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铮
[摘 要] 通过综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含义理清校企双方文化的差异与共同点,并结合对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的实证分析,探索校企合作文化的融合机制。
[关 键 词] 高职工科;校企文化;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0-0050-02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这个词语进行研究分析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基于文化概念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也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对它们也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本文主要从文化主体、载体、内容及客体等四个方面综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有以下特点:(1)在企业文化主体方面,基于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地理位置、国家制度、企业性质等因素存在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同一家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顾客、股东、员工的互动之間等都传递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如阿里巴巴在发展初始阶段的可信、亲切、简单到“独孤九剑”的九大价值观到近年来更是将客户摆在了首位,从价值观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客户、股东和员工三者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成为阿里的组织规范和行为标准。(2)企业文化的传播存在着不同的载体,如物体布局、组织规范、交往方式、制度标准等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却贯穿于企业与不同客体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不同的主体互动之中,这些载体有的可以被记录下来,有的则无法被记录,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去影响。(3)企业文化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基于企业追求效益、重视团队合作等特点,它包含了如企业的氛围、价值观、发展愿景、政治哲学、团队与个人声誉、思维模式等企业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数量、传播速度、理解与认同等个性差异,也会有所差异。中国社会研究院研究员刘光明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阐释,广义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文化的总称,而狭义上企业文化则是以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主的意识形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面谈及的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文化的内容。富士康的企业文化特征是“辛勤工作的文化、负责任的文化、团结合作且资源共享的文化、有贡献就有所得的文化”,这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文化积淀,也体现了企业与员工、客户及股东之间的关系。(4)企业文化的客体指的是企业作为主体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到的不同对象,而本文谈及的校企关系中,从企业文化的主体角色出发,学校则成为客体,而不同的客体同样由于组织关系、发展阶段、组织规模、行业特点、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因素,其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反之,从学校作为主体去研究校企合作关系则两者变化位置。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除了和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同样的文化内容外,主要因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还具备了较强的职业性特征。从文化主体来看,基于国家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背景、国家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发展规律本身的制约,反映在管理层、教职工、学生之间方面有所差异,甚至基于不同研究领域所形成的二级学院之间也有所差别;从文化载体来看,高职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办学理念、领导及办事模式、规章制度、实操实践、文体活动、建筑器物、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从文化内容来看,由于高校具备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因此包括了如教风学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知识技能、习惯情感、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绪等多方面内容。在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编写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制约。在实际的文化传播或者输出的过程中,不可能仅输出其中的一种内容,往往是多层次内容同时输出;从文化的客体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包含了诸如师生、家长、政府、企业等多方面。
总的来看,企业文化由于其营利的性质,属于市场经济下商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高职校园文化属于知识分子教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但是都是一种长期积淀的实践精神。企业文化是通过制度建立、人员管理、组织协调等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通过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科研等方式,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导向的文化类型,虽然两者在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一种长期积淀的实践精神,都是在不同场景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次,两者的文化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杨月坤在其主编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写道:企业文化是内部人员所认可、遵循、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而校园文化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建筑器物等传播倡导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两者虽有不同,但是却都包含了较强的职业性特点,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终点,却也是企业招聘和培养人才需求的起点。最后,校、企文化都体现了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校企在自身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追求更高利益的目的,同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人是主客体统一的关系,都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去促进人的最大潜能的发挥,逐步使得客体和文化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建立相统一的价值观。
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机制探析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的专业建设、文化活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各方面都与企业开展了较好的长期合作,本文是基于调查工科类专业的校企文化融合现状而总结的经验和反思。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正是基于它们的冲突和共通之处,才有了合作的空间和发展的契机。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类型的文化或同一类型文化中的不同文化特质之间,因其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逐步趋于整体化的一种过程。本文以文化整合的理论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方面去探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并且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发展与传承。
(一)建立由共建实训基地逐步向校中厂转化的物质保障机制
与政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是高校改善教学设备和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往往建设实训基地是一次性投入,且缺乏长久的人员及制度、资金的保障,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除了物资之外的参与度并不高,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能很好適应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而共建“校中厂”和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是“校中厂”的建设更多是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意味着校政企三方需要投入设备及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和行业当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带进学校,营造真实的或者高度仿真的生产车间物理环境,深化企业和政府参与“校中厂”的生产运作及人才培养过程,也是现代学徒制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的重要表现。
(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制度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了政府引导、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政府的政策导向、法律保障、资金保障是推进校政企合作的发展动力。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制度的缺失,企业或者学校都需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因此规范的符合双方利益需求的校企合作准入、退出机制、监督运行制度、质量考核制度等是促进双方合作的重要保障。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三者可以互相发挥自身特色,如政府发挥地域管理和财政保障等优势,吸引企业来校投资建设,并且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生产加工流程及工艺标准制定等方面,同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将企业的部分组织管理模式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进行融合,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三)建立由订单班逐步向产业学院发展的行为保障机制
目前,学校校企合作开设的订单班共计88个,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与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了6个产业学院,如与永和建筑集团共建的永和建筑学院,与星艺集团共建的星艺建筑学院,与龙健集团共建的龙健音乐文化学院等。在订单班学生的行为模式管理中,以茂化建订单班为例,主要通过实训室建设打造企业的车间物理环境,通过教材开发、实训室操练、企业高工授课等方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班早课文化、工装文化、团队建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企业精神口号、制作工艺标准等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通过塑造学生的行为模式,最终培养出更适合岗位发展需求的人才。一般合作开展的产业学院,是在订单班良好合作上的进一步深化,共建产业学院不仅仅限于培养人才方面,更是产学研全方位一体化基地,如新专业的构建、创业项目孵化、科研项目合作、人才知识体系更新、管理层的改变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深入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校企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四)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和岗位,都需要这种精神。在校企合作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有利于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学校文化育人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文棠.中国文化的整合与认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杨月坤.企业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