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 韩慧仙
[摘 要] 科研育人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最重要的突破口。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得出:科研育人机制不完善、未形成科研育人的氛围、功利化凸显是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困境。同时提出:健全科研育人的机制体系、优化科研育人环境、基于“制作中习得”的教学手段、发挥科研导师制的育人功能、发挥创新创业培育项目的育人功能等对策,以期为高职科研育人提供方案。
[关 键 词] 科研育人;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0-0040-02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首次在高等教育的指导文件中出现“科研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而科研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沈光权在1988年发布的论文——《浅谈高校科研育人》中首次提出科研育人这一概念,并明确提出高校科研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国外没有明确对科研育人进行研究的文献,在国内,笔者以“科研育人”作为篇名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两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2015年之前对科研育人的研究文献不多,2015年后,科研育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仅2019年,发表与科研育人有关的文献就有70多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对科研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育人的意义、特点和内涵
张德江(2012)指出,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科研应以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刘建军(2015)提出科研育人的内涵是通过科研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科研育人是实现科学探索与实践育人的统一。刘在洲(2019)提出科研有一種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能帮助学生发现自然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阮一帆(2019)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科研育人的重要性,科研育人是规律与目的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科研育人与其他育人方式协同
李淑清(2006)提出了科研育人与教学育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科研育人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朱婧(2020)提出“科教协同育人”,全面挖掘学生科研潜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蒋群(2019)提出实验教育与科研育人统一的育人模式,开展自主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和科研素养。
(三)科研育人对某特定群体(研究生、本科生)影响研究
肖春(2016)分析了高校科研育人中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指出科研育人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程立平(2019)探讨了科研育人理论内涵,通过特定本科专业科研育人的实践,分析了本科科研育人的问题以及实施对策。
目前,关于科研育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存在研究不全面等问题:(1)高等教育科研育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职科研育人的研究极度匮乏;(2)科研育人理论与价值研究的较多,缺少对高职科研育人实践研究;(3)缺乏高职科研育人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
二、高职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育人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缺乏经费与制度保障机制。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为核心任务,不仅要培育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然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实践条件和经费作为支持,高职院校在科研育人经费上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导致科研导师缺乏科研项目,客观上限制了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科研导师在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要垫付一定的资金,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成果导向评价体系,限制了科研导师的积极性。
(二)未形成科研育人的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氛围远不及教书育人氛围,很难感受到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广播、网络宣传很少,教室、实训场地很难看到科研育人的事迹介绍。科研育人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以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导致科研活动只关注成果,忽略了科研过程中的育人功效。
(三)功利化凸显
一方面目前学校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申请项目都离不开论文、专利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部分科研导师出于个人发展考虑指导学生,然而这种指导仅限于科研方法的指导,学生仅是其科研实践的帮手,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科研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申请专利的目的也很明确,在于拿奖学金、入党争优、保本等事项,而并非个人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科研育人对策
(一)宏观层面
1.健全科研育人的机制体系。要使高职科研育人落地,必须在校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教师可以与考核、职称评定联系起来,学生可以与评优评先联系起来),健全科研育人的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引导科研导师开展科研育人。首先,科研育人制度的制订要因校制宜,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科研育人制度要结合本校主流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制订,在科研育人的内容上应该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规则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要建立以科研处为监督,各个系(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科研育人实施体系,在实施层面,对科研导师与学生,不仅要有奖励措施,更应该有监督惩罚条款。最后,科研育人制度保障上,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足额保障科研育人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当然,对科研育人优秀的科研导师以及积极参与的学生,设立科研育人奖励基金。
2.优化科研育人环境,营造科研育人氛围。科研育人文化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因而,更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研育人的浓郁氛围,注重科研育人的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科研育人宣传力度,要对学校科研育人的政策进行宣讲,在学校官网和官微上不定时推送,同时,加大国内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典型案例的宣传,在本校开展科研育人导师和优秀学生评比活动,树立学校科研育人的典型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全校树立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定期组织科研育人的主题活动,科研处组织学校层面的科研育人的专题讲座,每个学期发布面向学生的科研课题、科研挑战赛,系(二级学院)配套相应的活动,同时借助学校官微等网络平台,定期发送活动消息和展示科研导师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三是打造科研育人团队,加大科研导师与学生的互动频次,让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科研导师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科研素养。
(二)微观层面
1.基于“制作中习得”的教学手段,实现创意项目落地。当今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经济、创意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在培训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制作产品促进创意的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因而,科研育人应该注入“制作中学习”的创客教育理论。学生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创客项目,利用创客空间,按照“选题调研、创意构思、产品制作、优化迭代、路演分享”的学习过程,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科研素养。
2.发挥科研导师制的育人功能。建立“科研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采取科研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教研室微调为辅的方法,在大一进学校后,各个科研导师把科研项目以及选人要求及时公布,并且在对应的专业进行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科研导师的课题。到大一下学期开学之初,各个科研导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各专业导师均指导4~8人,类似于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在接下来的两年半的时间里,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以所参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实践技能,熟悉了攻克技术技能难题的科研思路。
3.发挥创新创业培育项目的育人功能。在学校层面每年资助50~100个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各个系(二级学院)配套相应经费资助本系(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学生可以转化科研导师给予的项目或者自身的创意,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项目的研究,开展项目样机产品制作、产品改进、推广等相关活动,对于优秀的项目,由学校推荐参加“互联网+”“挑战杯”“黄炎培”等创新创业比赛,在指导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引导,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培养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德江.论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力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7-19.
[2]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15(6):34-35.
[3]刘在洲,段溢波.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价值与意蕴本源[J].湖北社会科学,2019(8):170-174.
[4]阮一帆,许欢.高校科研育人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152-154.
[5]李淑清.教學育人、科研育人和教改育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6):79-80.
[6]朱婧,李艺,王月.本科生“科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从环境专业全程科研训练出发[J].广东化工,2020(2):193-194.
[7]蒋群,何丽明.强化实验教学育人职能 培养科研型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53-155.
[8]肖春,毛诗焙.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成才之路,2016(6):70-71.
[9]程立平.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07-309.
编辑 郭小琴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2020年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XSP20YBZ182)。
作者简介:刘彤(198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客教育与机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