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8-19 12:59马媛媛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数名韩国留学生进行采访,分析了韩国留学生来川学习生活时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冲击、语言交流障碍、饮食习惯、信息获取渠道,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服务咨询等方面。旨在通过采访为进一步调查研究做充分的准备,进一步了解韩国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应对策略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是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该过程中,群体从母文化到异质文化,逐渐融入异质文化[1]。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是指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受到了与自己不同文化的冲击,不断做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的过程[2]。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在新环境里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沟通交际能力。按照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跨文化适应可从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包括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2]。

二、在川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冲击

很多留学生初次来到中国,总会产生强烈的“文化冲击”问题,正如中国的留学生去国外求学,因远离亲人朋友,陌生的环境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留学生内心总会产生孤独焦虑、无助甚至压抑感。这种感觉不仅局限在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之间,还包括在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根据笔者的采访,发现韩国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更倾向于和本国学生交流,形成自己的“圈子”。主动和中国学生或其他国家学生参加活动一起玩儿的韩国留学生少之又少。

2、语言交流障碍

汉语作为一门较为难学的语言,字词系统丰富,含义多变,导致很多韩国留学生在初学时便产生了畏难的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韩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交流时,90%的人会借助手机翻译软件,一些词汇还会通过英语进行语意传达。其次,一些韩国留学生生病时,因为自己的汉语水平不足,加之中国医院看病时需要繁杂的手续,所以即便身体不适也不想去医院及时就医。最后一点,语言问题不仅造成了生活和交流上的障碍,还在留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形成了一定困扰。因为语言水平受限导致课程内容理解慢,学习吃力,这样的过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一些韩国留学生难免在心理上产生沮丧感。

3、饮食习惯

中韩两国虽是友邻国家,但是在饮食习惯上还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韩国人习惯喝冷水,在韩国不论大型超市还是小商店,都可以方便的买到冰块,但是韩国学生来到中国后,发现买不到冰块,这让他们感觉非常不习惯。不过在口味偏好这方面,因为韩国料理的口味大多数也是偏辣,所以四川后,对于当地的火锅、麻辣香锅等特别受韩国留学生的欢迎。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韩国留学生在学校会选择点外卖或自己做饭,他们认为学校食堂的饭菜过于油腻,并不会经常去食堂吃饭。

4、信息获取渠道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几乎每个韩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都会下载微信、QQ等通讯软件进行联系。但是对于点外卖,购买电影票,出行打车以及共使用共享单车等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类服务软件,很多韩国留学生并不熟悉,必要时需通过中国朋友的帮助进行预订和购买。此外,对于旅游、兼职以及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渠道的获取也远远不足,这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5、日常生活习惯

韩国人特别重视礼仪,特别是在称呼和日常生活习惯上,尊卑有序,有自己严谨的礼仪规定。中国同为礼仪之邦,但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和气热情不拘小节更显得亲切自然。因而韩国留学生在和中国学生交流时,因为称呼问题和用餐礼仪等文化差异难免会发生尴尬的场面,对双方的沟通和交际造成一定的困扰。

6、心理服务咨询

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部分国人对于韩国人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在和韩國留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一些韩国留学生在中国会遭受歧视问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如我校一名韩国留学生在采访时提到他有一次去餐厅时,听到有中国大叔在背后说“韩国棒子”等低级不雅词汇。“他以为我中文很差听不知道他在骂我,但是我都可以听懂”。面对诸如此类的国家歧视以及心理适应差异,学校在留学生心理咨询这方面提供的帮助过少,很多韩国留学生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无法得到正向的排解。

三、原因分析

综于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社会体制的差异

韩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较多的社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目前中国正处在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中,有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当公民的个人精神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自然不需要通过制度来进行强制约束了。

2、文化背景差异

一方面,中韩两国在宗教背景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韩国曾在历史上深受儒教、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的影响。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给韩国人的精神景观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改变。韩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超过一半的韩国人信教,其中占据宗教人口前三的教派分别是佛教,新教和天主教。在韩国,宗教对于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中国也是一个支持公民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宗教并不占据主流影响力,它对公民的精神影响和价值导向,并没有韩国深远。因而反应在公民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上,造成了两国公民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不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都对自己的民族保持着强烈的优越感和归属感,所以在华的韩国留学生,总会不自觉地用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这势必会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

3、中文水平受限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交流工具,如今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过于依赖发达的翻译软件,而忽视了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此外,因为怕麻烦或担心因汉语能力不足而产误会,很多留学生不会主动的去和中国学生说话,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求助本国同伴。因此,语言水平在跨文化适应中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4、个体心理

由于个体心理的不同,以及性格方面的差异,一部分韩国留学生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不主动和中国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交流,而是和本国学生在一起生活,或习惯于自己在寝室独处。这大大减少了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机会,对跨文化的变得更加被动和消极。

四、应对策略

1、强调本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和老师的跨文化适应

对于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较多的管理人员的授课老师,要求他们需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强化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避免在同韩国留学生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生误解。此外,校方应设置和跨文化适应及中华文化方面的课程,组织“中韩文化交流”“韩语角”“中韩文化知识竞赛”等趣味活动,让韩国留学生可以更深层地了解中国文化,减少在跨文化适应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问题。最后,对于授课老师,提倡改善课堂的教学方式,比如盡量减慢上课语速;上课的演示课件内容加以灵活调整;上课方式更加国际化。

2、利用新媒体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校方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微博等平台开设针对韩国留学生的内容板块,进一步拓宽韩国留学生对于信息咨询的了解渠道,减少因咨询匮乏而导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3、留学生自身的适应与能力培养

一方面,留学生应重视汉语学习,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另一方面,韩国留学生需要主动的去了解所在学校、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对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采取更加包容理解的态度,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生活圈中。

4、校方加强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

韩国留学生除了自身的心理问题,可能还会面临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心理讲座,为韩国留学生匹配专业心理老师,深入了解韩国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解决他们在跨文化适应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为韩国留学生提供给更多心理疏解的渠道。

五、结论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留学生来华求学时总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因跨文化适应导致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的数名韩国留学生进行采访,发现韩国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文化冲击、语言交流障碍、饮食习惯、信息获取渠道,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服务咨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或产生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或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应对策略,帮助韩国留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在川韩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笔者认为,对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帮助韩国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以灵活调整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方式,在中国顺利的完成学业,收获更好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冰一,赵国栋.来华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危机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2):40-43.

[2]付京香,叶翠英.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分析——以在京高校的渥太华大学留学生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2):144-145.

项目名称:韩递(handy)中韩学习生活信息交流平台

项目编号:S201910656238X

作者简介:马媛媛(1998.9.9)女,民族:汉,籍贯:甘肃武威,学历:本科,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