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7位师长均战功赫赫,
其中3位被授予大将军衔,
另外4位却为何未被授衔
粟裕:兼任两师师长,毛泽东评价“这个人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粟裕有“常胜将军”的美称,他用兵如神,指挥部队打了许多奇仗、险仗、大仗和恶仗。1937年底,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11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挥部副指挥。1940年夏,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参与创建了苏浙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38年春,新四军处在草创时期,主力部队分散在大江南北,还没来得及完成整训。根据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研究决定,从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连组成先遣支队,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先期挺进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4月28日,先遣支队40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从皖南岩寺启程,一路向苏南进发。至6月初,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圆满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新四军军部专门发电称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的基础。”
新四军到江南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使当地群众初步了解了这支抗日队伍,但老百姓普遍对抗战胜利缺乏信心。联想到深入苏南敌后以来的所见所闻,粟裕认为,必须尽快打一场胜仗!
恰在这时,先遣支队迎来了新的战斗任务。6月11日,粟裕接到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令他率先遣支队和第一支队2个连,共4个连的兵力,携带电台1部,从现地出发,务必于3日内到达镇江、龙潭间,完成破坏该段铁路的任务,以牵制日军会攻武汉。
完成任务后,粟裕决心一鼓作气,打好新四军挺进江南的第一场胜仗,于是把目光投向了韦岗。
17日晨,粟裕率部伏击了日军从镇江开往南京的车队,取得了一次干净利落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时很少作诗的粟裕,在兴奋之余赋五言诗一首,题为《韦岗初胜》:“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韦岗战斗结束没几天,国民党第三战区某游击司令部派人来找粟裕,向新四军要日本步枪2支、手枪2支、军刀1把、望远镜1架、军大衣1件、军帽1顶、皮鞋1双等武器和物资,并提出愿意以1挺机枪换1支日军步枪。粟裕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要,我们可以送给你们,只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打个收条给我们。”来人听后,灰溜溜地走了。有的战士对粟裕的做法很不理解,问道:“粟司令,人家出高价同我们交换,赚钱的生意你不做,还要白送给他们?”粟裕笑着说:“你们都是小傻瓜,如果按来人的意思做了,我们就上当了。他们如果得到这些日本武器装备,就可以拍照片,到处吹牛皮,说这仗是他们打的。”经粟裕一指点,大家才恍然大悟。
1939年初,日军进一步增强在南京、镇江、芜湖三角地带的兵力,采用攻守并用的战术,深入重要集镇,构筑“梅花桩”式的据点,对新四军的茅山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而国民党又“画地为牢”,规定江南新四军只能在江宁、句容、丹阳、镇江、当涂、芜湖一带活动,其实质就是限制新四军发展壮大。
为了争取更主动的局面,粟裕决定亲率第二支队第3团,远程奔袭,拔掉位于安徽芜湖近郊日军飞机场外围扁担河两岸的官陡门据点。
奇袭官陡门,新四军大获全胜,以轻伤2人的微小代价,歼敌300余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后来,重庆《新华日报》还刊登了由粟裕亲自撰写的介绍此次战斗经验的文章《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粟裕指挥游击战出神入化的美名被广为传颂。
1940年10月,粟裕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总兵力还多。毛泽东在惊讶之余富有远见地评价:“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粟裕每临大战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黄桥战役前夕,粟裕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似不知一场大战将至。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7个主力师。7个师长,资历、能力各有千秋。不久,粟裕和第1师就脱颖而出,对日伪作战战绩辉煌。时任新四军第二任政委刘少奇夸赞说:“我1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1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这时,谭震林率领的第6师,却遭遇了不小的挫折。第6师成立5个月后,因为谭震林出身政工干部,不善打仗,尤其对日伪“清乡”的办法没有江北的1师多,其所属的18旅不久被迫转北渡长江,以避敌锋芒;内线坚持的部队和党、政干部则遭到不小的损失。所属另一支主力16旅也不大乐观。驻溧阳西北塘马村的16旅旅部,在11月突然被3000余日伪军长途奔袭后包围,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和270余名其他指战员不幸殉国。
在此情形下,新四军军部不得不采取紧急举措临阵换将,决定已到江北的18旅直接归粟裕的1师建制,尚在江南的16旅也由粟裕指挥。第6师的建制虽还在,但仅有的两个主力旅已经归属粟裕了。12月上旬,手下已无主力人马的谭震林,也被迫带领师部撤出了苏南,北渡长江进入粟裕领导的苏中地区。
尽管谭震林长于政工而不擅长军事,在对日作战中严重失利,几乎丢失了整个苏南抗日根据地,但毛泽东并无责怪之意。他于1942年3月对新四军军部早先的决定予以追认,电令新四军第6师统一由粟裕指挥,但同时指令谭震林担任新四军1师政委。为了尽可能缩小不利影响,他还在电文中强调:第6师的番号不变。
在此基础上,新四军军部又于7月29日决定,第1师与第6师合并(对外番号不变),第6师部队统一归第1师指挥,任命粟裕为合并后的第1师师长,谭震林为政委。
1942年5月,华中局将长江以南的镇江、丹阳、武进、苏州、常熟、太仓、江阴、无锡等地区正式划归江北的苏中区,改建为苏中区第5、第6分区,统由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负责。
但谭震林一直因故没有到职(后来就任第2师政委),因此,新四军军部向中央建议:“1、6两师政委即由粟裕师长兼代,1、6两师统一归粟裕指挥,以便于事权统一”。根据这一建议,毛泽东于10月26日以中央军委和总政部的名义发布正式命令:“1、6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同志统一指挥。”
这样,粟裕就同时做了两个师的师长,担负起苏中以及江南地区抗戰的领导任务。人马也从原来的3个主力旅增加到5个,地盘也几乎扩大了一倍,成为新四军各路诸侯实力最大的一股。
1944年3月,粟裕指挥了车桥战役。是役消灭日伪军960余人,其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
粟裕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
作战之余,粟裕十分重视部队人才建设。1938年1月,他在浙江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并亲任校长组织进步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
粟裕喜好音乐,会月琴、口琴、洞箫、钢琴,尤其喜欢演奏《新四军军歌》。歌曲、汉剧、京剧亦为他的拿手好戏,战斗间隙常雅兴突发,一展歌喉。抗战时某日凌晨,粟裕率部转战途中,欲借宿一小学。教师见是军人,急忙关门躲避。粟裕命令部队就地休息,取口琴吹奏《苏武牧羊》。教师闻之,打开校门欢迎部队进入。
著名音乐家沈亚威曾回忆:战争年代,粟裕曾召其谈话,打开收音机,说:“你听听!”又说:“敌人用它的音乐鼓舞他们的士气,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歌曲鼓舞我们的军队。”受粟裕启发,沈亚威后来创作了著名的《淮海战役组歌》等优秀歌曲。
在长期远离党中央独立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粟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将领中少有的战略家。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张云逸:不但被誉为“军神”,还被誉为“财神”
张云逸是十位开国大将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一位。他是新四军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代军长等职,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再次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刚结束,毛泽东、王稼祥、刘少奇就联名致电项英:“现在安徽中部最便利我军活动,新四军可否派两个至三个营交张云逸同志率领过江?”中共中央直接点将要张云逸过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因为他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堪当重任;二来江北是国民党桂系的地盘,而张云逸与桂系素有渊源。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在江北活动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留恋大别山区,消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派张云逸过江也有解决该问题的考量。
11月下旬,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两个连以及一部分干部,从皖南抵达江北。第四支队的前身红28军在高敬亭领导下过去长期坚持大别山区游击战争,有些干部对东进敌后失去大别山区作依托顾虑很大。经过张云逸的说服、解释,与会干部提高了认识,纷纷表示要执行中央的东进指示。
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指挥。同时成立党的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兼前委书记。6月15日,中央书记处电示,决定撤销高敬亭第四支队司令员职务,另从延安派资历老的徐海东来担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6月下旬,张云逸着手整编新四军江北部队。以原第四支队第8团为基础,扩编成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由张云逸带过江的部队扩编的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
在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短短几个月时间,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继续坚持皖中,担负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交通往来的重要任务。至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初具雏形。
1939年12月,日军从南京、蚌埠等地,抽调2000多人,向滁县施家集、全椒周家岗等地区发动“扫荡”。在张云逸的统一领导和徐海东的具体指挥下,12月21日,第四支队以劣势的装备在周家岗等地区一举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取得了江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第五支队在津浦路东“二打来安城”,赶跑了侵占该城的日伪军。在反击日军“扫荡”的同时,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到1940年6月底前,张云逸率部创建了包括津浦路东8个县、路西4个县政权而连成一片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这是华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新四军在皖南蒙受重创,为使新四军能继续在华中坚持抗战,张云逸和邓子恢在给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及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指出:“(一)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甚至宣布法办叶挺军长,通缉项英副军长,我们全军应立即通电全国坚决反对。(二)我们是否应立即组织新的军部代理职权,并向全国宣布,以回击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命令。”
张云逸的建议和中央不谋而合,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张云逸为副军长。新的军部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又1个独立旅。张云逸所领导的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各部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张云逸兼该师师长。1942年2月底,淮南军区成立,张云逸又兼任军区司令员。从此,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巩固、发展的新时期。
张云逸对淮南根据地的建设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粉碎日、伪、顽军对根据地实行的经济封锁,张云逸非常重视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内,及时建立了田赋制度和城乡税收制度,积极扶持私人工商业,开办合作社,发展公营经济。他还利用战斗空隙,带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厉行节约运动。在张云逸的领导下,各部队开荒种粮、种菜、种植烟草,饲养家畜、家禽,开办作坊,并陆续办起手榴弹厂、被服厂和烟厂。
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飞马烟厂生产的“飞马”牌香烟,声誉非常高,压倒了当时盛行的“大英”牌、“小刀”牌等敌占区的名牌烟,名扬京、沪等敌占区城市,创造了根据地的一个经济奇迹。张云逸不但被誉为“军神”,还被誉为“财神”。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吸烟是一些官兵的一种消遣。在当时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常常因为没有烟抽,用树叶、麻叶来代替烟叶,张云逸开会时也看到一些战士从地上捡烟蒂吸,大受触动。他与新四军第2师供给部部长胡弼亮商量说:“能否办个烟厂,解决部队官兵抽烟的问题?”新四军第2师供给部经调查后,提出与当地淮南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入股,共同管理,一来解决资金短缺,二来扶持一下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
1943年3月,新四军第2师供给部部办烟厂开始生产卷烟。张云逸先是派人把这家濒于破产的烟厂盘活,后又专门从上海找来专家,派人跟着学,再另外建立了一个烟厂,然后扩大生产,最后把两个烟厂合并,完全变成一个股份公司。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改名为新群烟草公司。
刚办烟厂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用原来烟厂的香烟名字,贴牌生产就可以。但是张云逸认为要有自己的品牌,不同意用其他牌子。于是,他牵头找《淮南日报》的编辑设计商标,帮助起新的名字,最终香烟被命名为“飞马”牌。
1943年秋,陈毅奉命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顺便给中央领导带去几条“飞马”牌香烟,当时毛泽东也抽“飞马”牌香烟。
由于生意兴隆,新四军所建烟厂又以兼并的形式,将原先的合资厂变成了一个分厂,加上竹镇、古城、盱眙等地分厂,一共有4个,到1945年底成立了天源公司。烟厂越办越大,不仅能自给,而且可以贸易,用烟换粮食、药品、弹药、布匹等急需物资。
1942年11月,张云逸奉命到新四军军部专任副军长。在配合陈毅工作时,他与陈毅精诚合作,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毛泽东称赞张云逸“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陈毅呼他为“同志长兄”,说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1943年11月25日,陈毅离开军部赴延安参加“七大”筹备工作后,由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工作。从1944年开始,张云逸指挥新四军对侵占华中的日军进行了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这是张云逸在新四军时期一段极其辉煌的战斗经历。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向豫、湘、桂发起进攻,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37天失38座城。鉴于河南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敌后,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挺进河南,刘少奇和陈毅于6月27日从延安致电张云逸、饶漱石等,要求新四军“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
接电后,张云逸等火速行动,命令彭雪枫的第4师执行西进的战略任务。在彭雪枫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取得西进的胜利。第4师西进河南,历时4个多月,拔除日伪军据点36处,建立了1个专员公署和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完成中共中央决策的这项战略任务,张云逸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仅在《新四军文献》选编中,他起草的关于这次西进的电报就多达26件,对敌情的判断、政策的掌握、部队的调配、指挥的分工、新四军其他师如何策应、与八路军如何配合,都有具体的指示。这些部署为西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实行广泛的进攻。
在张云逸的指挥下,从8月9日到22日,华中军民解放县城17座,重要市镇200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从8月22日至9月2日,华中军民又解放了县城15座,重要市镇200余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决定性胜利。
抗战胜利后,张云逸根据中央指示,率领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与山东军区合并,随即投入到新的战斗中。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带头捡粪,“你们就叫我‘老头子”
全面抗战初期,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新四军重建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主要活动在江苏盐阜区,直到1945年10月奉命进军东北。
在盐阜区的5年时间内,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的“扫荡”“清乡”,3师指战员的吃、穿和生活日用品供給十分困难,黄克诚带领大家节衣缩食,渡过难关。
由于黄克诚在增产节约方面处处以身作则,1942年被评为全军的“节约标兵”。刘少奇在军部召开的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曾多次讲过:“全军7个师,3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
1941年,苏北先是遇上水灾,接着又是干旱,粮食歉收加上敌人抢粮,老百姓自己都饿肚子,新四军的粮食供应自然成了问题。黄克诚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他提出部队开荒种粮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第二天,黄克诚就亲自带头开垦荒地,种下了番茄、黄瓜、四季豆、玉米等农作物。种庄稼少不了施肥,可当时根本没有化肥,最好的肥料就是人畜粪了。当时3师的师部设在罗桥村,黄克诚住在一个叫张学成的农民家里。一天早晨,黄克诚起了个大早,背着粪兜子就去捡粪。张学成起床后,怎么也找不着家里的粪兜子。当他得知师长背了他家的粪兜子去捡粪时,说:“黄师长,您怎么能捡粪呢?这是我干的事。”黄克诚笑着说:“粪是农家宝,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师长就是要起到带头作用。”
很快,黄克诚带头捡粪的事在全师传开了。在他的带动下,官兵掀起了一股开荒种粮的热潮。新四军开荒种粮不但改善了伙食,还改善了军民关系。
黄克诚在生活方方面面上节俭,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把部队发的毛巾先用剪刀一剪为二。到了第二次发毛巾的时候,就以自己的另一半毛巾还是新的为由,把刚发的毛巾让给其他更需要的战士。
为了节省烧洗澡水的柴草,黄克诚在冬天坚持洗冷水澡。警卫员担心他会生病,他却说:“洗冷水澡可以强身健体,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战士们见师长都带头洗冷水澡,大家纷纷效仿。
经过了5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四军无论在粮食供应、后勤装备,还是在兵源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苏北,黄克诚情系根据地百姓的疾苦,大力清剿匪顽,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他还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九十里海堤,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留下一段段佳话。
3师师部驻阜宁南窑庄期间,黄克诚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村子里串门,和群众亲切谈心。他身着露出棉絮的灰色军装,缠着大裹腿,像一个老炊事员。群众不知怎么称呼他为好,他就风趣地对群众说:“你们就叫我‘老头子。”
黄克诚住在村民朱敬之家,朱敬之家有10多亩地,耕种困难。黄克诚就指示用部队的马帮助耕种。15岁的村民朱学友家只有1亩多地,父亲患病在床,母亲和妹妹外出讨饭,生活困难。黄克诚了解情况后,把自己的生活津贴送给朱学友做本钱,资助他贩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
村子里不少人家过去以贩卖食盐谋生,因为战争停业,生活十分艰难。黄克诚知道后,让部队供给部借钱支持他们做生意。部队有人不了解情况,误认为这是搞投机倒把,扣了人和盐。黄克诚立即通知部队放人。
日军有一次到益林“扫荡”,将商店抢劫一空。为不使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黄克诚带领部队出击,截获了物资。有人建议把这些物资充作军需,黄克诚严肃批评了他们,并把物资如数交还原主。由于认真执行了党的扶助工商业的政策,益林镇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被人们称为苏北“小上海”。
黄克诚对军纪要求很严,真正做到了与民秋毫无犯。一次,清晨跑步时,黄克诚发现南窑庄一棵柳树的树干少了一大块树皮,于是自言自语:“这大概又是小红马闯的娄子。”小红马是黄克诚的坐骑,体健驯顺,飞奔起来四蹄生风,黄克诚行军作战离不开它。若是自己的马啃掉群众的树皮,更不能马虎。回到营地后,黄克诚径直奔向马棚。见马夫小李在给小红马喂料,小李主动向黄克诚汇报:“首长,昨天下午它把庄前路边上一棵柳树皮啃掉了!”黄克诚让小李打听清楚树是哪家的,并从袋里掏出两元钱让小李转交。小李通过村长查清了是本村老汉朱立地家的树,立即找到朱老汉家向他道歉并赔偿。
黄克诚对根据地群众的关怀,体现在体察民情、制定政策措施、确定行动上。他首先注意的是解除群众的最大痛苦,使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阜宁东北地区(1941年9月成立阜东县,今滨海县境)濒临黄海,海岸线总长近50公里,海潮成为当地大患。1939年8月30日,阜宁县境东北部发生海啸,有1.3万多人死亡。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黄克诚到盐阜后目睹群众受难惨状,寝食难安。他明知修堤困难很多,但还是下决心抢修海堤。据士绅们和工商界估算,修海堤大概需要100万元。黄克诚同县长宋乃德(原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长)商定,争取发行建筑海堤公债100万元,发动农民、地主、富农和殷实工商业主认购,由阜宁县政府用盐税作担保,债期5年,债期期满后即将本利一次还清。不久,就销售了60万元。
1941年5月15日,在黄克诚和盐阜区党委关怀下,黄海海堤开始紧张施工。黄克诚和旅长田守尧率部队同人民群众一起筑堤,群众无不称赞。
由于酷暑多雨,民工口粮供应不足。黄克诚又下决心从官兵口粮中省出一部分补充,解决修堤民工吃饭的难题。7月底,全长45公里的海堤筑成,根治了几百年来的海潮、海啸灾害,保障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四军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恰与国民党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的,连一些曾对新四军持怀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向新四军靠拢。
1944年4月,黄克诚率领部队开始发动局部反攻,并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后,他又组织实施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解放苏北大部地区。
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
为何4位师长和第7师4位主官均未被授衔
“皖南事变”重组后的7位师长中,除了上面提到的3位开国大将,还有4位师长均未被授衔。
彭雪枫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全才。1941年,彭雪枫担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1944年9月上旬,彭雪枫率部继续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8个县;同月10日,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至11日,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是役,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
新四军第5师师长李先念、第6师师长谭震林和第7师师长张鼎丞,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55年授衔时,按照中央决定,原则上不授予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现役军衔。当时,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谭震林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张鼎丞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因此,这3位战将均未被授衔。
抗战时期,无论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在痛击敌军后,都立下赫赫战功,基本每个主力部队的主官在新中国授衔时,都被授予了不同等级的军衔。但也有例外,新四军第7师除师长张鼎丞外,其他3位主官也都没有被授衔,这是为何?
曾希圣,黄埔四期毕业,是红军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皖南事变”后,他被调任第7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皖北军区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按规定不予授衔。
李志高,早年加入共产党,在红军队伍中担任参谋类职务。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新四军任职。他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之一,当时担任第7师参谋长。按规定,突围后先后零星归队人员要受到隔离审查,李志高也不例外。在隔离期间,李志高情绪极为抵触,为了自证清白竟于1942年1月3日自杀身亡,年仅28岁。
何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担任第7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被派往东北工作,主要负责刚刚解放的哈尔滨建设工作,后到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四野民运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何伟转地方工作,因此也未被授衔。
(参考资料:《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队初战江南》《百年潮》2018年第6期、《官陡门战斗:8分钟大写“奇袭”二字》《解放军报》2013年5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粟裕:指挥新四军打了许多险仗恶仗》新华网2016年5月25日、《张云逸创办“股份制公司”》《解放军报》2017年5月21日、《张云逸与新四军的组建》《党史文苑》2012年第15期、《张云逸在“皖南事变”前后》《文史春秋》2014年第7期、《开国大将张云逸在新四军时期》《文史春秋》2019年第2期、《勤俭节约的黄克诚》《铁军》2018年第11期、《“节约标兵”黄克诚》《文史春秋》2007年第11期、《黄克诚:苏北抗日根据地群众的贴心人》《党史纵览》2018年10期、《“皖南事变”幸存者李志高以死证清白》《共产党员·下半月》2011年第4期等;作者:韩洪泉、任洪森、周海滨、刘勉钰、夏源、叶介甫、汪文忠、曹晋杰、何立波、韩三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