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14时50分,随着开城工业园内的一声巨响,朝韩联络办公室轰然倒塌,半岛局势再次陷入对峙局面。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影响至今犹存。
据新华社消息,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中国、美国、苏联等18个国家不同程度卷入的战争在世界史范畴被称作“朝鲜战争”,而在中国,更多被称为“抗美援朝战争”,只此一点,便显示出朝鲜战争在国人记忆中的特殊地位。
开篇 一个无名之辈信手将半岛“劈成两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造成的伤痕依然未能愈合”,战争历时37个月,据估计,近450万人在战火中丧生,直到今天,尽管两国边界的板门店风景如画,朝韩两国士兵仍在三八线(北纬38度线)附近250公里长、4公里宽的非军事区严格把守,保持对峙状态。而这,也是半岛僵局的缩影。
半岛僵局,正如当时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国家割裂一样,是美苏争夺与对抗的结果。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第二天,史蒂柯夫将军的集团军攻入朝鲜,并迅速向南推进。当时,美军正忙于对日本的占领,离朝鲜最近的部隊还在600千米外的冲绳。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陆军部尽快拿出一个方案,阻止苏军继续南下。
陆军部部长助理麦克洛伊和助理国务卿邓恩、海军部代表巴德等人当即在五角大楼连夜举行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方协调委员会会议,商量如何迅速派军队到尽可能北面的地方去受降。
到这时他们才发现,他们手中根本没有军队可以调动,美国军队能够在这座半岛的最南端釜山得到一个立足点就算万幸。这让气势正盛的美国心有不甘。陆军部部长助理紧急命令下属制订“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至于被俄国人拒绝的界线”。
几位将军匆匆跑进会议室,一边嚷嚷“我们必须赶快画出一条线”,一边指手画脚,命令手下在下午4时之前务必拿出办法。
一个名叫博尼斯蒂尔的上校在地图上沿三八线画了一条红线,对美国助理国务卿腊斯克说,这条线可以大致平分朝鲜。腊斯克立即拿上地图去向上司报告,很快便获得了杜鲁门总统的批准。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立即发出关于受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其中确定以三八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
使美国感到惊异的是,斯大林不仅没有异议,还从已占领的仁川、开城一线回撤。
美国原以为苏联能同意以北纬37度线作为分界就不错了。像现在这样划分,美占区不仅有朝鲜古都汉城(今首尔),而且还有仁川和釜山两个最好的港口。
就这样,三八线成了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一个千年古国就像一块蛋糕,被信手“劈成两半”。
然而,分界线并没有为半岛带来和平。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半岛南北地区先后成立大韩民国(以下简称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北朝鲜),随后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军,朝鲜半岛对抗加剧,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本专题以时间顺序,用50个问题,串联起朝鲜战争中的50个历史细节。
上·半岛局势因何动荡
1、半岛动荡的种子如何埋下
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感到很头疼。他认为,过去几个世纪试验过而且总是失败的各种权宜办法,都已过时或不足以应付战后世界新格局,必须建立一个范围广泛的国际组织,才有可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他也知道没有其他大国的参与,这一设想不过是另一个“国联”式的海市蜃楼。
因此,罗斯福极力建立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良好个人关系,认为这是几个世界巨头之间保持思想一致并且友好相处的最好办法。对于意识形态问题,他并不是特别在意,“我只要说服斯大林一个人就行了。他讲了话就算数”。罗斯福在意的是,一个由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既符合现实力量的对比,又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被称作美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就连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后来也忍不住称:“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在罗斯福的雅尔塔拼图上,朝鲜是无关宏旨的小碎片。建构“雅尔塔世界”的要点只有一条,就是美苏必须有彼此明确的势力范围,维持平衡。于是,他对刚刚结束了几十年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作出了漫不经心的安排:国际托管20至30年。
正极力为在二战中付出巨大代价的苏联谋求高额回报的斯大林,更看重的是旅顺港、中东铁路、外蒙古和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夺去的俄国领土。在获得罗斯福对上述利益的保证后,他同意国际托管朝鲜,“只是时间不要太久”。
大国领袖们对小国命运的漠视,就这样播撒下了导致朝鲜半岛战祸丛生的第一颗种子。
2、杜鲁门为何盯上朝鲜
1945年4月12日下午5时左右,时任美国副总统哈里·S·杜鲁门突然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电话,让他赶紧去白宫。
“哈里,总统已经去世了。”罗斯福夫人悲痛地告诉急匆匆赶来的杜鲁门。
一阵震惊过后,杜鲁门镇定下来,问道:“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她回答:“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吗?因为现在遇到麻烦的是你。”
罗斯福夫人并不是唯一一个认为杜鲁门遇到了麻烦的人。按法律,罗斯福在任期内去世,理应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然而,二战还未结束,人们难以理解有谁能够接替“巨人”罗斯福的位置,更不用说这位来自密苏里的“小个子男人”——杜鲁门同时代的一些人这样轻蔑地称呼他。
杜鲁门在回忆录里写道:
在最初几个月里,我发现一个人当了总统就好像骑上了老虎背。他必须一直骑下去,不然就会被老虎吃掉……我曾经在波茨坦会晤丘吉尔、艾德礼(时任英国首相)和斯大林,努力促使三大国更密切地合作。但是,尽管我再三努力,同苏联还是越来越难以相处。
在杜鲁门时代,对抗代替了合作,与“邪恶帝国”的斗争超过了东西方在共同利益上的妥协。
1946年3月成立的美苏联合委员会,决定建立朝鲜临时政府协助中、苏、美、英四国共管。但杜鲁门不相信与斯大林的君子协定,斯大林也不信任杜鲁门。
从1946年起,美国军方开始认为朝鲜是美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应该从军事上占领并用作反对苏联的前进基地。美国陆军部在1946年提出的建立永久性海外基地的计划中,规定向南朝鲜投入巨额军费,帮助修建骨干公路、军用机场、海军基地等。1947年,杜鲁门派特使到朝鲜视察后,支持南朝鲜进一步加快扩军备战步伐,计划在两年内把南朝鲜军扩编到10万至15万人。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公开表明美国要当“世界警察”。
1948年5月,美国无视此前与苏联达成的国际托管朝鲜的共识,假手联合国在南朝鲜组织选举,准备建立朝鲜民主共和国,宣称自己是代表全朝鲜的政府;随后,苏联以牙还牙,支持北朝鲜建国。自此,朝鲜事务被大国间的对抗拖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3、1.38亿卢布和2亿美元,金日成和李承晚的战争准备
金日成1912年出生,亡国之痛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极强民族自尊心的人。在中国参加抗日联军的日子里,金日成找到了可以帮助朝鲜民族独立的国际力量。1945年,金日成和他的战友们回到未完全独立也未完全统一的祖国,开始为毕生理想的最后实现而奋斗。
与金日成相比,1875年出生的李承晚已是一个垂垂老者。在杜鲁门政府操纵的“选举”中,他当上了“大韩民国总统”。
1948年12月25日,苏联军队撤出朝鲜,朝鲜半岛的局势日趋紧张。从1949年1月到4月,南朝鲜军在三八线挑起军事摩擦事件共37起,并秘密向三八线附近调集4万军队,给金日成造成极大压力。出于安全的需要,金日成两次向苏联请求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并要求援助武器。斯大林考虑到美国可能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联,所以没有同意。
1949年3月,金日成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与斯大林讨论北朝鲜的安全问题。斯大林表示:没有必要害怕南朝鲜。4月,莫斯科情报称,南朝鲜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就于6月对北朝鲜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两个月结束战争。这让斯大林非常担心,毕竟当时金日成只有3个步兵师,缺乏武器,而南朝鲜却有6个经过美军训练的全副武装师。因此,苏联方面提议,应与中国协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官兵送回朝鲜,编入北朝鲜人民军。
6月11日,李承晚公开宣布,南朝鲜准备给共产党人一个毁灭性打击,使平壤的不安情绪加重,苏联也开始认真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苏联一边将军事装备运抵北朝鲜,帮人民军把兵力扩充到9万人,一边坚持认为金日成应极力发动和平统一攻势。9月,金日成表示“他们能够在两个星期之内占领南朝鲜,最多两个月”,希望得到莫斯科的支持,被斯大林拒绝。此后,在以金日成为首的劳动党的倡议下,南北朝鲜72个政党和社会团体组成了祖国统一民族统一战线,并通过宣言提出了具体方案,主张和平统一朝鲜。
同年,美国向李承晚提供价值近两亿美元的武器,李承晚已为武力统一朝鲜准备就绪。
1950年2月,李承晚率“参谋总长”等高级军官访问东京,直接听取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军事建议。从东京回来以后,李承晚召开高级军官讨论“北伐计划”。4月,南朝鲜军部署在三八线上的第一梯队已达5个师,另有3个师作为进攻预备队。
斯大林最初对金日成的支持程度远比不上美国人对李承晚的热忱。直到1950年1月,斯大林才在给苏联驻朝鲜大使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情绪,但他必须懂得,诸如他想要着手解决关于南朝鲜这样一件大事,需要有周密的准备……告诉他我准备在这件事上帮助他。”
根据斯大林的提议,金日成于3月30日秘密访问莫斯科,一直到4月25日才回国。苏、朝双方商定,苏联对北朝鲜的军事援助将采用有偿的方式进行。北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万吨其他矿石来换取价值1.38亿卢布、足够装备3个师的苏联武器、弹药。苏联派出了以瓦西里耶夫中将为首的苏军顾问组,协助制订作战计划。
对于美国右翼势力来说,要保住环太平洋防线,遏止所谓共产主义进攻,他们太需要一场战争了。《朝鲜战争内幕》一书爆料:几乎所有的军事情报部门,都有意地忽略了人民军的进攻准备;而南朝鲜军官对在6月要发生的事情预先有所知晓;联合国派驻朝鲜的一名台湾观察员,事先准备了一份可以证明是北朝鲜进攻而南朝鲜是处于守势的报告;最有意思的是,在一次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有人指证一些台湾商人似乎知道要爆发战争,而事先囤积大豆牟取暴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4、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谁出了這个主意
艾奇逊被许多人看作二战后“美国世纪”的缔造者之一,“他对杜鲁门主义所起的作用大于杜鲁门,对马歇尔计划所起的作用大于马歇尔”。这样的称许虽有溢美之嫌,却也足以说明艾奇逊在美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分量。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艾奇逊的日子正难过。蒋介石政府败逃台湾后,美国国内一些报纸不断地攻击艾奇逊,称他没有全力支持蒋介石,导致美国丢掉了中国。在是否承认红色中国的问题上,艾奇逊一直留有余地,绝不把与中国和解的大门完全关上。在他看来,中国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苏联的卫星国”,中国是一个地缘大国,自有其独特的利益。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努力在中苏之间打进一个楔子,这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不会为保护台湾和南朝鲜而直接采取军事行动。这引起了美国右翼势力的歇斯底里,他们攻击艾奇逊在太平洋地区搞绥靖政策,甚至说在国务院里潜藏着一个共产党集团。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艾奇逊就提议:
一、空军和海军应向南朝鲜军队提供全面支援。在目前可将活动限制在三八线以南。
二、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即台湾)的进攻,告诉国民党人也不要进攻大陆,告诉第七舰队,如有必要,可阻止他们这样做。
三、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队,并加速援助菲律宾军队。
四、增加对印度支那的援助,并告诉法国人我们要派一个强大的军事使团去。
五、在明天上午召开的安理会会议上,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新的决议案,号召联合国会员国给南朝鲜援助,以回击武装进攻和恢复这一地区的和平。
这些建议得到杜鲁门的批准。艾奇逊的立场彻底转变,标志美国迈出卷入战争的第一步。
5、美国卷入战争只用了短短5天
杜鲁门的女儿玛格丽特回忆:“从获得消息时起,我父亲明确表示,他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接到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时,态度平静,甚至无精打采。
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则安之若素。他对客人们说:“假如华盛顿对我不加妨碍的话,我可以把一只手绑在背后,只用一只手就可以对付。
6月26日,从朝鲜传来的消息令白宫感到沮丧:南朝鲜军节节败退,北朝鲜的人民军则步步进逼。美国军事顾问团怀疑李承晚的部队能否坚守住汉江这条三八线与汉城之间唯一的天然屏障。下午3时15分,南朝鲜大使张勉向杜鲁门转递了李承晚请求提供援助的信。杜鲁门回忆说,张勉“显得很忧郁,几乎要掉出眼泪来”。显然,局势已经异常严重。
当晚9时,杜鲁门在布莱尔大厦召开紧急会议,美国的军政要员们一致同意了艾奇逊在会上提出的五条建议。杜鲁门兴奋地补充:“五年来我一直努力防止出现朝鲜危机,现在这种情况既然出现,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支援(南)朝鲜。”
6月27日,杜鲁门率国务院和国防部要员与国会领袖会谈,预备向联合国提交的决议案得到国会议员的一致同意。当天下午3时左右,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直到深夜11时50分,在苏联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安理会以7票赞成,1票(南斯拉夫)反对,2票(印度和埃及)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紧急制裁案”。
6月28日,杜鲁门在白宫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朝鲜局势。对于是否轰炸北朝鲜,杜鲁门拿不定注意,他最后说:“我们不会那么干。”尽管他在不到24小时之后便改变了态度,但麦克阿瑟早已口授了一份给远东空军副司令的电报,命令他“立刻摧毁北朝鲜的机场”,并不准他声张。这是麦克阿瑟自朝鲜开战以来第一次僭越。
6月29日,麦克阿瑟派往朝鲜的先遣调查团发来消息称,如果美国地面部队不投入战斗,已不可能恢复战前的分界线状态。北朝鲜军已攻克汉城,并肃清了那里的李承晚军队,现正继续挥师南下,直指南朝鲜政府的临时所在地水原。
根据杜鲁门的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麦克阿瑟:在朝鲜使用地面部队,但目标是保障远离战区的釜山的港口、飞机场和交通设施;准许动员海军和空军在远东的全部力量打击三八线以北的一切军事目标,但要“特别注意,在北朝鲜的行动应清楚地止于满洲和苏联边境”;“如果苏联部队积极攻击我们在朝鲜的作战行动,你部可自卫但不能采取使形势恶化的行动,并应向华盛顿报告情况”。
6月30日凌晨,杜鲁门同意先派一个团的兵力投入战斗。
当天下午1时22分,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麦克阿瑟“取消关于限制使用陆军的规定”,授权麦克阿瑟可以将陆军投入朝鲜的战斗。
至此,杜鲁门政府终于迈出了使美国全面卷入战争的最后一步。随着7月5日第24师第1团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投入作战,美国正式参加了朝鲜战争。
一般说来,地面部队投入战斗就意味进入战争状态。杜鲁门未经事先宣战,也未经国会同意,便决定了美国所面对的战争与和平的选择,这在以往的情况下会遭到国会的强烈抵制,但这一次国会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既成事实,因为介入朝鲜战争几乎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
在杜鲁门看来,这不过是将轻易完成的一次“警察行动”。艾奇逊则觉得朝鲜像“在鲸之战中被碾碎的一只小虾米”。
6、即将赴东德的柴成文因何连夜被周恩来召见
1950年6月30日晚,北京,柴成文将军坐上了外交部专车。由于即将赴东德在驻外交使团任职,他一直等着外交部找他谈话。岂料坐上车后,他发现目的地改成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要亲自见他。
“总理找我肯定是交代出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任务,虽然总理兼外交部长,那也应该是外交部人事司找我,怎么是他亲自找我谈话?”“管他的呢,好久没见总理了,能见总理岂不更好!”柴成文想了一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西花厅门口。
周恩来一看到柴成文,就问:“你见到伯承了吗?他同你谈了没有?”柴成文答道:“我27日到京,等着外交部谈工作,还没有去看刘司令员。”(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的刘伯承当时正在北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而柴成文刚从西南军区情报处调到北京)
周恩来摆了摆手,说:“不要你去柏林了,聂老总建议你去平壤。朝鲜打起来了,美国杜鲁门政府不仅宣布派兵入侵朝鲜、侵略台湾,而且对进一步侵略亚洲做了全面部署。他们把朝鲜问题同台湾问题联结在一起,同远东问题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派人同金日成同志保持联系。倪志亮还在武汉养病,一时去不了,现在要你带几个军事干部先去。”
短暂停顿后,周恩来意味深长地望着柴成文,问道:“你有什么意見没有?”
柴成文的脑子转得飞快:这太意外了!他都开始学习德语了,怎么又改成要去朝鲜,一点儿准备也没有!但他很快平静下来,起立正色答道:“总理,我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就这样,柴成文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了身份转变。
周恩来交代了具体任务:请柴成文带几个军事干部到朝鲜充当军事观察员,但不要以观察组或联络组的名义,而是以中国驻朝鲜外交使团的名义进行工作。
7月8日,柴成文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身份,率领参赞倪蔚庭、薛宗华等人组成的代表团乘火车离开北京。10日,代表团到达平壤。当天下午5时,金日成接见了柴成文一行,向代表团介绍了人民军自开战以来势如破竹的战况。
7、麦克阿瑟用士兵的生命换取时间
1950年6月29日中午,麦克阿瑟乘坐B-34型座机“巴丹”号抵达水原机场。他戴着墨镜,身着皮夹克,戴一顶镶金边的帽子,胸前挂着一架望远镜,神气活现地走下舷梯,抱住前来迎接他的李承晚。李承晚望着他,喃喃地说:“我们的处境十分险恶。”麦克阿瑟拍拍李承晚的肩膀,说:“请放心,美军会有办法顶住北朝鲜的进攻。”
为了加强汉江防线,阻止人民军渡过汉江,6月30日,美国远东空军几乎将其全部力量用于攻击汉江大桥和集结在江北岸的人民军。尽管如此,人民军当天下午就突破了汉江防线,向南挺进。
南朝鲜军在人民军的凌厉攻势下,全线崩溃。
7月20日,人民军占领大田。大田战役歼敌3万多人,重创最先入朝的美军第24师。
美军第24师第29步兵团3营受到的打击最为惨重。
当时,屡次受挫的麦克阿瑟急需部队——任何部队均可。7月20日中午,一艘运输船驶入冲绳,运来400名未经训练的新兵,补充到第29步兵团仅有的第1营和第3营。由于麦克阿瑟催促,该部队于7月24日到达釜山后立刻开赴战区的中心晋州,被推上前沿阵地。当时,他们的步枪和迫击炮还未经试射,0.5口径的机枪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防护油。
7月26日,第3营到达前线刚刚几个小时,就在河东附近进入人民军的伏击圈,军官们疯狂地呼叫上空的美国飞机,但无线电失灵,飞机飞走了,没人觉察到地面发生的惨剧。美国步兵们争先恐后地渡过深涧逃命,他们为了游泳甩脱战斗靴、衣服甚至武器。人民军冲到涧边,不慌不忙地消灭了大批美军。据一名幸存者说:“他们穷追猛打我们,就像在射杀从野火中逃命的兔子。”据记载,第3营投入战斗时约有757名士兵,两个月后美军夺回河东地区时,阵亡登记队找到了313具第3营士兵的尸体。一名北朝鲜俘虏供认,他的同志还抓获了大约100名美国俘虏。
麦克阿瑟告诉过参谋长联席会议,他打算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时间和空间。对他而言,300余名美国士兵丧命的河东惨败在整个战争中根本不算什么,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甚至一句也不曾提及。
战争爆发一个多月,人民军解放了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似乎胜利在望。金日成决心在8月31日发动第五次战役——釜山战役,一举解放全国。麦克阿瑟为挽回败局,决定投入更多兵力,“8月将从日本投入最大一批部队”。
8、朝鲜战场第一个被俘美国将军的倒霉故事
几乎整个7月,美军第24步兵师师长迪安把一营又一营的士兵投放到人民军挺进的道路上,这种零敲碎打的办法迟滞了但却从未阻止过人民军。战争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美军向南节节后退,已接近崩溃境地。迪安说:“阻止这些朝鲜佬就好比是用渔网堵漏。”
7月20日黎明前,人民军的坦克突进大田,射击声把迪安和他的士兵们惊醒。在此之前,迪安和他的部队坚守了20天,疲惫不堪,代价惨重。
20日早晨,迪安发现自己处于“将军无用武之地”。他把战斗降低到单兵作战的原始水平,“或许我们还能对付个把坦克”,他带人前去寻歼坦克。然而,连这任务也失败了。临近中午,迪安临时拼凑起来的反坦克炮队只剩下一发炮弹。炮手们惊慌失措,即便在100码(约91米)的距离里也未命中目标。迪安怒不可遏,他站在大街上,用他仅有的一支手枪向坦克射击,“这纯粹是当时愤怒和无奈所致,我大发脾气”。
迪安指挥部队撤出大田。一次中途休息时,迪安听到山脊一侧有流水声。他循声走去,结果失足滚下并陷入昏迷。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肩胛骨摔断,头被划开一道口子,“一年前,我的腹部刚做过手术,现在剧痛难忍”,而同行的人们已不知去向。
不久,他看见一支北朝鲜巡逻队从距他不远的地方经过,但他没被发现。黎明时,他试图向南走,遇见了掉队的泰伯中尉,于是两人结伴逃亡。几天后,迪安伤痛剧烈,不得不躲进一个南朝鲜人家里。他掏出100万韩元(约合110美元),请这家人带路去大邱,可这家人找来一支北朝鲜巡逻队。迪安和泰伯闻声夺门而逃。迪安卧倒在稻田的泥地里,匍匐逃走。泰伯没有逃脱,被俘后因营养不良死于战俘营。
在以后的35天里,迪安独自游荡在南朝鲜的山野之中,渴望回到大本营,重整旗鼓。他有时向老百姓讨点儿吃的,但大多数时候会遭到拒绝并被报告给北朝鲜人。有好几次,他靠攀爬峭岩才得以逃脱。
8月25日,迪安终于厄运临头。两个男人自告奋勇带他越过战线,可是他们为了每人5美元的赏钱,把他出卖给了北朝鲜人。美国人坚信迪安已经阵亡,迫不及待地给他授勋。让美国人感到尴尬的是,1953年9月5日交换战俘时,迪安活着回到了美国。
9、一个小人物如何准确预测美军仁川登陆
事后看来,雷英夫是有可能改变这场战争走向的小人物。作为中国军队总参谋部的军官,他一直默默关注着朝鲜战局的发展。
1950年8月,人民军胜利在望,金日成向世界宣布:这个月将是朝鲜人民取得全面胜利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将以光复整个朝鲜半岛来庆祝朝鲜统一。8月底,金日成下令发动釜山战役,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把美国人赶下海去”。
中国军队总参谋部研究室的参谋们掌握的情况和作出的分析,与金日成的思考差距很大。根據分析,雷英夫提议作战室马上分两组人员展开对抗性辩论,并在图上进行演练作业。讨论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深夜,最后雷英夫作出预测——美军很可能在仁川登陆,拦腰截断朝鲜半岛,将人民军完全包围。
对于美军将进行登陆作战,雷英夫总结出了6点理由:
一、美军和南朝鲜军13个师集结在洛东江三角地带的狭小滩头阵地上,既不进攻也不撤退,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这不合情理,似有意吸引人民军主力,这是诱敌之计;
二、美军在日本集结两个师,成立了第10军(军长是阿尔蒙德),但既不向朝鲜前线增兵,又不在日本布防,而是天天搞突击训练,有开辟新战场的迹象;
三、在地中海、太平洋执勤的英美舰船目前正向朝鲜海峡靠拢,这是要实行登陆的迹象;
四、麦克阿瑟是组织两栖登陆的老手,在对日作战中他发明了“跳岛战术”,并成功地指挥过11次两栖登陆,其部队和参谋班子也擅长登陆作战;
五、朝鲜半島南北长,东西窄,三面环海,易于登陆;
六、杜鲁门的顾问艾夫里尔·哈里曼率军事人员突然到达东京,这样一个重要的班底突然造访东京,可能预示着美军会有重大行动。
周恩来非常重视雷英夫的的分析,立即带他到菊香书屋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进一步询问雷英夫:“朝鲜西海岸适宜登陆的地方很多,什么地方可能性最大?”
“仁川。仁川港水文条件最不适宜登陆,也因此可以出敌不意。麦克阿瑟作战喜欢戏剧性效果,他极有可能选择仁川。”
“美军会在什么时候登陆?”
“合适登陆的时间有三个,以9月15日可能性最大。”
毛泽东问理由是什么。雷英夫说:“我们对9月到11月这三个月的海潮做了详尽研究,9月15日、10月11日、11月3日,三个月共三个大潮日,三个大潮日各有两到三天的好时机,仁川每个供利用的靠岸时间每天只有3小时,如果15日登陆,那天涨潮最高有两次,一次是上午6时39分,一次是日落后19时35分。所以9月15日比另外两天更为有利,因为一天可以运兵两次。所以美军很可能选择9月15日。”
雷英夫后来回忆:“就在我们作战室研究出这个结果的同一天,麦克阿瑟在东京向美国总统报告:请批准我的请求,9月15日涨大潮时在朝鲜半岛仁川实施登陆作战,在南面我将以第8集团军为铁锤,在北面将以已经登陆的第10集团军为砧,将北朝鲜的军队挤压在中间,而后砸个粉碎。杜鲁门迅速批准了这一计划。”
听了雷英夫的分析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是个值得注意的战略问题,要给斯大林拍份电报,同时向金日成打个招呼,让他们有所准备。
但是,不论是斯大林,还是金日成,都没有重视这个至关重要的提醒。一次改写朝鲜战史的机会在不为人知中悄然而逝。
10、美国人把仁川登陆是否成功的“宝”押在一个情报新手身上
已经被任命为“联合国军”(以下简称联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深知此番仁川登陆充满风险。他设计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欺骗战术,就连登陆部队,一开始也不知道真正的登陆点。
8月26日,39岁的尤金·克拉克上尉被叫到秘密会议室,被告知:“仁川登陆已经批准,但情报不充分,必须派人潜入仁川港进行侦察,搞清楚敌情和地形。侦察的成果是整个作战成功与否的关键,除了你以外没有其他人能完成这个任务。”
尤金是个搞情报的新手,但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他从澳大利亚到菲律宾参加了整个太平洋战争,长达16年的海上生活使他具有能判定登陆地点适当与否和决定操舰方法的能力,而且多少能讲一些日本话和中国话。
接受命令后,尤金除了给自己准备电台、冲锋枪、自动步枪、卡宾枪、手榴弹和数箱子弹外,还带了30箱口粮,2箱威士忌酒,又买了180斤大米和90斤鱼干。所有这一切后来都派上了用场。
尤金对东方的人情世故有透彻了解,他知道在战乱中如何与陌生人迅速建立合作关系。8月的最后一天,他和中央情报局几个特工加上两个南朝鲜的情报人员组成一个情报小组,被派到仁川附近的灵兴岛进行侦察。
灵兴岛在仁川以南十几千米处,没有北朝鲜驻军,只有一个渔村。尤金用带来的大米、鱼干和糖换取渔民的合作与情报。他甚至招募了一些当地的青年,作为守卫队,监视离灵兴岛几百米远的大阜岛上的北朝鲜人民军的活动。尤金的主要任务是要勘察低潮时淤泥的厚度和防波堤高度的准确数字。
晚上,尤金划舢板到防波堤边,脱掉衣服检查泥地,他两个膝盖都陷进脏兮兮的污泥中,行动十分艰难。他得出结论,在战斗中全副武装的士兵可能要陷到齐腰深的地方,无法徒步登陆。接着他又对防波堤的高度进行了测量。随后的几天,他派行动小组的其他人对仁川地区北朝鲜军的情况进行了侦察,他自己则发现月尾岛的炮兵掩体增加了许多,又发现北朝鲜人还没有在飞鱼峡航道中布雷。每天晚上,尤金都要向东京发电报。
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同时保持航道的畅通,尤金在十几天中捕获了30多条渔船。他的行动引起了驻在附近的人民军的注意,他组织自己的守卫队在飞机的配合下击退了人民军的进攻。他深知这次侦察任务的危险性,于是把一颗开了盖的手榴弹挂在腰上,打算在最后时刻拉响它:因为“我知道太多的秘密,绝不能被活捉”。
不久,尤金发现在整个飞鱼航道上,八尾岛的灯塔是航道唯一的标志,但是已被北朝鲜军队破坏。他决定潜入八尾岛侦察。上岛后,他发现灯塔只是旋转反射镜用的电池被切断,灯具本身没有毛病,稍加修理就能点燃灯芯。他向东京报告八尾岛灯塔的情况,电文说,登陆当夜如果需要,他就能点燃灯芯。第二天早晨,他收到命令,“9月14日24时点亮灯塔”。
11、金日成写信向斯大林求援,斯大林为何不愿回应
麦克阿瑟赌胜了,他赢得了仁川登陆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美国决策层的信任。
杜鲁门得知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成功,心花怒放。他大声地口授致麦克阿瑟的电文,表示祝贺:“……在军事史上只有少数的战役可以和它相比。我对我们的陆、海、空军出色的合作感到特别满意……”
更激动的是李承晚。他紧紧抓住麦克阿瑟的手,大声说道:“我们崇敬您!我们像热爱救星一样热爱您!我如何才能对您表达出我以及朝鲜人民对您永远的感激之情!”说着,他的泪水从满是皱纹的脸庞不停地往下流淌。
此时,人民军遭到巨大损失,损失了几乎所有坦克和许多火炮。部队缺少弹药和燃料,几乎没有补充,通信联络几乎中断。人民军主力被隔断在三八线以南,面临被围歼的严重危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危在旦夕。
金日成心急如焚,于9月28日紧急召集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请求苏联和中国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金日成首先将求援的目光投向了莫斯科。
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后,斯大林焦虑不安地来回踱步。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争。美国人的干涉令斯大林十分担心,但他不愿与美国公开对抗。斯大林在帮助北朝鲜加强军事力量时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比如他主张把苏联的作用限制在武器和后勤供应方面。所以,当金日成要求苏联顾问直接归属于前線的作战部队,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向金日成保证将说服莫斯科批准这一要求时,斯大林向什特科夫发出了警告:“显然,您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您没有问过我们就允诺给朝鲜人派顾问。您必须记住您是苏联的代表,而不是朝鲜的代表……您个人将对苏联政府负责,不能让他们成为俘虏。”斯大林认为一旦苏联顾问被捉住做了俘虏,西方就会断定苏联卷入朝鲜战争。他不想给人提供任何理由来谴责苏联卷入了这场战争。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威胁出现时,斯大林越来越倾向于北朝鲜将被消灭和美国人将到达我们边界的想法。我清楚地记得交换对北朝鲜问题的看法时,斯大林说:他们将来到这里,但我们现在不应该同他们作战。我们不准备作战。”
随即,斯大林想到了另一条出路——他立即致电苏联驻中国大使,让他尽快转告毛泽东或周恩来,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
12、解放台湾还是出兵朝鲜,毛泽东为何没有选择余地
“解放台湾”是毛泽东打算在1950年内完成的任务。5月13日,刚从苏联访问归来的金日成到了北京。他告诉毛泽东,斯大林支持统一朝鲜的战争。对金日成的话,毛泽东将信将疑。因为苏联已经同意支持中国解放台湾的军事准备,而且他在年初访问苏联时也没有听过斯大林有支持统一朝鲜的战争这一打算。直到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拿来了斯大林的电报,“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同意朝鲜人着手重新统一的建议”。毛泽东这才明白,他在这件事上实际上已成了局外人。
事已至此,毛泽东也不便多说。他问金日成,如果美国人介入怎么办?金日成回答,“那几乎不可能”,斯大林已经告诉他,帝国主义不会干涉朝鲜事务。毛泽东提醒他,我们当不了帝国主义的家,也不是他们的参谋长,凡事还是要有个准备。金日成表示感谢后告辞。
在支持中国解放台湾还是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的问题上,斯大林一直顾虑重重,主要担心美国的干涉。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希望在创建海军方面得到苏联的援助,并请求斯大林派空军志愿人员和秘密部队援助,以便尽快解放台湾。斯大林表示:提供援助不成问题,但援助形式必须考虑,主要问题是不给美国提供干涉的口实。
1950年1月,在艾奇逊公开声明朝鲜和台湾不在美国的防御圈内之后,斯大林最大的顾虑解除了。经过权衡利弊,他觉得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比支持中国解放台湾要划算得多。要拉住中国,就必须被迫放弃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如果支持朝鲜统一,可以使苏联获得取代旅顺的、新的不冻港,也可对企图单独媾和的美国和日本保持威慑,同时统一朝鲜主要是地面作战,这比渡海解放台湾容易得多。因此,在与毛泽东、周恩来协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体条款的日子里,斯大林已悄悄给金日成发报,请他来谈统一问题。而这一切都未告知还在莫斯科的毛泽东。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没有料到美国会迅速卷入,也对美国利用联合国干涉朝鲜内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因为这毕竟是联合国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事。
中国领导人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从一开始就有充分估计。周恩来约见苏联大使罗申时,告诉他:毛泽东在与北朝鲜领导人的几次谈话中,都谈到了美国干涉的可能性,可惜没有引起朝鲜同志的重视。毛泽东希望朝鲜同志能够加强他们在仁川地区的防御,因为美国人可能会在那里登陆,也没有引起重视。考虑到种种可能情况,中国政府准备在中朝边境集中9个师的兵力,美军不过三八线则罢,一旦越过三八线,解放军便会以某种形式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美军。
7月7日,由于苏联代表团缺席,美国代表轻而易举地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组织联军的决议。(参加联军的国家有16个,除美军外,英国派出两个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派1个旅,其他国家只象征性地派出1个排到1个营。7月8日,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军总司令。)当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根据英国政府指示委婉地向苏联提出,希望苏联施加影响,促使人民军退回三八线,斯大林坚决拒绝。
中国在7月7日和10日连续两次召集国防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抽调作为国家战略预备队的第13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并授权空军司令刘亚楼对接收和改装训练苏联飞机、迅速组建中国空军提出具体方案。8月底,人民军进攻釜山的作战严重受阻,毛泽东开始感到形势严峻,为此,他一面提醒苏联,朝鲜统一战争将长期化;一面要求军委:为应付可能到来的战争,“现需集中12个军以便机动”。
美军仁川登陆后,10月1日中午,斯大林的电报与金日成的求援信几乎同时传到北京。毛泽东召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商讨对策。
当夜,毛泽东起草了两封电报,一封给高岗和邓华,命令东北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征;另一封给斯大林,明确表态:中国决定以志愿军名义派出一部分军队到朝鲜境内作战,中国军队能否打败美国军队,则取决于苏联援助装备的情况。在第二天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朝鲜持怀疑和反对态度。更重要的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与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把握。
时任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后来回忆,当时大家在会上发言的基本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显然,原拟的给斯大林的电报已不能发了。考虑到必须给斯大林一个答复,毛泽东10月3日约见苏联大使罗申,口述了一份电报:“我们原先曾计划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推进时派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全面考虑之后,我们现在认为采取这种行动可能会招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当然,我们不派兵援助,对于当前处于此种困难境地的朝鲜同志是很不利的,我们自己也深感难过。因此,现在最好是忍耐,不出兵,积极积蓄力量……”
毛泽东的答复让罗申感到意外。他向斯大林报告:“毛泽东的复电表明,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先前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这与毛泽东同尤金、克斯托夫、康诺夫,以及刘少奇同我的多次谈话中表示过的态度是矛盾的。”
在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10月5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一天。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确信,即使是放弃北朝鲜,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苏联与美国发生冲突,但放弃北朝鲜,对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无疑是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所以,应鼓动中国挽救北朝鲜。当天,斯大林致电毛泽东,继续劝说。
最终让毛泽东下决心出兵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挑衅。朝鲜内战爆发后第二天,杜鲁门即派第7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明目张胆地侵犯中国主权;仁川登陆后,美军越过三八线,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边境。美国学者艾伦·惠廷称,中国出兵朝鲜“是一种真正的对国家安全的危机感”。
10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同时派遣周恩来、林彪到苏联,协商有关装备问题。10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统一”朝鲜的决议。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4小时后作出反应: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命令,下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10月18日,毛泽东下令:入朝部队于次日出动。
13、中国出兵前,与美国真有和谈机会
1950年8月17日,美国驻印度大使汉德森向印度外交部表示,美国不愿让冲突扩大,但如果中国人使冲突扩大,美国将打击中国的运输系统和工业基地。9月5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再次要印度外交部给中国传话,称美国对中国并无偏见,美国目前的强硬态度是因为中国有敌对意向并支持北朝鲜。这是美国人在仁川登陆前,希望稳住中国的战略佯动。
在仁川登陆成功后,杜鲁门尚未决定美军是否要越过三八线,占领全朝鲜。美国故伎重施,要求尼赫鲁让印驻华大使潘尼迦告诉中国,千万不要参战,并希望印度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意见去说。
潘尼迦于9月25日与聂荣臻共进晚餐,传达消息。聂荣臻对潘尼迦说,中国人“不打算袖手旁观,让美国人直逼边境”。当潘尼迦提出异议并说全面战争的破坏力十分巨大时,聂荣臻笑道:“我们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他们甚至会向我们扔原子弹,但一个国家不付出牺牲是不能捍卫独立的。”
其实周恩来已经发现美国人利用印度大使搞战略欺骗,但他仍然很重视这条渠道。他在10月24日的一次报告上说:
一个月以前,就是说美军在仁川登陆前,我们曾经考虑,美帝打到三八线后是否会停止,尔后转为外交谈判。在敌人占领汉城以后,尼赫鲁曾经对我们说,三外长会议已经说好,不过三八线,如果过三八线也要提到联合国来决定。但我们得到的情报是,他们要稳住中国,过三八线,过了以后,再搞中国。我们看穿了骗局,所以在9月30日声明:对美帝侵略朝鲜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10月1日、2日的消息是美军已过三八线,南朝鲜军则在三八线以北深入很远。我曾对印度驻华大使指出,以上情况与尼赫鲁所说不同,我们对朝鲜问题不能不管,要他通过尼赫鲁转告贝文(英国外交大臣)。过了几天,敌人的推进并不停止。不久,贝文通过尼赫鲁向我表示,过了三八线到距鸭绿江四十英里时即可停止。当时敌人已进至平壤。目前,敌人又由平壤北进。这显然是对我们的第二次欺骗。
10月3日凌晨,潘尼迦被周恩来紧急约见后,及时向美国转达了中国总理的警告:如果美国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被迫对朝鲜进行干预;另外,周恩来急欲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
美国国务院得知这一信息后,向杜鲁门作了报告。但他们认为潘尼迦同情中国,是个“粉红色”大使,他也许是在帮中国人吓唬美国。于是指示美国驻印度大使转告其政府,中国政府的说法是想在此紧要关头让印度和其他联合国成员动摇,而让北朝鲜部队在三八线以北重组起来,这只会使他们更加藐视联合国并使朝鲜统一更为困难。
潘尼迦还谈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朝鲜事态发展,将使中国领导认识到苏联政策的弱点,他们将在“倒向苏联一边”的同时走自己的路,其趋向是不接受苏联的政治领导。
然而,事实上,那时中国还不可能摆脱苏联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几乎都在敌视中国的时候。10月5日,潘尼迦会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他告诉后者,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艾奇逊最近对他表示,关于美军飞机进入中国东北领空的事,美国首先对中国遭受意外损失表示遗憾,美国愿由中立国家来调查损失并对损失作出估价。但中国已经认定,这不过是美国的又一次缓兵之计。
中·生死對决孰胜孰负
14、彭德怀自述刚入朝经历,“我与金日成幸免被俘”
1950年10月4日下午,彭德怀乘专机飞临北京时,他的文件包里装的是西北经济建设规划,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建设大西北。4天后,他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5天后,彭德怀抵达朝鲜。
10月19日傍晚,当彭德怀的汽车开进朝鲜的时候,金日成刚放弃了平壤。麦克阿瑟命令联军以师、团甚至营为单位迅速向北穿插进攻。北朝鲜人民军主力还在三八线以南,北部仅有3个师,且分布在各地,已无法建立起一条防线。一部分英军与人民军遭遇,双方互以为是南朝鲜军和苏联军,在欢呼会师之后发现不对,又开起火来,战局一片混乱。所有公路上都挤满北撤的人群。
彭德怀对其军事秘书杨凤安说:“我带兵打仗几十年,还没有遇到过像今天这样既不明敌情,又不明友情和地形的被动情况。”幸好在此之前,还未入朝的彭德怀已命邓华、洪学智通知入朝各军要做好打遭遇战的准备。
当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40、42军分三路秘密渡过鸭绿江,38军作为二梯队尾随42军开进。彭德怀规定,军、师的电台不许开机,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昼宿,隐蔽地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后来的战况证明,在敌我对进,而敌又占有完全的制空权的情况下,正是这些规定保证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
秘书说,祖国慰问团送来了糖果之类的东西,专门给彭老总留了一些。彭德怀头也没回地说:“我不要!全部送到部队去!”没一会儿,参谋前来报告:李奇微今天到达朝鲜,这个美国司令官一下飞机的基本态度就是——一旦实力允许,立即恢复进攻。
李奇微来到部队中,看到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在一个师的指挥部,李奇微要求军官们向他汇报敌我双方的情况,但是,从师长到参谋人员都尽可能躲避他的目光,而且根本说不出一线部队指挥人员应该掌握的任何情况,包括最正面的敌方的基本部署。参谋人员给李奇微的仅是在志愿军集结的地域上画出一个个巨大红圈的军用地图。
在一个阵地上,李奇微问一位营长,现在他的右翼是什么情况,营长说,电台坏了,没有办法和右翼取得联系。李奇微命令这个营的炮兵现在就开炮,向志愿军阵地射击,然而营长说,手上没有关于志愿军阵地的分布图,他就连自己手下连队的布防图都没有,结果,炮弹胡乱地射击,有一发炮弹竟在美军的一个阵地上爆炸了。
深夜,李奇微开始给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写信:“这里确定无疑地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不定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业已失去信心。从他们的眼神、步态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很快,美军士兵们就了解到了他们新任司令的严厉作风。在李奇微到达朝鲜前线的三天内,他撤了一大批中高级军官的职。
为了提高部队的士气,李奇微把他的座机飞临到距离前沿很近的地方。有一次他的飞机在前线降落,志愿军发现后击毁了他的飞机,李奇微在志愿军密集的子弹中钻入山林,逃过一劫。
尽管李奇微费尽心思地整顿部队,但在志愿军策划的第三次战役即将发起的时候,整个前线的美军官兵依旧情绪低落。
195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6个军的几十万将士突然从茫茫雪地中跃出,冲向三八线。第三次战役由此开始。李奇微没料到他刚到朝鲜就遭遇了一场毫不亚于诺曼底登陆的全线突破,而且联军全面溃散。
1951年1月3日,李承晚宣布“迁都”,汉城顿时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李奇微站在汉江桥头,看到“几十万的难民背着包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向汉江拥去”。撤走前,他收起桌上的全家福照片,在墙上写了一句话:“第8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30、金日成与人民军总顾问都疑惑:将美军赶出汉城的彭德怀为何不乘胜追击
南朝鲜首都汉城再次丢失,五角大楼为之震惊。因为美军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三八线附近构筑了一条自称“固若金汤”的防线,却经不起中国军队数小时的猛攻即彻底崩溃。但到1951年1月5日,中国军队停止了进攻。
拉佐瓦耶夫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向日本关东军进攻时,进入朝鲜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苏军撤回国后,他即改任苏联驻朝鲜大使,实际上是人民军总顾问。当拉佐瓦耶夫得知彭德怀下达结束第三次战役的命令时,立即与彭德怀会晤,指责道:“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员?”
彭德怀冷静地回答道:“经过三次战役,我军伤亡很大,兵员不足,现已很疲劳,又没有制空权,后勤供应上不去。敌人是摩托化,我军是两条腿,这怎么能够追上敌人呢?而且如果再将敌人压缩到朝鲜半岛东南角,敌人集中了,又有洛东江阻隔,更不利于我军歼灭敌人。”
“歼灭不了敌人,我们多占领一些地方也是好的。”拉佐瓦耶夫不服地说。
“歼灭不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占领了地方也保不住,地方还会被敌人夺过去的。因为我军并不占优势,又是疲劳之师,后方空虚,供应也补给不上,增援部队还上不来。”彭德怀反驳道。
1月8日,成川郡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接到柴军武的电报:金首相拟10日晚赴彭总处商谈尔后作战问题。金日成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有一个月即足,若时间过长,待河川化冰后,增加部队运动困难。
随后,金日成和彭德怀就休整的时间、能不能追击等问题,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金日成同意志愿军就地休整,暂不向南进攻。雙方商定近期召开中朝两军高干会议,以总结交流经验。
31、何种情况下,毛泽东作出“不能速胜则缓胜”的指示
尽管节节败退,美国人的心态依旧是:除非把联军打进海洋,不然就不能这么不体面地撤出朝鲜战场。李奇微想起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曾反复慨叹的一句话:“伙计,对于现在的战争局势来讲,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李奇微开始琢磨对手,并批准美1军采取“猎狼犬”行动——美军每天以多路小股的形式,用汽车搭乘步兵并配合少量坦克,在宽大正面上进行武力搜索,进行试探性进攻。一周之内,美军的小分队即多次进出乌山里、金良场里和利川。之后,又把这种活动扩大到原州、宁越一带。经过不断侦察与试探,以及以往同志愿军作战的经验,李奇微发现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后,由于运输线延长,补给更加困难的弱点,决定采取“磁性战术”,即倚仗美军现代化装备机动性好、火力强的优势,始终同志愿军保持接触,以进行消耗战的办法来制约志愿军。
1月25日,李奇微觉得可以和彭德怀交手了,于是发起“霹雳行动”。他集中5个军16个师3个旅一个空降团共23万兵力,全线发起攻进击。他吸取了过去失败的经验,采用美军和南朝鲜军混合编队,由美军担任主要突击力量,互相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法,以汉城为主要攻击方向。目的是重占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
彭德怀感到自己遇到了劲敌。
当时,志愿军只争取了不到20天的休整时间,部队疲劳没有完全恢复,物资弹药没有得到较好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挫败敌人的攻势呢?
彭德怀与韩先楚、洪学智、解方商定,决定采取“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做长期艰苦打算的方针”。
1951年2月13日,横城战役结束,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军第8师3个团和美军第2师1个营及4个炮兵营,共1.2万余人。
李奇微迅速制定了对付中朝部队突然进攻的作战方针,即确保朝鲜东海岸的南朝鲜军第1军防守区和砥平里,限制中朝军队的进攻正面,待志愿军攻势减弱后转入反击。
2月15日,美军推进到砥平里西南的曲水里,彭德怀命部队予以阻击,经激战击溃美军步兵,但美军坦克倚仗火力优势冲入砥平里与其守军会合。为避免陷入被动状态,彭德怀命令志愿军于2月16日拂晓撤出战斗,全线转入防御。
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鉴于朝鲜战场上美军凭借占有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遭到志愿军攻击时撤退快,而志愿军停止攻击后其反扑也快,以及志愿军得不到较长时间的战场休整等情况,为了保持作战的优势力量,于2月上旬,确定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以第二番作战部队于2月中旬开始入朝,4月中旬接替第一线作战。
为掩护第二番部队入朝参战,彭德怀决定第一线部队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在三八线以南组织两个月左右的防御,掩护第二番部队到三八线地区完成集结,发起第五次战役。
2月21日,彭德怀乘专机抵达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朝鲜前线敌我情况和志愿军面临的许多严重困难,请中央设法解决,否则将延长战争时间。毛泽东听完彭德怀的汇报后,说:“根据现在情况看来,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3月14日,志愿军为争取主动,待机歼敌,主动撤离汉城。15日,美军第3师和南朝鲜军第1师进占汉城。联军继续向北推进。志愿军邓华集团、韩先楚集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在三八线以南漫长的战线上,英勇顽强,节节抗击,大量杀伤和迟滞敌人,掩护了第二番部队进入朝鲜。
32、麦克阿瑟干了什么令杜鲁门忍无可忍
1951年3月中旬,联军占领汉城,并向三八线开进。3月2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麦克阿瑟:“国务院即将准备由总统宣布,在侵略者已被从南朝鲜大部分地區赶出去的情况下,联合国准备讨论解决朝鲜问题的条件。”麦克阿瑟认为应该占领全朝鲜,不这样做就是“绥靖”或“投降”。3月24日,他发表了一项声明,认为如果联合国决定放弃“将战争限制在朝鲜”的态度,把军事作战行动扩大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基地的话,一定会使中国面临极大的危险。
这一声明使华盛顿当局大为吃惊。因为它直接违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1950年12月6日发布的,未经五角大楼事先批准不得公开发表任何有关外交政策声明的训令。
杜鲁门听到麦克阿瑟的声明后,生气地说:“麦克阿瑟的这一举动逼得我无可选择。我再无法容忍他的抗上行为了。”
如果马上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必定会使早已不得人心的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杜鲁门并没有马上提出撤职的问题,也没有透露他的想法,他只是口述了给麦克阿瑟的下述信件:
批示提请你注意他1950年12月6日发出的命令。鉴于1951年3月20日发给你的通知,你发表的任何进一步声明一定要与12月6日的命令协调一致。总统还批示一旦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要求在战场上停火,你应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以得到指示。
在此期间,麦克阿瑟点燃了另一枚炸弹的导火索。3月初,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一位保守派分子约瑟夫·W·马丁,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信,询问他对“蒋介石大元帅在台湾的军队也许可以用于在亚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我们的部队在朝鲜受到的压力”的观点。
麦克阿瑟回复了马丁的信,而且没有将复信列为机密,其中写道:
有些人似乎难以相信,亚洲是共产党阴谋家们进行征服全球活动的地方,而我们所介入的是因此在战场上引起的问题;他们难以理解的是我们这里用武器打的是欧洲式的战争,而那里的外交家们仍在进行着舌战;他们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在亚洲把这场战争输给共产党,欧洲的陷落就不可避免,而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欧洲就完全可能避免战争,保住自由。正如你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要赢;胜利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替代……
马丁于4月5日在众议院宣读了这封信,称他“有责任告诉美国人民我从这位伟大而可靠的人士那里得到的情况”。第二天,杜鲁门再次召集他的高级顾问,他们用一个小时讨论对麦克阿瑟解职的问题。4月9日,他们再次开会。马歇尔首先宣布:“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布莱德雷将军的主持下开了会,全体一致建议解除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切职务,我和布莱德雷将军都同意这一建议。”
消息首先是通过商业无线电广播到达东京,以特急新闻的形式在全日本进行了广播。当收到这些新闻消息时,麦克阿瑟正在他的大使馆官邸招待客人进午餐,他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滞了。他像石雕一样沉默,然后抬起头来看着他的妻子,温柔地说:“珍妮,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33、“打得急了些”,彭德怀总结第五次战役得与失
随着志愿军大批生力军入朝,美军于1951年4月21日停止了攻势,第四次战役结束。
4月22日,第五次战役开始,两次战役在时间上无缝对接。对在朝鲜的美军来说,灯光再亮时,台上的主角已全换过了——麦克阿瑟被撤职,他的职位由李奇微接任,而李奇微的职务由范弗里特接替。
当时,志愿军第二番作战部队3兵团和19兵团6个军已经到达朝鲜,彭德怀感到应先发起第五次战役,消灭当面之敌几个师,以打破敌人在我后方登陆,前后夹击的企图。因此,第五次战役的发起较前几次战役更为仓促。按彭德怀后来的话说,“打得急了一些”。
4月22日战役发起,5月22日,志愿军停止进攻。彭德怀在给毛泽东和高岗的电报中说:
以前各役携带5天粮食可以打7天仗,因就地可筹措部分补充之。现带7天粮食,只能打5天仗,因在战斗中消耗,就地不能筹补。现洪川之敌顽抗不退,使我东线作战部队无法运输接济,而美第3师东调后堵塞了洪川、江陵间缺口。我军第五次战役西线出击伤亡3万,东线出击伤亡万余。一月之内进行了东、西两次作战,部队有些疲劳,需休整总结经验。
现第一线运输极端困难,且雨季已近,江河湖沼尽在我军之后,一旦山洪暴发,交通全断,顾虑甚大。此役未消灭美军的师、团建制,敌还有北犯可能。根据上述,我军继续前进,不易消灭敌人,徒增困难,不如后撤,使主力休整,以逸待劳,寻机歼敌。
翌日,毛泽东复电:根据目前情况,收兵休整,准备再战,这个处置是正确的。
可见,在当时决定战役成果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仍是后勤供应。在国内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大兵团作战的供应模式,已无法适应在异国的现代作战的需要,这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邓小平后来说,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不幸的是,范弗里特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美国的军工厂为他提供了几乎用不完的弹药。他在给部队的作战训词中说:“防御战要以钢铁和火力屏障进行战争,不得牺牲人员……在反冲击和进攻中希望炮手要便于散兵紧跟炸点向前跃进……要以全部火力和兵力固守现在的战线。”
在第五次战役中负责支援美第2师战斗的第38野炮营,为了掩护步兵撤退,在24小时内发射了1.2万发炮弹。美国国会对突然增加的弹药消耗专门组织了调查,结论是“在这次防御作战期间,整个联军炮兵都发射了超过以往补给量5倍之多的弹药量”。范弗里特由此获得一个绰号:“范弗里特弹药量。”
34、志愿军战史上成建制失利最严重的一次,王近山吃到了轻敌之苦
志愿军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是闻名全军的猛将,外号“王疯子”。3兵团司令兼政委陈赓因故未能随部入朝,3兵团暂由王近山指挥。在战前开会时,王近山向彭德怀拍过胸脯:“请彭总放心,3兵团这次干掉他一个美军师不成问题,我保证还要抓他5000个美国兵。”但是在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一共也只俘虏了5300名美国及其仆从国的官兵。在停止攻击前,位于中线作战的3兵团打得不错,歼灭美军两个营和一个法国营大部,牵制了美7师。但在撤退时出了大问题。
范弗里特和李奇微一样,是个有战术头脑的指挥官,他吸取李奇微部队在进攻中不留间隙、一线平推的经验,同时根据战场变化搞了些小改革,组织了由坦克群和机械化步兵组成的特遣队,作为快速反击力量,以打击志愿军徒步撤退的部队。
在第五次战役结束进攻后,他立即派出特遣队,利用飞机掩护,快速大胆地向纵深穿插。强占桥梁、渡口等交通要道,圍捕志愿军后撤部队。志愿军3兵团60军180师在后撤中被美军特遣队隔离,师领导误以为被包围,故决定全师分散突围,除师长郑其贵率一个建制营和几小部分部队突围成功外,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以及7000余人战死或被俘,是志愿军战史上成建制失利最严重的一次。这一仗王近山吃到了轻敌之苦,却也使他知耻而后勇,在日后指挥的上甘岭之战中重挫美军。
五次战役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是多方面的。在第五次战役前,中朝军队的战役目标一般都确定为歼敌几个师数万人。第五次战役,中朝联军以百万之师连续奋战50天,歼敌8.2万人,把战线推到了三八线附近,但自己也付出了8.5万人的代价。毛泽东在第五次战役后总结说:“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战役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营至多两个整营就够了”。
第五次战役对美国决策者也造成了不亚于前线的压力,他们看到了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为战争提供了似乎是用之不竭的兵力。这使他们相信,无论有什么样的军事技术优势,都不可能在战场上赢得这场战争。由此,战争开始一步步走入了死胡同。在找到新的道路之前,双方都只能继续在泥泞和血腥的战场上打滚。
35、邓华以过人的勇气打破了哪项传统
在解放军战史上,师建制的部队遭受毁灭性打击的除了这次180师之外,就是湘江之战的红34师。作为经历过湘江血战的邓华,自然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180师教训的惨痛。
在解放战争中,他是15兵团司令,从东北打到广东,是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组建13兵团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联名向中央建议由邓华担任13兵团司令。
为便于指挥,邓华把自己的整个兵团部都带到了东北,还“扣留”了到北京开会的原兵团副司令洪学智。可以说,志愿军总部骨干中许多人都是邓华的老部下。
邓华打仗爱动脑子,注重总结作战经验。入朝作战2个月后,他根据第一、二、三次战役经验,写了《对美军作战的初步意见》,总结分析了美军的特点,明确了志愿军的作战方针,以及志愿军在作战战术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彭德怀的几个副手中,邓华最受彭德怀的倚重。彭德怀回国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朝鲜战争情况时专门提到:“邓华同志总结出一套经验,可以用三种方法和敌人周旋:一是快打、快撤,抓一把;二是拉锯式的反复争夺,轮番攻歼敌人;三是克敌固守,打敌反扑。”
毛泽东说:“邓华总结经验不错。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组织两番部队,轮流打。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中国军队在长期国内战争中形成了在大退大进的运动中歼敌的独特战法。但在山路崎岖的朝鲜,面对火力猛、机械化程度高又有绝对制海、制空权的美军,要想在运动中大量歼敌是很难实现的。
李奇微针对志愿军供应方面的弱点,发明“磁性战术”“火海战术”以后,对志愿军运用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法起了根本的破坏作用。找到一种可以对付美军新战术的办法,是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关键。
对此,邓华根据敌我力量综合对比大致均衡的实际情况,建议转入阵地战,依靠巩固的阵地,抗击消耗敌人。
进入1951年6月中旬以后,交战双方沿着三八线对峙,战线稳定下来。但中朝还没有做好打阵地战的准备,也缺少打阵地战的经验和信心。在思想上,仍然认为运动战才是基本战法,阵地战只是一种过渡性战法,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在朝鲜战场上,针对美军这样的敌人,阵地战是最佳的选择。邓华在这方面显然有过人的见地和打破传统的勇气。
五次战役后,志愿军积极着手准备发起第六次战役。8月26日,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建议:“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且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是攻破了敌阵,部分消灭了敌人;二是攻破了敌阵,赶跑了敌人;三是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并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彭德怀根据他的建议,要求志愿军指战员学会阵地攻坚战和阵地防御战。在阵地攻坚中,应对突出部之敌,进行小型攻坚战,稳扎稳打,求得每次歼灭美军一个连至一个营。这种后来被毛泽东形容为“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使志愿军在两年阵地战中获益匪浅。
全面转入阵地战后,邓华又总结了《调整部署,加强纵深工事》的经验,提出要调整部署,加强打击敌人机动力量建设,加强纵深工事以形成整体体系(即大挖坑道)。1952年11月,他又写了《关于积极防御作战的若干战术问题》,论述了防御组织问题、防御作战问题、对坚固阵地攻击问题……后来美军研究中国军队的材料写道:中国士兵都是土工作业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