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三去三台》课应提倡和士言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020-08-19 12:50张红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2期
关键词:研究性人文精神人文

张红英

一、建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一)树立人本理念,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通过实践可知,人文环境的建设对教学成效的影响较大。一些学校提出的“树人立德”的人本理念,强调“人本立校、法规治校、科研兴校”的管理策略;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在治校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例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满着人文关怀。对于学校举办的校本课程来说,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特点,这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正是加强人文教育的体现,这种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民主放松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突出教学主体,这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师生关系也有了新内涵,现在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平等尊重的关系。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变“单一主体” 为“双向主体”,教师在起好主导作用,当好导演的同时,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说,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应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觉悟能力,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突破自我发展的约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当秉持以身作则的精神,以自身的知識储备和性格魅力影响学生,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动力。想要落实人文精神教育,首先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一方面需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应当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学科素养。因为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精神是其灵魂。同时,教师还应当具备健全的人格精神,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德行就像春风细雨,能潜入学生的灵魂,无声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教授学生知识文化,另一方面还应当体现自我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信念等内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想要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具备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平衡教学任务和人文精神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道务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人文教学的实质内容。

(一)熟练掌握课本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人文教育信息,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道德法治课程作为人文精神教学的主战场,应当在每一堂教学课程中,都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精确把握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内容,立足于课本教学内容,并且升华课本教学内容,最终达成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促使人文教育工作具备针对性。开展教学工作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尤其是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偏差,抓住机会及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人大代表选举期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还小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学习中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也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每个公民应该珍视这一权利,不能视为儿戏,通过教育,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的时政教育之中。道德法治课最大的特征是具有时代性。教师在正式上课以前应当全面了解当下的时政信息,并找出这些信息中的人文精神内容,对此开展分析有助于后期的课堂教学工作。

三、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

(一)在教学课堂中引入现代教学方式。人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要求较高,它需要立足于开放的内容、开放的观念、开放的环境氛围,反复引导学生感知知识、判断知识,最终演变成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动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引入了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开展,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是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针对《信息万花筒》这一课的内容,我们采用网络教室,借助网络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询网络利弊种种相关的事例,让学生自我分析,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明确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如何正确处理与网络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激情,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完善研究性学习策略,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对于人文教育工作而言,具有体验性的特征,培养人文精神体现了内心的活动,所以教学工作不能浮于表面,需要让学生感知、感受。建立自主学习模式,也体现了人文教育工作的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选题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专题。对于选题而言,应当秉持人文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如《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促使他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突破学习空间的束缚,走出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学的发展,刺激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第二,完善学习过程。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完成查阅资料、开展实践活动,开展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撰写研究性学习小报告。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积极参与、尊重他人的精神,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这项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学生未来适应社会。例如在“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研究性课题的探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查阅了许多资料,考证了有关附近某工厂排污的历史情况,然后带领学生走访环保部门,了解排污具体整治措施、所遇到的困难、采取的对策及治理后所产生的效益。同时,学生还调查了该厂职工对排污治理成效的总体评价及对加强和促进职工环保意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根据从各方面搜集到的资料,展开了积极的大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找出了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工作,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

第三,调整学习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教学重点不是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团结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生价值。

四、《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成效放在重要位置

(一)注重社会实践效果。通过不同种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坐标。立足于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这样才能保障人文素质教学工作的成效。

(二)注重长期效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教学工作。人文教育过程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过程,具有不同断性,这就意味着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长期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研究性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