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绿
当孩子的“职业理想”和父母“希望孩子做的”冲突时,怎么办?
先说两个案例:
案例一:A喜欢历史,希望报考历史专业,以后做老师或从事历史学研究工作。但父母认为她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们都在税务部门工作,强烈要求女儿报考财经类专业,就业时可以用上父母的人脉关系。A最后听从了父母的要求,学了财务管理专业。在大学里,她过得非常苦恼,由于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厌倦处理数据,即便很用功,成績也不理想。她为此常常抱怨父母。
案例二:B高中阶段很喜欢生物,想报考生物专业。但是,父母担心不好就业,希望他报考机械电子工程之类的。B最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报考了生物科学专业。然而,进入大学后他发现,高中所谓的喜欢,不过是喜欢生物科普类的内容,和大学里真正的生物学专业差别很大,他对生物的兴趣丧失了。当老师征询谁要转专业时,他报了名,不过最后没有转成。
每年填高考志愿时,很多家庭都会发生“战争”,父母觉得孩子的想法太天真,孩子认为父母太包办。怎么解决双方意见不一致的难题?
一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但不要盲从兴趣。很多孩子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很难做出客观判断,因为兴趣会随着年龄、阅历改变;而且,大部分孩子接触的专业和职业信息都非常少,他们所认为的兴趣也许和真实的专业、职业大相径庭,就像咨询案例中的B一样,真学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因此在发生意见分歧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该专业的详细情况,包括大学里要学的课程、本专业学生的评价、毕业后的去向、收入情况等。有时候,孩子会自己发现之前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就会重新调整,至少不会和父母矛盾激化。
二是要体现孩子的性格优势,避开短板。相比兴趣,性格更为稳定,而且对能力和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性格分析是报考专业时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生涯咨询中会使用国际通行的MBTI性格类型测评进行分析,比如案例中的A,属于典型的直觉-知觉(NP)型人,这种人相信直觉,善于抽象思维,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较少关注事实资料,不善于处理琐碎的、细节的、重复性的任务,擅长跟人而不是资料或者数据打交道。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一定要谨慎填报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类专业,这就是为什么A读财务管理专业觉得那么痛苦、难以学好的深层原因。即便父母没有专业的性格分析知识,也可以通过日常对孩子的了解,看孩子性格是否与所报专业、未来职业相吻合。不要试图弥补短板,而是要充分利用长板。
三是真要僵持不下时,最好是父母学会退让。有3件事是父母最不能为孩子包办的,一是学什么专业,二是做什么工作,三是找什么人结婚。父母再亲密也无法替代孩子生活,如果由于父母包办、强制,孩子生活得不开心,会将责任推给父母,“我不喜欢这个学校和专业/工作/人,是我父母让我选的。”谁做选择谁负责。如果选择最终是孩子做出的,即便选了不合适的专业,也无法推诿他人,就会自己负起责任,想办法改变。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成长。
最后,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能够发生冲突其实是好的,如果像这位来咨询的父亲拥有如下苦恼就麻烦了。“问他想报考什么专业,他说随便;以后想干什么,他也说随便,好像和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通常是孩子长久被打压、包办的后果,要解决起来才是更为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