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0-08-19 12:56俞淑英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做中学陶行知小学数学

俞淑英

【摘 要】“做中学”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细化,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学习,“做”便是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做中学”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基于学具“做中学”、基于图示“做中学”、基于问题“做中学”、基于合作“做中学”能够促进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高阶思维、促进数学反思、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陶行知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小学各科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操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三大方式之一,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以及《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做中学”十分重要,所谓“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学习,“做”便是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数学新知,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一、基于学具“做中学”,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开展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已有的形象化认知来理解某些抽象化的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借助各种有效工具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将“做中学”的理念根植于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增强对新知识的联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进行教学时,借助了牙签作为“学具”引导学生开展操作学习。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通过“16加5等于几?”这个问题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有学生由于混淆了个位与十位,将最终的结果算成了66。通过互动问答,教師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满十进一”,于是,教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辅助小工具——牙签。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教师,分别数出16根牙签和5根牙签,分开摆放在桌子上,并透过投影仪展现给其他同学看。接着,教师让这名同学从5根牙签中拿出四根,再从16根牙签中拿出6根,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数一数共几根。这样一来,屏幕上便出现了两堆数量为10的牙签以及1根单独的牙签,牙签的总数量是21根。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学具的辅助下开展操作活动,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满十进一”。这样,原本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就直观化了,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他们深度化的数学学习。

二、基于图示“做中学”,培养高阶思维

人的四肢依靠大脑发挥的指令而行动,用手去“做”也是活跃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去“做”,就是通过手的锻炼,也是让眼睛、大脑等多重感官相互配合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双手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大脑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平均数”一课进行教学时,借助了一道思考题鼓励学生通过“做”而掌握运算规律与方法。这一个问题情境是这样设计的:“赵同学、钱同学、孙同学和李同学四人参加了跳绳比赛,他们各自的成绩分别为228个、234个、230个以及240个,这四名同学的跳绳平均数是多少个?”。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的使用公式“平均数=总个数÷总人数”进行计算,但是却有一位学生的计算方式与众不同。这位学生先是通过(234-228)+(230-228)+(240-228)=20(个)计算出四人之间的个数差值,接着算出平均值20÷4=5(个),最后在将四人中的最小值与差值的均值相加228+5=233(个)。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计算方式都很迷茫,也很疑惑为什么计算出来的结果同样是233。

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一疑惑,教师便将“做中学”的理念落实于教学之中,通过画图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根长度相等不同颜色的线段,分别代表赵、钱、孙、李四位同学,又将钱、孙、李三名同学多出的部分用线段表示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很快便理解了为什么要计算出差值这一做法。

三、基于问题“做中学”,促进数学反思

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做中学”理念的正确认识,设置的练习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会儿要求学生做这,一会儿要求学生忙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并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活动体验,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做中学”理念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与教材要求,为学生设计一个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反复的练习和操作中感知数学、深化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操作中的指导与反思,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在操作中树立正确的认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的在反思中不断深化个人的认知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进行教学时,抛出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先是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将其对折,并将其中的一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此引发第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能不能自己试着折出?”于是,学生纷纷在半圆的基础上再次对折,得出了半圆的。教师又进行二次提问“在对折的过程中,图形有了哪些变化?”有学生答:“整体的圆形没有变,但是不停的对折,所出现的小图形在不断的变化”也有学生答:“分数的大小没变,但是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接着,教师进行了第三次提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不断折叠的圆形图片,发现分子与分母的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如果用式子表达,可以看作是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整数。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过层层递进式的提问与操作,将数学理论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深化了自身对于分数基本性质的认知,有效达成了本轮课堂的教学目标。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反复的实践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与反思中深化个人的认知,既是“做中学”理念的有效运用,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基于合作“做中学”,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难题,这也是“做中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可以学习和吸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取长补短。因此,数学教学要以合作为主线,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进行教学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整理与归纳能力,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利用放学时间观察一分钟内校门口车流量的情况,并进行梳理统计。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车子如果太多了数不过来怎么办?”有学生提议“我们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分工数不同颜色的车子,再合到一起不就可以了吗?”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在合作统计中学生们很快便统计出了结果,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中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当前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教师要以“做中学”为目标,基于学生当前阶段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享受数学的乐趣,获得“做中学”的技能,促进个人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尽管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想有效落实“做中学”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教师也要树立起“做中学”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与感知数学理论,学会反思自己,最终实现“做中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黄志清.从“坐中学”走向“做中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28).

[2]傅子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96).

[3]王彦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做中学”实践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

[4]李勇.例谈在“做中学”中培养学生教学素养的策略[J].小學教学研究,2018(04).

猜你喜欢
做中学陶行知小学数学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