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研制12种火箭,在世“两弹一星”元勋最年长者

2020-08-19 06:51
新传奇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中国航天研制

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有12种是王希季擔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他数次为国家需要“转行”、埋头苦干,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研制者名单中,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7月26日,是王希季99岁的生日。截至发稿,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仅有3人在世,他们是91岁的孙家栋、91岁的周光召和99岁的王希季,王希季是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

短短8公里,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1950年3月,王希季从美国回到祖国,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为新中国研制运载火箭。只有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负责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一穷二白”,在国际上又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王希季十几年来搞火力发电,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箭。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国际援助,王希季带领的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难度可想而知。

缺乏技术,王希季晚上找资料自己先学,白天给年轻人讲课;没有电子计算机,他就带着团队用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甚至是算盘计算;经费紧缺,他就把厕所改造成发动机实验室,还带着大家把一个日军废弃的旧碉堡改装成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他们想遍了办法克服困难: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是用一个7元的闹钟改装的;火箭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的灯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

火箭发射场有多简陋?只有一个发射架,指挥所靠沙包堆成,火箭推进剂用打气筒打进去,发电机跟部队临时借,天线靠人拉着转……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他的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短短8公里,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关键的一步。

成功发射4个月后,毛泽东在上海参观时激动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个天翻地覆!”

隐姓埋名,数次为国家需要“转行”

1965年,一项极为重要的使命落在王希季的肩上:主持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

这一年,王希季任职的上海机电设计院迁往北京,更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承担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任务,王希季被任命为该院的总设计师。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提出了“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方案。

王希季带领团队奋战两年,就在“长征一号”研制攻克了关键技术,走到取得胜利的关口时,国家对王希季又有了新的安排:将“长征一号”总体任务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研究院),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

从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王希季硬是把自己从一个火电专家变成运载火箭专家,眼看到了收获胜利的时刻,却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曾有记者问他:“这个时候让您来移交,您舍得吗?”他回答:“我从没考虑这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然而,在万众瞩目的时刻,王希季却在埋头攻克新的难题:就连美国也一连失败了12次的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顺利升空。之后,王希季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因为只有等到卫星返回地面,发射试验才可以宣告成功。当天空中终于出现降落伞时,王希季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尖兵一号”的成功回收,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光学遥感技术的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 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他数次为国家需要“转行”、埋头苦干,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研制者名单中,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直到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表彰大会上,当78岁的王希季听到表彰词中介绍自己为中国航天发展做出的贡献时,他突然眼圈泛红说:“祖国没有忘记我!”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来梦寐以求的飞天之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研制载人航天器的论证阶段,曾经有过一场激烈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制宇宙飞船的工作启动。当时,在飞行器的选择上,大多数人选择了价格昂贵的航天飞机。王希季则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以宇宙飞船器起步。他不止一次跟上级争论:“航天飞机是美国发展走的一个弯路!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这么干!”

一生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王希季赢了,最终引领着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所以才有了神舟系列飞船,才有了杨利伟、翟志刚等一批批宇航员顺利飞天、遨游太空。

据悉,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由王希季担任负责人研制出来的。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做大动物的试验,省了很多时间。正是因为王希季的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的生物火箭上已做过狗的试验。

80多岁时,王希季提出“天疆”的概念,认为太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东奔西走,尽力阐述航天技术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深远意义。

90多岁时,王希季仍然不知疲倦地为中国航天发展思考、研究,为中国航天发展献计献策,他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那上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科研数据……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今年6月23日,北斗第五十五颗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人开启了探索火星的征程。对于年近百岁的王希季来说,“天问一号”是共和国送给他最好的生日礼物。

从1950年回到祖国,整整70年过去了,王希季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航天每一个重要时刻,陪着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直到今天,99岁的王希季仍坚守着他的初心、践行着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新华网等)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中国航天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这就是中国航天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