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思考

2020-08-19 12:57张毅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张毅

摘 要 优秀农耕文化覆盖范围广、发展历程长,聚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农业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以及经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与相关经验的拓展。整体而言,优秀的农耕文化结合了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是优秀文化的积累。将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治理工作,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创建更规范的管理体系,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治理活动,丰富村民的知识架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此,分析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的联系以及两者融合的理念、存在的问题,探究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 农耕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前辈们总结了众多的发展经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时代发展变化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以便于契合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需要,更好地开展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的建设。因此,要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工作中,就要结合现实情况,发挥农耕文化的特色,加以创造性转化,以便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走好乡村振兴这条路。

1 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的联系

优秀农耕文化当中包含的价值品质、理论、经验等优秀因子融合了国家“三治”政策,对当代社会的乡村发展依旧具有现实意义。要更好地发挥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就要先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

1.1 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互联互通

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之间彼此互联互通,能够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不论是在古代传统的农耕文化中,还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下的农耕文化,都极其尊崇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文历史的发展强调价值体系的构造,促进了淳朴民风的形成与良好家风的传承。同时,农耕文化在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合作、共生、有序”的价值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的展开[1]。这些基本守则适用于乡村治理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有秩序地落实各项管理活动,提高村民们的团结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可以将优秀农耕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有序运用到乡村治理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

1.2 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可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优秀农耕文化结合了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生产与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被广大村民接受与认可的价值理念体系。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加强乡村的道德管理规范,更高质量落实乡村自治这一管理活动,进一步培养相对应的农耕文化自信,拓展村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积极融合现代社会的创新理念以及当地现实条件的影响因素,推动“三农”工程更好地展开,使得乡村治理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与有效调动农耕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二者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1.3 农耕文化对乡村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城市化规模扩大,乡村的发展治理工作陷入了较为尴尬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因此,每个村落要积极开展优秀农耕文化的学习研究工作,更好地理解清楚其中的内涵,将其转化运用到现代乡村治理活动过程中,让每一个村民能够切实了解到文化的基本意义,更好地作用落实到相关环节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在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同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2 融合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的理念

2.1 农耕文化自信与乡村治理过程互相融合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其生命力维系延伸的肯定。因此,要提高村民对优秀农耕文化的文化自信,让他们真正意义上理解其中的精神,并积极主动传承,使得整个乡村治理活动更加高质高效,同时提高村民的文化自我修养,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运用。文化自信与乡村管理活动互相交融,文化自信与乡村治理活动过程中都共同体现了“合作、共生、有序”的基本准则。村民们深入了解文化价值后,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更好展开,能够帮助各项管理活动更好实现。

2.2 农耕文化治理过程与乡村振兴目标互联互通

优秀农耕文化贯通于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共同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起源于农业生产生活,反作用于农业生产与生活[3]。可以通过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德知”力量,发挥道德规范作用,约束村民的不当行为,培养村民的文化修养,凝聚大家共同的力量。可结合村民们的意见创建一套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道德规范条例,更好地指导乡村社会治理活动的开展以及基本事务的自主处理。这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2.3 农耕文化精神塑造与美好家园工程形成良好互动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已经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要,对生活提出了更高诉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实施了美丽家园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工程覆盖的范围和因素较多,因此考察生产生活基本活动的同时,要注重人文情怀的体现。而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有效地与美好家园工程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淳朴民风的传承以及家风教育的宣传,创建乡村文明风尚,让乡村治理活动开展更加有秩序,有助于美好家园工程的建设。

3 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优秀农耕文化的理解传承遇到瓶颈

现代文化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展,渐渐忽略了传统农耕文化,不能很好地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活动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相关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不能被村民很好地理解,在治理过程中收效甚微。

3.2 优秀农耕文化创新力度不足

农村发展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有限,而创新农耕文化是一项长期且需要高投入的工作項目,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往往缺乏相对应的创新资金支持以及人才资源,整个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设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发展阶段。有村干部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应该把所有力量放在振兴农村的经济上,导致优秀农耕文化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3.3 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撑

在乡村的具体生产生活过程中,乡里之间都较为熟悉,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具体的管理过程之中也缺乏对制度以及规范条例的理解,没有提供学习优秀农耕文化以及相关制度规范的良好环境氛围,法治化管理落实遇到阻碍。目前,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统一的联合体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整个过程还有待完善,在具体展开过程之中也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不能实现持续高质量的农耕文化建设[4]。

4 促进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建议

4.1 建设与完善管理路径

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工作需要统筹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结合外部优良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动相关管理路径的完善,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建设活动。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帮助,建立相对应的领导中心,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高效,对于资源的分配也更加合理到位。可创建更多的传播载体,扩大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工作。

4.2 开发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调动多方力量

城乡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年轻的村民更加倾向于走出去获得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较大,学习基础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因此,要积极利用政府的力量,提升管理运作水平,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促使多个治理主体共同致力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工作。联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周围城市也有了更多企业,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可以呼吁外出人员回乡,進一步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

5 结语

优秀农耕文化结合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性,积攒了不同时期的智慧与宝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积极运用优秀农耕文化,发挥其中的文化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活动互联互通,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共同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促使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钟海,任育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4):53-63.

[2] 张建伟,图登克珠.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7):22-24.

[3] 蔡恒.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守好乡村振兴之魂[J].农村工作通讯,2019(21):42-43.

[4] 金绍荣,张应良.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图景、困境与路径[J].探索,2018(4):150-156.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