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初探

2020-08-19 13:00严新玥卢思宇吴慧敏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组织力基层党组织农村

严新玥 卢思宇 吴慧敏

摘 要 基于扬州市沿湖村的个案分析,以点及面,详细介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沿湖村党组织的建设成效及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困境,并为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优化路径,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 组织力;基层党组织;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不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亦是我党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

基于此,从理论层面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以扬州市沿湖村为例,详细阐述并分析该村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建设成效以及存在问题,并从既有问题出发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组织”一词来源已久,《辞海》中的“组织”定义为“按照一定目的、任務和形式加以编制”[1]。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爆发和社会生活不断变迁,“组织”一词又被赋予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互相协作形成的集体或团体”这一含义。由此,“组织力”可理解为以一定组织为主体的,对其内部整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能力。

在学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定义仍未有定论。笔者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从广义上讲是在国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对基层党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分配,从而影响基层整体各方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其权限范围内的宣传和引领,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加以整合串联,从而发掘出农村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革新力、领导力、号召力形成的合力。

2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彰显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基层党组织的本质要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炼理论成果,不仅可以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同时也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作为基础单元的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党组织组织力的良好发挥对于凝聚村民整体力量、引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党组织组织力自上而下呈现逐级递减的现象。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不及时、随意性强,党员呈现老龄化趋势、党组织后继无人,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涣散,党的基层稳固就难以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步履维艰,党的执政地位也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现实利益和现实问题面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3 沿湖村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情况及建设成效

3.1 沿湖村基本情况

沿湖村是区内唯一从事渔业生产的渔业行政村,现有村民420户,大约1 588人。沿湖村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7名。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老党员吃苦耐劳,年轻党员积极进取,全体党员在惠民政策的实施、产业经济的发展扶持、绿化环境的保护上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沿湖村党支部拥有较高的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和发展战斗力,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上有着较多经验。

3.2 沿湖村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成效

3.2.1 细化组织结构,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党组织工作的有效覆盖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前提,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组织结构是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有效方式之一。沿湖村陆地面积0.8 km2,村民由本地、山东、安徽、山西等地的渔民构成。人口复杂性、分散性以及渔民四海为家的居住习惯养成的自由个性,加大了党支部对村民管理的困难。沿湖村党支部灵活运用渔家传统中“帮”的概念,科学划分片区,每个片区都设有党支部和片长。村民产生的矛盾纠纷,先由片区的党支部进行调解,无法解决再由村党支部进行调解。细化的组织结构,化帮为片,由片组面,将所有村民囊括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扩大了党支部组织的覆盖面,及时解决村民的需求和问题之余,提高了党组织的办事效率和管理力度。

3.2.2 明确需求导向,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

农村基层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有提供具体的诸如政策咨询、学习培训、信息提供、解决纠纷与协调矛盾等各类服务的责任[2]。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村民在想什么,村民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是沿湖村党支部一直以来贯彻的服务理念。在重点发展的特色民宿餐饮项目中,党支部结合各家地理位置和房屋特色为村民提供个性化指导,积极帮村民出主意、提建议,为村民提供行业规范、服务礼仪、服务急救等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党支部以需求为导向,在优化服务中不断提升组织力。

3.2.3 搭建宣传平台,坚守党组织思想阵地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沟通党与群众的桥梁,在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沿湖村以理论宣讲为基础,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政策学习贯彻体系。1)党支部定期开展党课,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邀请高校师生进行宣讲。党员们积极讨论认真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养。2)党支部及时更新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内容来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定期依托微信等线上平台推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做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3)党支部活用“渔家学堂”,将其从专用于渔村教育的学堂转变为学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阵地。“渔家学堂”面向全体村民,以党的最新思想政策为内容开展课程,曾开展过学习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沿湖村党支部进一步打破党的思想理论仅停留于党支部内部的局限,创新打造宣传平台、以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宣传落实党的思想理论,让党的思想理论深入群众,促进群众将党的主张和意志内化,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推动政策的实施。

3.2.4 找准发展道路,助推党组织发展合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始终保持想发展、要发展、求发展的态度,相互合作,形成发展合力。沿湖村党支部对村民群体进行准确划分,各司其职,共促渔村发展。渔一代拥有传统造船、捕鱼等技艺,渔二代致力于特色餐饮民宿发展创建,渔三代打造渔村特色产品,全村上下紧密联系,形成了老年一代继承发扬、中年一代特色发展、青年一代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资源是发展之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整合思维做发展乘法,聚焦创新建设、品牌建设与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研究新型发展模式,使有限资源达到最高利用率、产生最优利用效益,完成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出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沿湖村转型初期,村党支部实行填塘整地政策,动员渔民上岸定居经营民宿餐饮;转型中期,村党支部着手打造渔村品牌,举办渔文化美食节,成立渔文化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文创产品;转型中后期,村党支部组织制定科学完善的限额捕捞制度,明确禁捕期,成立湖上监督大队,对湖面进行严格把控与排查,保证水产种群充足的生长周期,实现了科学治理。

4 沿湖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正处于社会阶层分化、文化结构失衡、经济制度变革、治理体系转型的过渡阶段[3]。在农村转型的当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覆盖力萎缩、凝聚力弱化、执行力异化、服务力泛化等组织力建设的共性问题。沿湖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进一步提升组织力的问题上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4.1 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是实现乡村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主要推动力。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在人,在于打造一支人员充足、素质优良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就沿湖村目前队伍建设状况而言,还面临以下困境。1)党员队伍结构失衡。村内老党员居多,年轻党员比例偏少,党员队伍缺乏年轻的高素质人才。2)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存在欠缺。在经济结构多元化、群众需求多样化、信息技术普及化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拥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农村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高效高速发展的步伐,限制了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4.2 守护农村文化价值陷入困境

一个农村的优秀文化是维系农村人民生活的纽带。农村特色传统文化的失落会错失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的发展机会、削弱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以及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凝聚力。“渔文化”是沿湖村实现发展的重要支点,但其传统文化技艺的后继无人也是困扰自身的一大难题。传统面点技艺、打渔令表演艺术、传统造船技艺和捕鱼技艺的传承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而年轻一代没人愿意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窘境,使得守护农村文化价值陷入困境。

4.3 后续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

发展是第一要务。沿湖村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后续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势头不足的问题。1)推动共同发展能力不足。沿湖村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发展特色餐饮民宿的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在有限的地域和资源中,败下阵来的小规模经营者、无力经营服务行业的村民与规模相对较大的餐饮民宿经营者相比,生活差距较大,影响了这部分村民的发展热情和信心。2)实现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沿湖村在推动发展上点子不够多,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但目前仍处于餐饮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项目,后续发展势头不足。

5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5.1 大力加强党员队伍水平建设,补足人员素质欠缺

党员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础。1)注重年轻党员的选拔和培养,做到内培和外引并重。从本村优秀青年和外出务工青年中培养积极分子,不断增强本村青年入党积极性。同时,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吸引高校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等外部人才到村任职,从而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在党员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始终要严把“入口”,按照发展党员的总要求和有关规定,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念作为党员合格的重要标准。2)补足党员素质能力缺口。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来弥补队伍素质能力缺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自身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和媒体传播等现代科技技术的学习。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实现党支部的时代化和现代化,努力满足群众的新需求,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5.2 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重视特色文化传承

乡村特色文化是农村发展的特殊“名片”,在树立形象、宣传特色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农村特色文化,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践行意义,能够积极引导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价值观重塑。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教化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2)重视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寻找和培养文化传人,竭力传承乡村独特的文化技艺;还要具备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精神,利用新媒体等渠道宣传推广特色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柔性力量。

5.3 多方面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引领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这就要求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以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建设和完善农村党组织,从而有效实现其带头人的作用。1)在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透彻掌握本地资源禀赋,深入学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国家大政方针,合理分配资金,妥善制定发展方案,引导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并提供最大的支持与帮扶。同时,时刻注意村民之间的发展平衡,积极帮助发展落后的村民,提高整体发展热情和信心。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促进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农民虽然有学习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但相关专业知识有限,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定期安排技术咨询与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推动农村服务产业制度化、规范化。3)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进取态度,善于学习其他党组织发展优势,并结合自身实际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同时,深挖地区优势和价值,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人才,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6 结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目前,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但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只有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优势、补足发展短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推进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整治人居环境等重点任务上集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战斗力、自我革新力同频共振,方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在农村的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使得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最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辞海第四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2] 洪适忠.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知行铜仁,2018(2):25-28,73.

[3] 林星,王宏波.鄉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内涵、困境与出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9(5):115-120.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组织力基层党组织农村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