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同行未来

2020-08-19 12:50阮美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2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文化

阮美好

2016年9月开办的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特的办学模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解决公办学校缺编瓶颈,学校在当地率先实行岗位聘用制,面向全国自主招聘教师。这所新建学校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把来自各校各地在教育观念、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形成一个团队;二是如何让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且学业水平偏下的学生适应新学校并快速提高学业成绩;三是如何实现区域政府对学校提出的高质量高品质办学的要求。鉴于此,通过“认识我们的新学校”“我们是‘虎英学子”“告诉新同学,我们的虎英不一样”“见证·成长”等系列演讲,我们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解读校名,让他们明白寄予其中的“成为虎虎生威的精英”的厚望,帮助学生建立与学校的血脉联系;赋予校园每一人与每一物作为“爱的守望者”和“成长好伙伴”的角色与意义,让学生获得对学校认知的全新视角和体验。师生成为“虎英成长同行者”的角色认同与自豪感悄然而生。“抢活干”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 “手拉手”成为学生的行為习惯。家长充分感受到新学校的友善和开放包容,积极参与到义工服务中来,“结伴成长”悄然成为学校风尚。

链接古今:找寻“同行·致远”学校文化之根

“同行·致远”学校文化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思想源泉:一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立足人类命运日益相连的大势;三是借鉴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论,其核心在搭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生命共振,如佐藤学所说的“学习是相遇与对话”,这种相遇与对话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格物致知”,是“以友辅仁”,四是珍重本土文化的深沉寄托。学校所在的东城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东莞地区唯一的进士牌坊,又有闻名当地的余氏宗祠和历代碑文,体现了东城忠孝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基于此, “同行·致远”学校文化内涵体现为:教育的基础在于与他人同行,教育的进阶在与万物同行,教育的目的在与家国同行,教育的大成在与天下同行。我校办学宗旨就在彰明天地与人性的仁爱大德,使师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和历练中,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心态,将天赋的仁德极尽生长,具备感通他人、感通家国、感通天下、感通万物的仁爱心和大智慧,做到仁民爱物,进而逐渐养成成就他人、成就家国、成就天下、成就万物的大情怀和大能力。只有构建起“同行”学校文化生态,才能培育出具有“与人同心.与物同理”集体理想人格的“弘毅新人”。学校以“文”为切入点,使文化经典成为人与人相互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共同体建构的中枢,形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高雅文化风尚。

积极践行:以“同行·致远”学校文化推进教育改革

“同行”教育思想,以“同行·致远”学校文化为引领,自上而下推进了“同行”组织文化、学习文化、课程文化与学院文化建设。

建设“同行”组织文化。尊重人才多样性,按照一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合作团队为单位,将组织成员按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建立“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实施学校内控式、民主制管理。成立“六中心”:办公室运行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资源服务中心、校外拓展中心,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施“级部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实现教师团队的纵向和横向发展。

建设“同行”学习文化。尊重差异,构建师生、生生、师师互相赋能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命名为“同行班级”、“同行课堂”和“同行教研”。教师鼓励学生小组不放弃任何一次努力,不抛弃任何一位同学,构筑起包容互鉴、充满活力的新型学习伙伴关系。学生在班级小组事务中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各展所能;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互享互赏、动态提升;在“相遇与对话”中实现过失相规,结伴成长。我们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互惠共生型“同行教研”,以年级“学研共同体”为单位,在集体备课、专题研教、会诊式评课中设置中心发言人轮值制,设计分享式读书沙龙和叙事式成长故事会,教师在研究交往中实现教学知能与教育智慧的快速传播。

建设“同行”课程文化。“同行课程”以“与人同心,与物同理”为课程哲学,以“培养具有‘四大通仁之德的弘毅新人”为育人目标:能与他人同行,做到孝亲敬长,诚信交友;关爱他人,成就他人。能与家国同行,做到分担家务,服务社区;文化传承,社会关怀。能与天下同行,做到掌握外语,国际理解;胸怀人类,心存道义。能与万物同行,做到爱护万物,理解规律,融通运用,创造发明。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包括:“同行教育”理念体系以及《大学》《礼运》《西铭》《学记》等文化经典,兼修文学、艺术、科技、影视、师德及教学技能等课程。学生课程体系由国家基础课程、“1+N”课程、融合课程构成,基础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为实施载体,渗透“四通仁”素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要实施途径,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学力,更好发挥学科育人功能。“1+N”课程即学科延伸课程,聚焦儿童日常生活,统整校内外课程资源,重在拓展学生视野,如经典诵读、数学思维、英文演讲、科学探究等。融合课程包括儿童素养、少年教养、戏剧教育、研学旅行。STEAM课程等。学校课程研究中心以评促建,落实“六步走行动”:办学理念体系学习-课程相关主题阅读课程相关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方案制定-课程实过程指导-校本课程展示会,通过“统筹管理+专业引领+能力提升+智慧分享”,促使学校课程规划实施力不断提升,促进“同行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创建“同行”学院文化。“同行学院”由专长教师发起,特长学生和热心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内民间组织”,旨在给学生搭建多元交流、创意表达的平台,以“输出”的思维引领师生实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备学院通过海报、公众号等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分别推送科技创客、书画艺术、文学创作、生活技能等各类小比赛和小沙龙活动,吸引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汇聚学生及家庭亲子智慧和特长,参赛作品由教师、学生、家长三级评委共同参与评价。学院文化首先实现了学生发展,精彩纷呈而又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比赛项目,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其次是教师发展。由于“学院”属于学校的非行政组织,可实现其组织活动的自由自主,教师和学生获得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一专多能发展。第三是家长成长。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学校教育跟家庭、社会搭建起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桥梁,促进“同行共育”文化的生成。

同行未来:共育“同行·致远”学校文化新样态

“同行·致远”学校文化,让学校进入了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学校办学进入第四年,作为东莞市最年轻的品牌学校培育对象,我们将如何擦亮品牌?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再一次从学校文化出发,从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设想、 “一带一路”共建治理新模式中汲取智慧力量,发展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互信、融合、开放、包容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我们改革家长委员会组织架构,搭建起信息更为畅通的家校沟通纽带。新一届家委会全面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与学校合力DIY打造浸润式、体验式的“无边界教育”空间,让空间成为学校的“第三位教师”,推进“全员、全程、全息、全景”式教育生态园建设:教育与评价主体全员化,学校教育全程化、教育要素全息化、教育文化全景化,开放教育时空,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我们将建成劳动教育基地“屋顶农庄”,开发STEM博物课程,让学生在育苗、耕作、养护、观察、收获中体验知识与能力增长的快乐;建成“智能科创空间”,由当地高端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器)无偿提供机器人模型、科创编程、学习素材和评价工具,让学生经历项目任务(做什么)、步骤指引(怎么做)、科学原理(为什么这样做)、艺术美化(怎么做得更好)的实践体验过程,并尝试用数学工具和语言清楚描述。

未来已来,我们奋进追梦,用同行未来、智创未来的行动方式,共育“同行·致远“学校文化新样态。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