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点燃孩子们创新的火苗

2020-08-19 07:49赵艳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棒平行四边形情境

赵艳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线数学教师的目标追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新。

一、优化学习氛围,唤起创新兴趣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最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的羞涩,没有不敢表达的胆怯。如,在教学“约分”时,例题讲完后让学生回答:“一般情况下,约分应该约到什么情况?”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学生乐于各抒己见,“约到不能再约”,“约到最简洁的分数”,“约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约到分子和分母互质”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深浅不一的表达。同样,不论学生思维的深浅,教师都应该给予合适的评价、积极的鼓励。正如《新课标(2011版)》所示,在课堂上,要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能给所有学生一个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久而久之,经常也会有创新的思维。如,课后作业“想一想,1+2+3+…+2017+2018+201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请写出理由。”学生一共提供了七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正是因为课堂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发散。将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展示,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思维主动性,潜意识的唤起了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可见,给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能让探究极具开放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将学生每4个人一组,提供各种操作工具(不同大小的圆片、细绳、直尺、实验记录表等),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学生尝试了‘围圆的测量法,即用细绳将圆片绕一圈再用直尺测量出细绳的长度,也就得到了圆的周长;尝试了‘滚圆的测量方法,即将圆片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滚一圈,停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尝试了‘折叠的测量方法,即把圆进行多次对折,测量出一份圆弧的近似长度再计算出圆的周长。小组成员合作互助,产生多种不同的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促进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创造灵感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多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悄无声息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一)引导质疑,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相信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的机会。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一个学生用小棒演示完“9+5”的思考过程时,教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提问。“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l根放到9根里?”“为什么不从9根里拿出5根放到左边的5根里?”…“为什么要凑十?”老师在肯定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的同时问到:“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辩驳中解疑、释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强于解决问题就是唤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指导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实现自己创造的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是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实践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指导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操作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直观的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为了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转化为了长方形的宽,面积没有发生改变。进而组内交流,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面积公式。类似这样有效的操作,在三角形的面积探究、梯形的面积探究、圆的面积探究等几何方面都适用。

同时,在计算方面,指导学生操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34-20小棒操作是:先摆出3捆4根,再拿走2捆,剩下1捆4根。34-2小棒操作是:先摆出3捆4根,再拿走2根,剩下3捆2根。操作对比,理解为什么前一次是从3捆里拿走2捆,后一次是从4根中拿走2根?这样,通过操作能够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算法。进而,34-8小棒操作:先摆出3捆4根,然后拆开1捆与旁边的4根合并为14根,再从14根中拿走8根,剩下2捆6根。与前两次操作对比,理解为什么这一次要先拆开1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4减8不够减,必须拆开1捆,以一当十。神奇的小棒,有效的操作,巧妙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计算的算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也让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趣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乐趣。

三、创设成功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洞察学生内心强烈的成功愿望,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有这样一道图文应用题例题:

一部分学生用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式为10-2-3=5(颗)。还有学生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列式为10-2+3,式子引起了学生的讨论,能先算加法吗?不能,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先算加法呢?学生感受到必须要引入新的符号。在一系列的符号创作和想法交流中,小括号被‘创造出来了,算式修改为10-(2+3)=5(顆)。同时,学生也深入的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在这过程中,学生成功的成为‘创造者,内心无比的欢欣鼓舞,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趁热打铁,在学完图文应用题之后,出示练习题,题中或缺“已知条件”,或缺“问题”。先让学生辨别缺了什么,再鼓励学生将缺了的那一项补充完整,并让全班学生来做他编的这道应用题。这样,学生的‘创造热情高涨,同时也慢慢地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了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除了讲授经典的画图法、枚举列表法、枚举调整法、假设法、方程法,也可以创编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和理解。课本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可以创编这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你手里有一根魔棒,一挥,所有的鸡全都飞起来,所有的兔全部举起前两只脚站立起来。”学生很认真的想象,自然能明白一共少了8×2=16只脚,所以兔子少了26-16=10只脚,兔子有10÷(4-2)=5只,鸡有8-5=3只。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也会类似的创编故事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你是小魔仙,说变、变、变,所有的鸡的翅膀都和脚一起站立在地上,和兔子一样有4只‘脚。”这时,一共有4×8=32只脚,多出的32-26=6只脚就是鸡新长的‘脚(即鸡的翅膀),所以鸡有6÷2=3只,兔子有8-3=5只。这样的故事情境创编,既能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轻轻松松的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都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情境来优化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都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通过这样的策略教学,使学生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大胆创新的魄力,积极创新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德润园小学)

猜你喜欢
小棒平行四边形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巧移小棒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风车转转转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摆六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