持流通业等产业发展的研究已比较多,而本文更加关注的是金融乘数效应,即金融发展引起“流通业→宏观经济”这一作用路径的连锁反应程度,目前学术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
流通业主要包括国民经济中涉及到商品流通贸易的行业业态,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两个方面。规模效应,就是流通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连接生产消费,流通业的增长直接引起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规模扩大,从而带来规模效应。流通业是贴近消费的一种产业,它是连接上游生产供给商、下游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重要桥梁,市场需求越大则对流通行业的规模需求也越高,衍生出的分行业也更加细化,包括批零贸易、物流、住宿餐饮等。随着流通业规模增加,会通过发挥先导作用促进市场供给和需求进一步加大,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效率效应,就是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增加,会引起内部效率的提高,从而加速整个社会效率提升,进而带动经济发展。随着流通业规模的增加,内部分行业业态内部和业态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促使交易成本降低和行业运作效率提高,这也会促使上下游之间材料、商品等交易和运输流通过程效率提高,从而优化供求关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流通业对经济发展影响中的金融乘数效应,主要是通过金融刺激流通业,从而呈现一定附加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这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机制解释:一是资金积累效应。资本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我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以资本驱动型为主的(董誉文,徐从才,2017),所以若论流通业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的供给是一项重要因素。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为流通企业创造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可以将资金有效地配置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从而实现流通业规模增长,进而对经济发展带来前面提及的规模效应。二是供应链效应。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各环节的衔接,对流通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使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便利化程度提高,从而使资金通过扩散分配到流通业所在供应链的许多环节,包括上游的原料供应商、生产供应商,流通业的仓储、物流、销售等各环节,以及下游的消费领域等等。因此,金融可以促进流通业与上下游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更加发挥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效应。三是贸易效应。流通业是承担大量的贸易活动的载体,因此贸易活动中双方交易效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生产与流通商之间、流通商与消费者之间提供更加便利化的资金结算服务,包括便捷的交易工具、提货担保服务等等,从而提升流通业的贸易运作效率,刺激流通业进一步增长。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拉动流通业发展,从而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新的贡献作用。由图1可以看出,二十年以来我国GDP、流通业增加值和金融信贷规模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
在不考虑金融因素的前提下,流通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可通过构建两者关系的计量模型表示,设定如下:
其中,i和t分别代表地区横截面和年份,Yit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Yit即表示对数化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用各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LTit表示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本文用各地区流通业增加值来衡量;e1it为随机扰动项,X1为控制变量集合,本文选取控制变量包括三个,即从三驾马车的角度纳入消费X11、投资X12和出口X13三个控制变量。这样选取控制变量,首先结合了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增长的普遍观点,其次可以用于验证本文的样本中三驾马车的驱动作用是否显著。在指标上,消费水平用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来衡量;投资水平用各地区人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出口水平用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G1表示控制变量对应系数构成的集合。
为了检验流通业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乘数效应,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即将金融作用于流通业和宏观经济的模型,与式(1)联立形成一个模型系统,检验系数的具体情况。其中,金融发展不仅影响流通业,还会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因此构建两个模型:
图1 1999~2018年我国流通业、GDP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增长趋势图
其中,式(2)主要反映了金融发展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式(3)主要反映了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FINit表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主要用信贷水平来反映,具体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X2为控制变量集合,选取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一是消费水平X21,二是生产水平X22,三是市场化水平X23。其中,消费水平的指标与式(1)相同,用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来衡量;生产水平用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均销售额(即人均劳动力的销售额)来衡量;市场化水平用各地区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占当地就业总数的比重来衡量。G2和G3分别为式(2)、式(3)控制变量对应的系数集合,e2it、e3it为随机扰动项。
综上,本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同时,有相关研究显示金融对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存在着门槛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罗玉冰,2017),因之它对流通业发挥的乘数效应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当然,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乘数效应是否存在金融水平的门槛效应,我们只要根据式(2)进行门槛效应实证即可。因之,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为示性函数,θ为响应的门槛值,G4表示控制变量对应系数构成的集合,E4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在地区横截面上选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不列入样本,在时间上选择1999~2018年,构成20×30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数据库。为了增强数据的平稳性,对X11、X12、X21、X22的数据也都做对数化处理。
根据hausman检验方法来确定联立方程模型每个子模型的估计效应,经检验三个子模型都是以固定效应模型最优。式(4)的三个子模型的回归结果分别呈现在表1的(4-1)(4-2)(4-3)三列。
由表1中的(4-1)可以看出,lnLT对宏观经济的回归系数值为1.0175,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较高。由此表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因此,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背景之下,通过发展流通业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显示了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地位。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贸易优势和资源要素集聚优势,流通业的发展相对中部、西部地区是率先的,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也显得更加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不断落实,除了东部地区以外其他区域的流通经济发展潜力也不断释放,中部地区近五年来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1%,西部地区为12%,增势都快于宏观经济。
表1 联立方程模型回归结果
表2 门槛值数量检验结果
表3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根据表1中的(4-2),lnFIN的回归系数为0.8531,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在我国流通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金融力量。金融信贷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显著地拉动流通业规模增长0.8531个百分点。按照沈志平(2018)、戴晶(2018)的研究,金融集聚与发展,可以显著促进流通业发展,本文的结论与之不谋而合。结合(4-1)和(4-2),金融在流通业刺激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从金融支持功能的角度来说,金融在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乘数效应。联立两者可以得到,通过金融的助推,可以额外地刺激宏观经济水平增长0.8680个百分点。
根据表1中的(4-3),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直接刺激作用也是显著的,金融信贷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显著地拉动宏观经济规模提高0.927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表明,我国金融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经济规模增长,也可以通过流通业等产业的间接渠道发挥乘数效应,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
观察几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在(4-1)和(4-3)中,X11和X12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了消费和投资这两架马车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重要贡献,但X13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出口这架马车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仍比较乏力。在(4-2)中,X21、X22和X23和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生产端、消费端的规模提升,都是促进流通业增长的有效驱动力,同时流通业作为贴近生产、消费两大市场的重要部门,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能加速其增长。
门槛效应首先需要确定是否存在门槛以及有几个门槛值。表2给出了不同门槛数量下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检验值拒绝了“存在一个门槛值”的零假设而接受了“存在两个门槛值”的零假设,于是可以认为该门槛效应存在两个门槛值,分别为-0.2312和0.6845。
表3给出了门槛效应的回归结果。总体来看,金融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金融信贷规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区间,临界值包括-0.2312和0.6845。首先,当lnFIN值不高于-0.2312即FIN值不高于0.7936时,金融发展对流通业的影响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尚未发挥对流通业增长的有力助推作用。根据定义发现,当金融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不高于0.7936时,金融对流通业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而也就无法在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金融乘数效应。其次,当lnFIN值介于-0.2312和0.6845时,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金融发展对流通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金融乘数效应。此时,金融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在0.7936和1.9828之间。第三,当lnFIN值高于0.6845即金融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高于1.9828时,金融对流通业增长又将产生负向抑制作用,因此将在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生反向的乘数效应。
由此可见,即使流通业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金融乘数效应,但该效应也带有门限转化效应。只有金融信贷规模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且与宏观经济水平相匹配时,乘数效应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若金融信贷规模过高,那么就容易形成“高信贷——高投资——高增长”的循环机制,而这种机制下又容易导致金融过度“避实就虚”,对实体的流通企业支持却有所放松,总体上是不利于流通业全面发展的,因而在流通业支持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中也将产生负向金融乘数效应。从现状来看,近20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基本上在1~1.5区间,2018年约为1.5,虽然与门槛值1.9828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从趋势来看是不断逼近的,因此未来对金融信贷支持倾向上应有所警惕。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业规模的扩大,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可见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地位是非常显现的。第二,金融信贷规模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从而通过中介效应渠道在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乘数效应,最终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第三,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金融乘数效应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门限转化效应,只有当金融信贷规模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且与宏观经济水平相匹配时,乘数效应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若金融信贷规模超过一定阈值,那么可能会导致出现负向金融乘数效应,反而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应进一步加大培育提升力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但是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仍是以追求速度型为主的,在业态升级、结构优化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政府应加大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扶持,鼓励流通企业自我革新,创新经营方式,提升流通产业效率,从而增强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边际拉动效应。第二,金融作为重要中介工具,应进一步优化对流通业的支持面。研究结果显示了金融在流通业支持宏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乘数效应,因此通过优化支持来扩大乘数效应,也是现阶段稳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流通产业量大面广,涉及到交通物流、批发零售和餐饮经济等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因此金融主体应坚持全产业链信贷支持的原则,优化对流通链上各个环节的融资配置,从而确保流通业资金运作相对稳定。同时,要严防金融“避实就虚”,适度支持电商等线上业态,但是要避免支持过度,降低金融风险,也要加大对实体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线上线下流通业均衡发展。第三,金融信贷要适度供给,应进一步处理好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乘数效应中含有一定的阈值转化效应,因此金融信贷供给也要确保在阈值范围之内,否则将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对此,政府部门首先应做好金融引导,通过政策倾斜促使金融信贷发放根据现实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在当前国家政策形势下,应积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支持符合绿色导向的实体流通企业,助推流通业高效发展;其次,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确保资金运用到有效的渠道中,谨防出现投机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流通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